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探索:打造爱无痕学科融合德育活动

实践探索:打造爱无痕学科融合德育活动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员育人的关键在于建构德育共同体。全员育人强调的是结构整体性功能的发挥,强调在育人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形成有功能性结构的团体。德育共同体由学校教师、家长与社会各界组成。在育人的实际过程中,可以聘请获得教师楷模称号的教师、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社会各界人士来做德育共同体的顾问团成员,引领德育共同体的成长。

实践探索:打造爱无痕学科融合德育活动

全员育人的关键在于建构德育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应该由具备优秀道德素养的人员构成。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指出,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均可作为学生认识社会及建立价值观的楷模。从系统结构的视角审视,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是德育系统结构的基本要素;从系统整体功能的视角审视各要素的楷模作用,应大于单一个体的总和,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全员育人强调的是结构整体性功能的发挥,强调在育人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形成有功能性结构的团体。在这个结构性的团队中,各类成员除了有优秀的道德素养外,还在道德教育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且相互联系,充分融合,形成合力,发挥德育共同体的整体育人作用。

1.德育共同体及其任务。德育共同体由学校教师、家长与社会各界组成。共同体的任务是思考和决策如何发挥德育共同体的整体育人作用。主要任务有:一是共同体成为学习共同体。按照通常所说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的原则,共同体成员认真学习有关道德教育的政策和文件,明确作为德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道德素养,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怎样证明共同体成员已经具备了应有的道德素养。二是制定与学生道德发展相适应的德育目标。三是确定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的知行合一评价指标,对照学生的道德现状,分析评价指标与现状的差距,寻找缩小差距的德育方法。四是研究怎样有效利用学科融合德育的基本模式实现德育目标。

2.德育共同体各要素的作用。德育共同体虽然要发挥整体结构的育人作用,但其中的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德育空间分布不同,教师重在学校,家长重在家庭,社会人士重在社区。按照社会学理论,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空间,自然归属于不同的社会角色。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作为学生认识社会及建立价值观的楷模,对学生进行着不同社会属性的美德楷模引领作用。所以,教师在校凭借教师美德重点充当学生楷模的角色,家长在家凭借家庭美德重点充当孩子楷模的角色,社会人士在社会凭借职业美德重点充当职业楷模的角色。各种美德楷模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有意识或无意识内化,将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www.xing528.com)

德育共同体要讨论不同角色的美德楷模要求是什么,共同要求是什么,怎样做才能成为学生的美德楷模,用什么来证明这些美德楷模确实真正成为学生的美德楷模等。

在育人的实际过程中,可以聘请获得教师楷模称号的教师、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社会各界人士来做德育共同体的顾问团成员,引领德育共同体的成长。这个顾问团应该是一个交互记忆系统(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交互记忆系统是团队中成员彼此间进行信息编码、储存和检索等知识性劳动的协作分工系统,能提高团队中知识处理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团队创造力的激发。这个系统能够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的类别分工,来解决培育不同发展愿景的学生道德信息问题。顾问团与德育共同体一起研究教师率先垂范的行为标准、家长的楷模标准、社会劳模教育学生的具体办法。这些标准和具体办法成为学校德育共同体组织的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成员能借此检索解决问题所需的参照标准和方法,因而增强了德育整体信息的处理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