首页 理论教育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战争策略与战术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战争策略与战术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主要阐述在两军对垒中,为将者必须把握的基本战略和战术,但着重又论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迂直之计”。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1.提出两军对战,最难掌握的是实行“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迂直之计”。认为只有善于实行“迂直之计”,才能做到“后人发,先人至”,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和战斗的胜利。而这正与实行“迂直之计”相矛盾。先知迂直之计者胜[39],此军争之法也。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战争策略与战术

【提要】

本篇主要阐述在两军对垒中,为将者必须把握的基本战略和战术,但着重又论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迂直之计”。它是对正奇结合、出现制胜和虚实结合、以实击虚原则的进一步引申与概括。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

1.提出两军对战,最难掌握的是实行“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迂直之计”。认为只有善于实行“迂直之计”,才能做到“后人发,先人至”,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和战斗的胜利。

2.分析实行“迂直之计”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很大的危险。其危险主要有三:一是“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二是“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三是“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可能因士兵体力不支而有程度不同的人掉队,以致酿成损兵折将的败绩。强调行军作战必须具备充足的辎重、粮食、装备,否则将有被歼灭的危险,“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而这正与实行“迂直之计”相矛盾(因为实行迂直之计往往要求绕道快速行军)。所谓军争之难也正难于此。

3.提出实行“迂直之计”必须掌握三条基本作战原则:不了解敌国的计谋,不能与之交战;不了解地形,不可以轻易行军;没有当地的向导,不应深入敌国。

4.强调实行“迂直之计”必须善于运用金鼓、旌旗指挥军队统一行动,必须善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以及在进攻时必须遵守的八项原则——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1],交和而舍[2],莫难于军争[3]。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4],以患为利[5]。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6],后人发[7],先人至[8],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法则是,将帅们领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编成军队,一直到与敌军对垒,这其中没有比争夺制胜条件更难的了。而争夺制胜条件之所以困难,就在于要把遥远的弯路变为近便的直路,要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也就是说,我军出发要有意绕道迂回,并用小利诱使敌军改变其进攻方向,从而做到我军虽然是后出动,却能比敌军先期到达有利阵地。这才是真正懂得运用以迂为直的计谋。

【原文】

故军争为利[9],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10];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11]。是故卷甲而趋[12],日夜不处[13],倍道兼行[14],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15],劲者先[16],疲者后[17],其法十一而至[18];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19],其法半至[20];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21],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22]

【译文】

所以说,争夺制胜条件,既有利,也有危险。因为率领军队携带全部武器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往往会因拖累太重、行动迟缓而来不及;如果放下笨重装备和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就会丧失掉大量的辎重装备。因此,如果让将士们卷起盔甲,轻装急进,昼夜不停,一天走两天的路,那么,这样急行军一百里去争夺先机之利,如果万一发生意外三军的统帅就可能会被敌军擒获。因为这样的急行军,往往是体力强壮的先到,体力羸弱的落在后面,而且一般只会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到达目的地。如果用这种方法,急行五十里去争夺先机之利,便会因只有一半的人能按时到达目的地损折前军统帅。如果用这种方法急行三十里去争夺先机之利,也只能有三分之二的人能按时到达目的地,依然难以取胜,更何况军队如果没有随军辎重就会被歼灭,没有粮食供应就会被歼灭,没有储备军用物资作补充也会被歼灭!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23],不能豫交[24];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25],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26],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27],以利动[28],以分合为变者也[29]。故其疾如风[30],其徐如林[31],侵掠如火[32],不动如山[33],难知如阴[34],动如雷震[35]。掠乡分众[36],廓地分利[37],悬权而动[38]先知迂直之计者胜[39],此军争之法也。

【译文】

所以说,不了解各诸侯国的谋略意图,便不能轻易与他们结交;不了解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便不能轻易行军;不通过当地的向导,便无法取得有利的地形。所以说,用兵打仗,须以诡诈取胜,以利益驱动,以敌情和地形的不同,灵活地改变战术,或集中使用兵力或分散使用兵力。要做到军队的行动,快起来像疾风一样迅速快捷,慢起来像树林一样轻摇摆动;进攻时像火一样的猛烈,坚守时像山岳一样安稳;难以揣测像阴云蔽天,发动起来像雷霆震地。进入敌国后,要分兵夺取粮食,同时还要扩大占领区,分兵夺取敌方资源。总之,一切都要权衡利害而后相机行动。只有率先懂得以迂为直之方法的人才会赢得胜利,这是争夺制胜条件的一般法则。

【原文】

《军政》曰:“言不相闻[40],故为金鼓[41];视不相见[42],故为旌旗[43]。”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44]。人既专一[45],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46]。故夜战多火鼓[47],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48]

【译文】

《军政》里面说:“作战时,用语言指挥,人们听不清楚,所以要设置金鼓;以手势动作指挥,人们看不清楚,所以要设置旌旗。”金鼓旗帜是用来统一将士们的耳目,进而统一将士们的行动的。将士们行动既然有了统一的指挥,那么,勇敢的不能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敢单独后退,这便是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用火炬和锣鼓;白天作战,多用旗帜,都是为了适应将士们耳目视听的需要。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49],将军可夺心[50]。是故朝气锐[51],昼气惰[52],暮气归[53]。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54]。以治待乱[55],以静待哗[56],此治心者也[57]。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58]。勿邀正正之旗[59],勿击堂堂之阵[60],此治变者也[61]

【译文】

三军将士,可以夺去其锐气,军队将领,可以使其动摇意志,丧失决心。这是因为,早晨士气旺盛,中午士气懈怠,到了晚上士气便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士气旺盛之时,等到他们士气懈怠、衰竭的时候再发起攻击,这是把握士气的用兵方法。以我军严整有序,应对敌军的混乱无序,以我军的沉着镇静应对敌军的喧哗不安,这是掌握心理的用兵方法。以我军的靠近战地等待敌军远道而来,以我军的休整安逸等待敌军的奔走疲劳,以我军的粮饷充足等待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有序的敌军,也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62],背丘勿逆[63],佯北勿从[64],锐卒勿攻[65],饵兵勿食[66],归师勿遏[67],围师必阙[68],穷寇勿迫[69],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因此,用兵的法则是:不仰攻占据高地之敌,不迎击背靠丘陵险阻之敌,不追击伪装打败之敌,不进攻士气旺盛之敌,不贪图敌军的诱饵,不阻击撤兵回国的敌军,把敌军包围起来要留下一面缺口,不要过于逼迫已陷于绝境的敌军。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用兵方法啊。

【战例】

魏吴东兴之战

魏齐王嘉平四年(252年),孙权为了遏制巢湖的水外流而修筑了东兴堤,后来进攻淮南,却因巢湖内的船只不利而停止修筑大堤。同年十月,太傅诸葛恪重新建筑大堤,连接左右两座山,在山与大堤之间建筑了两座城池,派将军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城。

镇东将军诸葛诞建议大将军司马师趁着吴国的内部灾荒,派王昶逼取江陵,派丘俭攻取武昌,牵制住吴国上游的兵力,然后以精锐兵力进攻其两城,这样可以在他们的救兵赶到前占领两城。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征南将军毋丘俭等人各自都说了征伐吴国的计策。朝廷不知道采用哪种方案,于是询问尚书傅嘏。

因为三种方案中直接渡江有人主张乘船,横行于江面之上,有人主张兵分四路同时进攻,也有人主张屯兵边境,平时耕作土地,然后乘其内乱之机发动进攻。傅嘏认为魏、吴两国对立交战六十年,吴国君臣很团结,再加上他们的统帅最近死亡,吴国肯定会加强戒备。假使他们在重要渡口排列战船,坚固城池,那么横行大江之上的计策,恐怕就难以奏效了。如今边境的守军,与敌军相隔甚远,敌军设置的观察联络哨所,又数量众多、戒守严密,因此派间谍获取消息行不通。如果军队没有耳目消息,侦察不够详细,却贸然发重兵会面临巨大的危险,这就是怀着侥幸心理以获取成功,不是保全军队的良策,只有屯兵边境的计策最为牢靠。

他主张先命令王昶、胡遵选择驻扎在形势险要之地,调查可以安置兵力之处,然后让三万士兵同时进驻守地。这样,就可以夺取肥沃的土地,让敌人退回到贫瘠的土地。下令禁止欺压劫掠百姓并且实行招抚怀柔政策,这样来归附的人就多了。命令从远处开始设置侦察联络哨,防止间谍进入。敌兵退守之后,侦察联络哨必然不能深入,耕作土地也不容易开展。如果军队就地食用生产的粮食,就不用分出兵力运输。另外,如果能及时知道敌军内部的情况,就能迅速作出征讨突袭的决断。这些都是军事行动中最紧急的事,如果能实现,就避免敌人独占便利的资财,可是司马师没有听从。

十一月,王昶等三股兵力袭击吴国。十二月,王昶进攻南郡,毋丘俭进攻武昌,胡遵、诸葛诞率七万大军攻打东兴。十九日,吴国太傅诸葛恪率兵四万,日夜兼程,救援东兴。胡遵等人命令各军做浮桥渡水,分兵攻打两城,城在高峻险要之处,一时之间难以攻克。诸葛恪派将军丁奉和吕据、留赞、唐咨等人为前锋,从山的西面攻上。丁奉让各路军马从道路上避开,丁奉亲自率领属下三千人快速突进。当时正刮北风,丁奉两天就到达了东兴,随即占据了徐塘。当时正下大雪,天气寒冷,胡遵等人正在聚会饮酒。丁奉见魏军前部兵力稀少,便让士兵们都脱下铠甲,丢掉长矛大戟,只戴着头盔拿着刀和盾牌,裸身爬上堰。魏兵对此不以为然,毫不戒备。吴兵爬上之后,立即击鼓呐喊,偷袭攻破魏军前部营垒,吕据等人也相继赶到。

魏军惊慌失措,争相抢渡浮桥,浮桥被压垮,兵将在水中互相践踏,争相逃命。魏军前部督军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沉没在水中,死者数万人。韩综曾经背叛吴国,孙权很恨他,于是用他的头来祭祖。

丁奉雪中奋短兵

潼关之战

天宝十五年(756年) 正月,叛将安禄山洛阳登基,建立燕国。此后唐朝官兵和燕军多次鏖战,互有胜败。六月初,有消息传来,燕军将领崔乾祐驻守在陕郡,士兵不到四千人,而且尽是老弱残兵,士气低落,正是唐军出击收复失地的大好良机。

唐朝名将哥舒翰奉命担任攻击任务,但他认为其中可能有诈。他认为安禄山的军事常识丰富,对叛变一事,处心积虑已久,不可能留下那么大的防御破绽,一定是以老、弱、病、残为饵,诱使唐军落入陷阱。于是他上奏建议占据险要地形,坚守不出。由于贼寇暴虐无道,不得民心,其军队的气势将如日薄西山,越来越虚弱,可望发生内讧,到时再趁机出兵,即可获胜。所以暂时等待是上策。

但是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唯恐错失攻敌时机,连续派人传达攻击命令。

哥舒翰只好硬着头皮率大军出潼关。他派王思礼率五万人打先锋,庞忠等将领率十万人跟在后面,他本人则带三万人,在黄河北岸观战,并击鼓助阵。

而这时,崔乾祜早已布置精锐部队在险要之处——南面近山,北面控制水道,中间的隘道,只有七十里宽。直到唐军对眼前看似不堪一击的敌军发动进攻时,才发现敌人后有大军。唐军因为放松戒备被敌人突然从高处滚下的巨石攻击,死伤无数,活下来的却受困于狭隘的地形,兵器毫无用武之地。

哥舒翰见变故突生,下令以毡车为前导,冲向燕军,但是天气却对唐军不利。当时已过中午,东风急起,崔乾祜以几十辆装满枯草的车,挡住毡车的去路,并且纵火焚烧。顿时,浓烟迷漫,唐军眼睛被熏得睁不开,情急之下,乱砍一通,自相残杀。又错以为敌军必在烟雾之中,个个以乱箭射过去。直到傍晚,箭射完了,烟雾也散去,才知道眼前只有几辆破车,连个人影也没有。

正在这时,趁着唐军方寸大乱、惊惶疑惑之际,崔乾祐率精锐部队自后方突袭。唐军手足无措,兵败如山倒,弃甲逃跑,却慌不择路,互相践踏,死伤无数。哥舒翰带着三万人和其余败逃的官兵逃回潼关。

潼关的外围筑有三道深广的大沟,残兵败将争先恐后地涌向潼关,人马纷纷坠入沟中,没多久后到的便践踏着沟中弟兄和马匹的身体过去,十八万大军,只剩下八千人存活下来。第二天,潼关被攻破,哥舒翰被俘。

避锐击惰胜敌军

孙子提出的“避锐击惰”的作战原则,是兵家战法中的重要原则,用于在古代战争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指挥作战。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二月,凉州王国率军进犯陈仓,左将军皇甫嵩与前将军董卓奉命率军四万赴援陈仓汉守军。董卓主张速进,认为“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但皇甫嵩却认为: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善于用兵打仗者,应先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尔后待机战胜敌人。陈仓虽小,然而城池坚固,不能轻易攻取。凉州王国虽然强大,然而久攻陈仓不下,士兵一定疲惫,等到其疲惫的时候再攻打,才是全胜之道。

于是陈仓守军采取缓进以避其锐、待机以击其衰的作战方针,致使凉州王国自冬至春,攻城八十余日却不能攻克陈仓,最后在部队已陷入力疲气衰的情况下,撤兵返回。这时,皇甫嵩抓住这个有利战机,力排董卓阻挠,率领军队追击,连战连捷,歼灭王国所部万余人,王国本人则落荒而逃。

“以饱待饥”是“避锐击惰”这一战略原则的应用。它的意思是对于远道而来,急于决战的进攻之敌,根据“敌饥我饱”的实际情况,采取以饱待饥、坚壁不战的方针,既可以避其锐气,又可以使敌人消耗物资、人马疲惫,为之后反击和歼灭敌人创造条件。

唐初李世民击败宋金刚的柏壁之战,也运用了这种战法。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据守马邑称帝的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南下攻占太原后,派宋金刚率军继续南进,企图夺取河东,进图中原。李世民奉父命进驻柏壁。他分析认为,宋金刚率军千里来到这里,精兵强将都带来了;武周称帝,主要依靠的就是宋金刚的兵力;宋金刚兵马虽多,但远道而来,粮食匮乏,一路上烧杀抢掠,以充军需。于是李世民下令坚壁不战,来耗费敌人,使他们饥疲。

李世民任宋金刚如何挑战,总是避而不战,并派遣大将刘洪断绝宋军的粮道。这样相持了半年多,宋军粮尽,被迫北撤。李世民率军追击,歼灭大部分敌军,在柏壁之战中大获全胜。

【注释】

[1] 合军聚众:合,集合、结集、会集,这里可引申为组织编制。聚,聚集。合军聚众:按曹操注:“聚国人,结行伍。”意思是说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军队。

[2] 交和而舍:交,相交、相互。和,我国古代的军门称为和门。舍,驻扎。交和而舍:这里的意思是指两军处于对峙状态。

[3] 军争:军,军事。这里是指打仗。争,争夺。这里是指争夺利益。军争:这里是指,在作战中争取夺得胜利的有利条件。

[4] 以迂为直:迂,迂回、曲折。直,不弯曲。以迂为直:是指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为近便的直路。

[5] 以患为利:患,害处,有害。利,利益、有利。以患为利:把有害的事情变为有利的事情。

[6]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故,故意。其,代词,这里是指我军。之,这里是代指敌军。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意思是说,我军故意走迂回的道路,而以小利引诱敌军,把它引到别的方向。(www.xing528.com)

[7] 后人发:人,指敌军。后人发:这里是指比敌军后出动。

[8] 先人至:比敌军先到达战地。

[9] 军争为利:为,这里作“有”解。军争为利:军争有利。

[10]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尽。举军,指全部携带武器辎重的军队。争利,争夺先机之利。不及,来不及、赶不上。举军而争利则不及:这里的意思是说,率领全部携带武器辎重的军队去争夺先机之利,就会因行动迟缓而来不及。

[11]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委,委弃、丢弃。委军,指丢弃了笨重装备和辎重的军队。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意思是说,率领委军去争夺先机之利,那就会把作战必需的重装备和辎重都丢掉。

[12] 卷甲而趋:卷,卷起、收起。甲,铠甲。趋,疾走。卷甲而趋:收起铠甲,轻装急进。

[13] 日夜不处:处,处所,这里是指休息、停顿。日夜不处:日夜不休息。

[14] 倍道兼行:倍道,指行军速度加倍。兼行,日夜不停。倍道兼行:加速前进,昼夜不停。

[15] 擒三将军:三将军,指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将领。擒三将军:三军将领都被俘虏。

[16] 劲者先:劲,有力,引申为体质健壮。劲者先:这里的意思是说,体质健壮的人会先到达目的地。

[17] 疲者后:疲,引申为体质羸弱。疲者后:体质弱的人就会落后。

[18] 其法十一而至:法,方法。十一,十分之一。其法十一而至:用这种方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按时到达目的地。

[19] 蹶上将军:蹶,失败、损折。上将军,指前军统帅。蹶上将军:将会损折前军统帅。

[20] 其法半至:用这种方法,只有一半的人能按时到达目的地。

[21] 军无辎重则亡:辎重指军用的器械、营具、粮秣、服装等。军无辎重则亡:军队如果不带有器械、营具、粮秣、服装等辎重就会灭亡。

[22] 无委积:委积,储备物资。无委积:没有储备物资。

[23] 不知诸侯之谋:诸侯,指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谋,计谋、谋略。不知诸侯之谋:不了解各诸侯国的计谋。

[24] 豫交:豫,通“与”。豫交:与之结交。

[25] 沮泽之形:沮泽,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带。形,地形。沮泽之形:沼泽地带的地形。

[26] 乡导:乡,通“向”。导,引导。乡导:指熟悉本地地形带引道路的人。

[27] 兵以诈立:诈,诡诈、欺骗。立,成立,引申为取得成功、取得胜利。兵以诈立:用兵打仗,以善于运用诡诈、欺骗之术取胜。

[28] 以利动:动,驱动。以利动:以利益驱动。

[29] 以分合为变:分,分开、分散。这里是指分散兵力。合,聚合。这里是指集中兵力。变,变化。以分合为变:这里的意思是说,根据敌情和地形或分散兵力或集中兵力,灵活机动,变化莫测。

[30] 疾如风:疾,迅疾。疾如风:像风那样迅疾。

[31] 徐如林:徐,缓慢、舒缓。徐如林:这里是说,用兵舒缓时像树林那样轻摇摆动。

[32] 侵掠如火:侵,进犯。掠,掠夺。侵掠,可解释为“攻击”。侵掠如火:发起攻击时像火一样猛烈。

[33] 不动如山:指军队坚守时像山一样稳固。

[34] 难知如阴:难知,难以测度。阴,阴天。难知如阴:是指像阴天那样情况不明,难以测度。

[35] 动如雷震:行动犹如迅雷。

[36] 掠乡分众:乡,乡里。这里指敌国领土。分众,这里是指分兵。掠乡分众:意思是说,要兵分数路掠取敌国的粮食。

[37] 廓地分利:廓,同“扩”。利,这里是指有利的阵地。分利,这里是指分兵夺取敌方的资源。廓地分利:这里的意思是说要扩大占领区,分兵夺取敌方资源。

[38] 悬权而动:权,指秤锤。悬权,即称秤。这里可引申为权衡利害。悬权而动:权衡利害而后行动。

[39]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率先了解和运用迂直之计的人会取得胜利。

[40] 言不相闻:言,言语、讲话。言不相闻:这里是指作战时,以语言指挥,声音听不清楚。

[41] 金鼓:鼓,这里是指的战鼓,击鼓为进。金鼓,是古代指挥军队进攻后退的号令。

[42] 视不相见:这里是指作战时,以动作指挥,人们看不清楚。

[43] 旌旗:旌,中国古代的一种旗帜。旌旗,泛指旗帜。

[44] 一人之耳目:一,统一、一致。人,这里泛指士卒、军队。一人之耳目:进而统一士卒们的行动。

[45] 人既专一:专一,统一、一致。人既专一:士卒行动既然有了统一的指挥。

[46] 用众之法:用,引申为指挥。众,指军队士卒之众。用众之法:这里是指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的方法。

[47] 火鼓:火光与锣鼓。

[48] 变人之耳目:变,这里作“适应”“便利”解。变人之耳目:是指适应士卒的耳目。

[49] 三军可夺气:夺,夺走,引申为丧失。气,这里指锐气。三军可夺气:三军之众可以使它丧失掉锐气。

[50] 将军可夺心:心,决心。将军可夺心:虽身为将帅,也可以使得他们丧失掉坚强的决心和意志。

[51] 朝气锐:朝,早晨。锐,旺盛。朝气锐:这里是指,军队早晨士气旺盛。

[52] 昼气惰:昼,白昼,这里指中午。惰,怠惰、懈怠。昼气惰:这里是指中午士气懈怠。

[53] 暮气归:暮,傍晚。归,止息、衰竭。暮气归:这里是指傍晚时士气衰竭。

[54] 治气:治,这里作“掌握”解。治气:这里是指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

[55] 以治待乱:治,严整有序。待,对待,对付。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应对敌军的混乱无序。

[56] 以静待哗:静,镇静。哗,喧哗不安。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镇静应对敌军的喧哗不安。

[57] 治心:心,这里是指心理。治心:是指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

[58] 治力:力,这里是指战斗力。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59] 勿邀正正之旗: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勿邀正正之旗:不要邀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

[60] 勿击堂堂之阵:堂堂,壮大貌。阵,阵容。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61] 治变:变,这里是指机变。治变:掌握机变的方法。

[62] 高陵勿向:高陵,高山地带。向,这里是指仰攻。高陵勿向:不要去仰攻占据了高地的敌军。

[63] 背丘勿逆:背,这里是指背靠着。丘,丘陵,这里是指丘陵险阻。逆,这里是指正面攻击。背丘勿逆:不要去正面攻击背靠着丘陵险阻地带的敌军。

[64] 佯北勿从:佯,佯装、伪装。北,败北、打了败仗。从,跟从、跟随。佯北勿从:不要去追击假装打了败仗的敌人。

[65] 锐卒勿攻:锐卒,士气旺盛的军队。锐卒勿攻:不要去攻打士气旺盛的敌军。

[66] 饵兵勿食:饵,钓饵。饵兵,指用一些小利作诱饵的军队。饵兵勿食:不要贪图敌军以小利作的诱饵。

[67] 归师勿遏:归师,撤退回国的军队。遏,阻遏。归师勿遏:不要去阻击撤退回国的敌军。

[68] 围师必阙:围师,被包围的军队。阙,同“缺”。围师必阙:把敌军包围起来后要留一面缺口。

[69] 穷寇勿迫:穷,穷途,绝路、绝境。迫,逼迫。穷寇勿迫:不要过于逼迫已经陷入绝境的敌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