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偷梁换柱成语释义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偷梁换柱成语释义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偷梁换柱原是一句成语。一般认为,它来源于商纣王“托梁换柱”的传说。纣王见状,竟凭其力大无比,“托梁换柱”,把一座飞云阁修好了。《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描写王熙凤设计以薛宝钗冒充林黛玉与贾宝玉成婚时,也说过“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原来这是郑庄公使的“偷梁换柱”计:假说是要公子吕领兵救戴,其实郑庄公就坐在戎车之中,只等进了城,便就势吞并了戴国之军,把戴君给赶走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偷梁换柱成语释义

【计名由来】

偷梁换柱原是一句成语。一般认为,它来源于商纣王“托梁换柱”的传说。据传,商纣王的父亲帝乙有一次领着纣王及文武百官游览御花园,欣赏牡丹花,行至飞云阁处,见到阁上塌了一梁,心中很是不高兴。纣王见状,竟凭其力大无比,“托梁换柱”,把一座飞云阁修好了。《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描写王熙凤设计以薛宝钗冒充林黛玉贾宝玉成婚时,也说过“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

按照前人的解释,此计的本意是:在同友军一道作战时,乘友军战斗失利之机,将其主力合并过来,加以控制。但有人认为,此计也可理解为:在与敌军作战时,设法将其主力调开,然后抓住其弱点,进行攻击,战而胜之。同时还有人认为,此计运用于政治斗争中,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包计”相似。

【原文】

频更其阵[1],抽其劲旅[2],待其自败,而后乘之[3]。曳其轮也[4]

【译文】

采取措施频繁变更友军的阵式,借以暗暗从阵中的要害处抽换其主力部队,等到其自趋失败,然后再乘机加以控制。这就像《易经·既济·象传》中所说的:要控制住车的运行,必须拖住车的轮子。

【前人批语】

阵有纵横[5],天衡为梁[6],地轴为柱[7]梁柱以精兵为之[8]。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在。共战他敌时[9],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10],遂兼其兵[11]。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12]

【译文】

布阵分东西南北,有纵有横,按首尾相对列队的“天衡”,是阵中之“梁”;列队处于全阵中央的“地轴”是阵中之“柱”。所以,只要观察阵式,便能知道主力部队之所在了。在与友军布阵共同出战敌军时,可在频繁变换友军阵式的过程中,暗暗地将其主力部队从“天衡”“地轴”的方位抽换掉,或者是以我军的主力取而代之,以形成对我军的有利形势而搞乱友军的阵式,这时,便可乘机将友军兼并为我军控制。这是兼并此敌(即友军),以击败他敌(本来的敌人)的上策。

【战例】

郑庄公计兼三国之师

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5年),郑庄公假托周天子之命,纠合齐、鲁两国兵马前去攻打宋国

宋殇公听说郑、齐、鲁三国兵马入境,大惊失色,急忙召见司马孔父嘉问计。孔父嘉奏道:“我已派人打听清楚,周天子并无讨伐宋国之命,齐、鲁两国是受郑庄公的欺骗才出兵的。现在三国合兵而来,其锋甚锐,不可与其正面争战,唯有一计,方可使郑军不战而退。”殇公说:“郑国明知今日攻宋,有利可得,怎会轻易退兵呢?”

孔父嘉说:“郑庄公亲自出马,领兵攻打宋国,其国内防守必然空虚,因此,只要我们以重金收买卫国,要卫国联合蔡国,以轻兵袭击郑国本土,威胁郑都荥阳,这样,郑庄公就自然会退兵回援了;而郑兵一退,便群龙无主,齐、鲁两国兵马也不会再留下为郑国卖命了。”

宋殇公听从了孔父嘉的计策,并立即要他挑选二百辆兵车,带上黄金、白璧、绸缎,连夜赶往卫国,请求卫国联合蔡国出兵袭击郑国。

卫宣公接受了宋国的礼物,果真派右宰丑领兵与孔父嘉会合,经由间道,出其不意,直逼郑都荥阳城下,郑世子忽和大夫祭足急忙传令守城。这时,宋、卫的兵马已在郑都城外大肆抢掠,掳去了大量人畜辎重;接着,右宰丑便要趁势攻城。孔父嘉说:“我们袭击荥阳得手,只是乘其不备,应该得利便止;如果继续留下攻城,万一郑庄公回兵救援,将会对我们形成内外夹攻之势,那是很危险的;不如就此借道戴国,胜利回师;我估计当我军离开这里时,郑庄公的兵马也该从宋国撤退了。”于是,按照孔父嘉的安排,宋、卫两国兵马向戴国进发,想从戴国借道。却不料,戴国国君以为宋、卫兵马是来攻打戴国的,便关上城门死守。孔父嘉大怒之下,多次攻城,但总也攻不下来。

却说郑庄公领兵攻打宋国,本来是很顺利的。郑军大将颍考叔已攻破郜城,公孙阏已攻破防城,分别向郑庄公大营告捷。怎料到正想乘胜挺进之时,忽然接到世子从国内送来的告急文书,说是宋、卫两国兵马正进逼郑都。这时,庄公表面上不动声色,只教传令班师。当大军回至半路时,又接到国内送来军报,说是宋、卫军马已撤离荥阳城,向戴国方向去了。

庄公听到这一情报后,想了一下,便传令颍考叔、高渠弥、公孙阏、公子吕等四将,将兵马分为四队,偃旗息鼓,转道向戴国进发。

再说孔父嘉、右宰丑率领宋、卫联军进攻戴国,又得到蔡国领兵相助,满以为一举成功,却忽然接到探马来报说,郑国上将公子吕领兵救戴,已在离城五十里处下寨。接着,他又听说戴君得知郑兵来救,已经打开城门将郑军接进城内去了。这时,孔父嘉便对右宰丑说:“现在戴国有了帮手,他们必定会合兵向我军求战,你我何不站在壁垒之上,观察城内动静,也好有所准备。”于是孔、丑二将便一起登上壁垒,仔细观察城内情形,对着城内指手画脚。

他们正在说话间,忽听一声炮响,城上一时竟遍插郑军旗号,郑将公子吕全身披挂,站在城楼上,大声叫道:“多谢二位将军费力,我们已经取得戴城了。”原来这是郑庄公使的“偷梁换柱”计:假说是要公子吕领兵救戴,其实郑庄公就坐在戎车之中,只等进了城,便就势吞并了戴国之军,把戴君给赶走了。孔父嘉在城外见庄公不费吹灰之力便占了戴城,怒火中烧,决心要与庄公决一死战。当他正在心中筹划之时,忽闻报城中派人来下战书。孔父嘉当即批复来日决战,并约会卫、蔡两国,让三路军马,退后二十里,以防自相冲突;由孔父嘉领军居中,蔡、卫军分列左右,三支军队相距不过三里。如此部署之后,各军依令行动。

刚把寨营安好,忽听寨后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都说是郑兵到了,孔父嘉刚要出寨迎战,火光却又熄灭了,方要回营,左边炮声又响,火光不绝。他刚要看个究竟,左边火光已灭,右边火光又起。孔父嘉认为这是庄公使的疑兵计,命令全军不许乱动!

不一会儿,左边火光又起,而且喊声震天,探马来报,说是左营蔡军被劫。孔父嘉正想前往营救,忽然右边火光再起,一时闹不清是哪家的人马,孔父嘉只是挥军向左,慌忙间迷失了方向,遇上一队兵马便与之厮杀起来,结果发现竟是卫国的人马,于是两军合在一起,赶回中营,谁知中营却已被郑将高渠弥占了,且左有公孙阏,右有颍考叔领兵杀到,一直杀到天亮,孔父嘉无心恋战,夺路而走,遇上高渠弥,又杀了一阵,孔父嘉弃车徒步,跟随的只有二十余人,右宰丑阵亡,余下的三国兵马辎重,全被郑军俘获,就这样,郑庄公用“偷梁换柱”计既得了戴城,又败了宋、卫、蔡三国之师。

偷天换日 起死回生

春秋末期,晋国有掌握大权的“六卿”,即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智氏的智瑶为政,称智伯,与赵、韩、魏共分争权败逃的范氏、中行氏的封地。及晋出公因率军伐四卿,兵败身亡,智伯立昭公的曾孙骄为晋君,是为敬公。智伯操纵政令大权,拥有土地最多,因而“四卿”中以智伯势力最强,他有着消灭韩、赵、魏,取代晋君的打算。

公元前403年,智伯为了逐步消灭韩、赵、魏三家,便依照亲信缔疵之计,以晋、越两国争当盟主,晋将出兵伐越国为借口,令他们各献出自己的部分领地,如有不允,则诈称晋侯之令,出师有名,灭之在理。韩康子、魏桓子虽想抗拒,但权衡利弊,只好割地给智伯。

智伯得韩、魏之地后更加骄纵,又向赵襄子要地。赵襄子本与智伯有隙,坚决不给。智伯愤怒至极,立即率韩、魏、智三家人马攻赵。赵襄子自知不敌,便出走到晋阳。晋阳是其父赵鞅辖地,赵鞅派尹铎(赵氏家臣)治理晋阳,对百姓宽大,人民对赵氏颇为亲附。

晋阳占地利、人和,智伯率三家大军围攻不下,又引水灌城。水距城墙顶仅五六尺,城内也灌进不少水,但全城仍然没有一个人动摇逃跑,连妇孺老弱都同赵襄子一起坚守城池。

智伯亲自坐车巡视水情,魏桓子居中,给他驾车,韩康子立于车右。智伯放眼四顾,只见晋阳城就像一个孤岛。智伯趾高气扬地对两人说:“我今天才知道水能使人亡国!”魏桓子忙用手肘轻轻地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彼此心照不宣。因为他们想到汾水可以灌魏都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都平阳。

谋士缔疵对智伯说:“韩、魏一定反叛。”

智伯问:“何以见得?”

缔疵答道:“我是根据人情事理推断出来的,你胁迫魏、韩出兵前来攻赵,一旦赵灭亡后,灾难就该降临到他们头上了。这次,您和他们约定打败赵襄子之后三家平分赵氏的领地。如今晋阳城只差五六尺就被淹没了,城内的粮食断绝,战马被宰食,城陷赵亡,指日可待。眼见三家即将瓜分赵氏的领地,而他们两人不但没有稍露欣喜的样子,反而颇为忧愁,难道这不能说明他们意欲反叛吗?”(www.xing528.com)

次日,智伯将缔疵这番话告诉韩康子与魏桓子,二人非常吃惊,但是在表面上故作镇静,颇为从容地回答智伯,说:“这是为赵氏游说之词,望智伯切勿听信此类谗言,以免徒增怀疑,松懈我们的攻城斗志。难道我们两家就不知道赵国即将攻下,我们即将分得赵地吗?我们怎能干那种既危险,又无成功把握的蠢事呢?”

智伯听他二人这么一说,也就不在意了。韩、魏二人走了以后,缔疵又来见智伯,说:“您怎可将我所说的话告诉他们二人呢?”

智伯颇感惊奇,便问:“你从何而知?”

缔疵回答说:“我一进来,碰见他们,两人同时恶狠狠地拿眼瞪我,匆匆离去。所以我推测,您已将我的话向二人说了。”智伯仍不醒悟。缔疵见智伯既贪且愚,还非常骄横,今后难免有杀身灭族之祸,便借故请求出使到齐国去了。

晋阳城内被围困的赵襄子,眼见大水日益高涨,城危在旦夕,召谋士张孟谈进帐共商对策。张孟谈说:“对解救晋阳之危,臣已思索很久。今智氏联韩、魏攻赵,灭赵后必以同样手段灭韩、魏。臣知韩、魏并不甘于受智氏驱使。依臣之见,可以用‘偷梁换柱’之计解晋阳之危。臣愿只身前往劝说韩、魏,与我们联合对付智伯。”

智伯决水灌晋阳

赵襄子大喜,说:“赵氏宗族得以保存,全仰赖卿之帮助。”于是派张孟谈潜出晋阳,秘密会见韩康子、魏桓子。张孟谈说:“赵、韩、魏三国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统率你们两家攻赵,倘若赵灭,韩、魏也会跟着灭亡,不如韩、赵、魏三家联盟伐智。”

韩康子和魏桓子二人也坦然地说:“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只怕智伯防范严密,事未成功,我们的密谋便泄露了。”

张孟谈又说:“此计出自我们三人,别人谁也不知,只要我们守口如瓶,还怕什么?”经张孟谈反复劝说,他们终于同意订盟,约定日期,届时赵、韩、魏三家各率人马共击智军。订盟后,张孟谈悄然回到晋阳城内,向赵襄子复命。

等到约定之日,赵襄子派人连夜摸上水堤,杀掉守兵,将水堤挖决,放晋水灌入智伯军营。智军措手不及,顿时全军大乱。韩、魏两军从左右两翼掩杀过来,赵襄子也率军由城内杀出从正面加以攻击,智伯的军队被杀得大败而逃,多数人被水吞没,智伯也被杀死。由于智伯骄纵轻敌,中了“偷梁换柱”之计,在韩、赵、魏三家盟军的攻击下,全军覆没,智氏宗族也全部被消灭。

吕后未央宫斩韩信

吕后斩杀韩信一事,历来众说纷纭。历史上的是非功过,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这里并不想做什么评价,仅用此例说明“偷梁换柱”的计谋在政治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

楚汉相争,以刘邦大胜、建立汉朝为结局。这时,各异姓王拥兵自重,是对刘氏天下潜在的威胁。翦灭异姓诸王,是刘邦日夜考虑的大事。异姓诸王中,韩信势力最大。刘邦以韩信袒护一叛将为由,把他由楚王贬为淮阴侯,调到京城居住,实际上有点“软禁”的味道。韩信功高盖世,忠于刘邦。当年楚汉相争,战斗激烈之时,谋士蒯通曾建议韩信与刘邦分手,使天下三分。韩信拒绝了蒯通的建议,辅佐刘邦夺得天下。而今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心中怨恨至极。

公元前200年,刘邦派陈稀为代相,统率边兵,对付匈奴。韩信私下里会见陈稀,以自己的遭遇为例,警告陈稀:“你虽然拥有重兵,但并不安全。刘邦不会一直信任你,不如乘此机会,带兵反汉,我在京城里接应你。”两个人秘密地商量好,决定伺机起事。

公元前197年,陈稀在代郡反汉,自立为代王。刘邦领兵亲自征讨陈稀。韩信与陈稀约定,起事后他在京城诈称奉刘邦密诏,袭击吕后及太子,两面夹击刘邦。可是,韩信的计谋被吕后得知。吕后与丞相陈平设下一计,对付韩信。

吕后派人在京城散布陈稀已死,皇上得胜,即将凯旋的消息。韩信听到后,又没有见到陈稀派人来联系,心中甚为恐慌。

一日,丞相陈平亲自到韩信家中,谎称陈稀已死,叛乱已定,皇上已班师回朝,文武百官都要入朝庆贺,请韩信立即进宫。韩信本来就心虚,只得与陈平同车进宫。结果被吕后逮捕,囚禁在长乐宫之钟室。半夜时分,韩信被杀。盖世英雄韩信至死也不知道,陈稀已死的消息,完全是谎言。陈稀叛乱,是在韩信死了两年之后才平定的。

【精评】

偷梁换柱是用偷换的方法,暗中改变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此计中包含尔虞我诈、乘机控制别人的权术,所以在历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活动中,常被用作奇谋妙计,来战胜敌人,解决矛盾,平息事端。它常常能迷惑敌人,置敌于死地。

【注释】

[1] 频:频繁、不断地。阵:古代作战时用的阵式。

[2] 劲旅:精锐部队。

[3] 乘之:乘,乘机。乘之,这里是指乘机加以控制。

[4] 曳其轮:曳,拖住。这句话出自《易经·既济·象》:“曳其轮,义无咎也。”意思是说:只要拖住了车轮,便能控制车的运行,这是不会有差错的。

[5] 阵有纵横:古代作战要布成阵式,阵式按东、西、南、北方位,其中的队列有纵有横。

[6] 天衡为梁:天衡,这里是指布阵时,首尾相对的队列。梁,房屋的大梁。这里是指布阵时,首尾相对的队列具有整个阵式的大梁的作用。

[7] 地轴为柱:地轴,这里是指布阵时,处于阵中心的队列。柱,房屋的柱子。这里是指布阵时,处于阵中心的阵列在整个阵式中具有支柱的作用。

[8] 精兵:精锐的兵马,即主力部队。

[9] 共战:这里是指与友军共同作战。

[10] 势成阵塌:势成,这里是指对己方有利的形势已经形成。阵塌,这里是指友军的阵式已被我方频更其阵而搞乱了。

[11] 兼其兵:兼,兼并、吞并。兼其兵:这里是指把友军的主力兼并使其为自己所控制。

[12] 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此敌,这里是指原来的友军。他敌,这里是指原来与友军共同对付的敌军。首策,上策。全句意为:这是兼并友军以击败敌军的上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