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川剧玩友:话说川剧促进人们友谊

重庆川剧玩友:话说川剧促进人们友谊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川剧的玩友不需要领取龙票,也不需要任何人的批准,只要是爱好川剧的朋友,无论演唱者、演奏者,都称为玩友。川剧业内外也从不把玩友与票友混为一谈。由此可见,川剧的玩友是指非职业的演唱川剧的群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玩友的组织形式与职业戏班大同小异。川剧玩友与职业川剧演员之间,也并无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可见川剧玩友天地之广阔,土壤之肥沃。川剧名家出自玩友者不计其数。

重庆川剧玩友:话说川剧促进人们友谊

曾祥明

川剧玩友,顾名思义,就是赏玩川剧艺术的朋友。这里的“玩”,绝不仅仅是“玩耍”“好玩”,还具有“把玩”“切磋”“研究”“玩味”等含义。川剧玩友,是以玩味、切磋川剧艺术而会友。

川剧的玩友,不同于京剧的票友。

相传在乾隆年间,流传着一种名叫“清音子弟书”的曲种,为八旗子弟所创。演唱的曲目多编自小说和戏曲,曾经一度盛行于京城及东北各地。八旗子弟无论到何处演唱,都须领取龙票,得到批准,才能聚会演唱。到了康熙年间,清朝统治已经稳定,这种表演逐渐停止。因它属于业余爱好,不取任何报酬,清朝中期以后,就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戏曲演唱者和乐师称为“票友”。川剧的玩友不需要领取龙票,也不需要任何人的批准,只要是爱好川剧的朋友,无论演唱者、演奏者,都称为玩友。川剧业内外也从不把玩友与票友混为一谈。

“打玩友”,也叫打围鼓,是一种只唱不表演的川剧座唱形式,一般在茶馆里进行。兴趣相投的业余川剧爱好者,相约聚会,围坐一起,清唱川剧,入围的参与者以此为乐。由此可见,川剧的玩友是指非职业的演唱川剧的群体。

玩友较之票友更具平民性。玩友行动简便,首重座唱,特别是在茶馆里座唱。几方人一约好,就可以唱起来。不为营利,只是兴趣使然,志趣相投,相聚相乐。打安逸了,唱安逸了,瘾过足了,何其快哉!逢年过节,川剧玩友的锣鼓要走上街头,传播喜庆。京剧票友往往聚于票房,弦歌清唱。川剧玩友没有锣鼓,就如同面条没有佐料,淡而无味。一个玩友班子一般聚有十来个玩友,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都有。玩友各有所长,坐在座位上,演奏板鼓、堂鼓、大锣、大钹、马锣、川胡、唢呐乐器,自吹、自打、自唱,相映成趣。其中,打板鼓者即鼓师,职责是司鼓,其他乐器都要按鼓师的手势、鼓签、鼓点行事。整个演唱都要听从鼓师的统一指挥,因此,当鼓师又叫“作统指”。在成渝地区的方言里,“作”和“坐”同音,“作统指”就被讹传为“坐桶子”或“坐统子”了。

曾经有一段时期,玩友又被谐称为“丸药”。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川剧爱好者们酷爱川剧,不听不唱,浑身就不舒服,如同染病,即人们常说的“病得拐了”。只要川剧锣鼓响起,一听一唱,就如病人服下药丸,浑身通泰,所以爱好者们说“打玩友可以治病”。另一层意思是说,技艺不精者尚须提高、纠正、打磨,如病人须吃药一般,有一种促人上进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丸药”谐音玩友的情况渐渐消失了。

若论川剧玩友的历史,远的不说,就从清代的花、雅分部算起,至少也有两百多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玩友的组织形式与职业戏班大同小异。固定班社虽然不多,但应节庆或农闲而临时组合的班社,数量远远超过专业川剧班社,遍布成都、重庆乃至各县区乡镇村社,活动频繁。当时玩友班社之多、活动之盛、水平之高,可与专业班社比高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业余川剧班社被纳入文化管理渠道。有的川剧团就是在原来玩友班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原巴县川剧团,就是歌乐山的川剧玩友陈忠辉、郑崇希、彭治孚等人,在1954年与土主镇玩友联合,向巴县文教科申请登记,开始组团演出,正式营业,由业余爱好者转变为职业川剧人。

川剧玩友与职业川剧演员之间,也并无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

川剧玩友从兴起之时起,即遍布巴山蜀水、城镇乡村,传承至今,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

川剧玩友界的老玩友,既有藏“黄本”最多、有“南方圣人”之称的徐鉴安,也有刘绍全、宋壬生、刘润生等各方“圣人”。新玩友有著名作家沙汀,“五匠二师都能坐”的重庆市原副市长窦瑞华,致富不忘川剧振兴的崇州乡镇企业家李建华,骨医专家、“演员的保护神”李枝华,荣昌反串名角胡联华,重庆交通学院能用英语演唱《满江红》的邓崇贤,重庆磁器口投资14万元修建座唱中心的贺清福,泸州名厨毛树云,重庆杨家坪的“铁拐玩友”马大全,重钢业余川剧团的雷长生等。还有小玩友,如锦江剧场特聘“观众顾问”、12岁的张之羽,重庆巴南区荣获“巴渝杯”比赛特别纪念奖的6岁童生罗名迦,荣获遂宁食品节“萌芽奖”的9岁女生陈娜。此外,还有重庆大学研究生玩友,美国、法国的留学生“洋玩友”,等等。可见川剧玩友天地之广阔,土壤之肥沃。

玩友不仅是川剧观众的核心成员、川剧普及的推广者,更是川剧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有对川剧长期进行研究,成绩斐然,为川剧的成长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玩友”。如王官福的老师王瑞成,现在《情探》的打法多源于他;资阳河的锣鼓和声腔的创造者黄氏兄弟也是玩友。川剧名家出自玩友者不计其数。如有川剧界“圣人”之称的康子林,以及贾培之、天籁、陈淡然、何亚仙、唐笑吾、蒋俊甫等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少云、唐德彝、甘海如、黄一良、苏鸣清、王官福、刘汉章、陈敬忠等著名鼓师;陆青云等著名琴师,都是深受玩友影响而从艺的,由玩友而“下海”成为专业人士的。著名川剧作家黄吉安、赵熙、刘怀绪、冉樵子等,也是从玩友活动中产生对川剧的爱好,进而创作、改编、整理出剧本,由玩友传唱,再搬上舞台。20世纪50年代崭露头角的著名川剧作家李明璋,原先只是重庆市江北区一个商铺的店员,因爱好川剧,创作了小川剧《护士与伤员》在《观众报》上发表,后来又与朱禾、李华飞共同创作了大戏《望娘滩》。1951年,他加入了重庆市群众川剧团,由业余爱好者成为专业人士。(www.xing528.com)

1986年,川剧团逐步撤销,大量职业川剧人转入文化馆、新华书店、工商局、交通局、公安局等部门。但他们“人还在,心不死”,对川剧依然念念不忘,于是在业余时间也参加玩友活动,由职业川剧人变成了非职业的玩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不曾转业的职业川剧演员也退休了。他们心中的川剧情结积淀于心底,浸润于骨髓,再也分解不出,化解不开。出于对川剧的不了情,他们也加入了玩友活动,由职业川剧人变成了非职业的玩友。当年,玩友“下海”,由业余爱好者成为专业人士;而今,职业川剧演员退休“上岸”,就成了非职业的川剧玩友。

如果我们把玩友的概念再扩大一点,那些不会打也不会唱但醉心于川剧艺术的朋友,也可以算川剧玩友。比如,自发给川剧演出录制了大量剧目的;为川剧演出拍摄了若干剧照并自费出版的;为了给川剧演员朋友“打本子”而从事川剧剧本创作的;甚至为玩友演出搬桌抬凳、组织观众、维持秩序的热心人,也可以归于川剧玩友之列。如同川剧团中,抬衣箱的、打灯光的、布置剧场的,都是剧团的职工一样,这些不打不唱的川剧爱好者,都是川剧玩友。

若论职业川剧人与川剧玩友的水平谁高谁低,毋庸讳言,非职业的川剧玩友整体水平是不及职业川剧人的。川剧玩友一般没有幼功,没经过艰苦的基本功训练,职业演员所具备的“四功五法”,川剧玩友是没有全面掌握的。但仅就“唱”与“念”而言,有些造诣高的玩友也不亚于职业川剧演员。玩友中的佼佼者,文化水平高,理论造诣深,对剧中的唱词理解深刻,因而唱腔的处理、情绪的表现、韵味的醇厚、讲白的铿锵,往往超出一般川剧演员。但要穿着戏装上台,玩友们充其量能演点文戏,扎大靠、提把子、耍褶子、舞翎子等,当然不如职业川剧演员,因为没学!

职业川剧人与川剧玩友是亲密无间的。大家所熟悉的张德成、周慕莲、吴晓雷、阳友鹤、杨云凤、周企何、陈书舫、周裕祥、刘成基、李文杰、陈全波、袁玉堃、刘金龙、曾荣华、易征祥、邹西池、夏庭光、竞华、许倩云、杨淑英、唐云峰、晓艇、刘芸、郭存筠、王树基、蓝光临、张素煊、张巧凤等,无不对玩友怀着一种天然盟友之情,频频活跃在座唱场中。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罗瑞卿等,戎马倥偬几十年,在谈起小时候家乡的川剧玩友活动时都记忆犹新,雅兴甚浓。民国时期能打会唱的玩友川军将领如陈兰亭等,客观上也对川剧起过促进作用。

要而言之——

川剧玩友,不是票友。

川剧玩友,是玩味、切磋川剧艺术,以玩交心、以戏会友的朋友。

川剧玩友,是川剧艺术的基础,也是川剧从业人员的盟友。

2019年08月21日初稿

2020年09月07日改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