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是未来:文化立校,教师习惯成为师生日常

儿童是未来:文化立校,教师习惯成为师生日常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鲍传友教授用了一句浅显的话诠释学校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他们怎么过日子的,学校文化就是师生在学校如何过日子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切行为方式的表现。”“优秀是我们的习惯”成为老师们最平常的在学校“过日子”的方式,成为不用提醒的自觉,这也就是一种教师文化。

儿童是未来:文化立校,教师习惯成为师生日常

学校文化是个宽泛而内涵的词,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式。”鲍传友教授用了一句浅显的话诠释学校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他们怎么过日子的,学校文化就是师生在学校如何过日子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切行为方式的表现。”在此,我只能言说一下我们师生在校园中过日子的一些小故事,讲述一些不用提醒的自觉,或许,您会感到文化已经柔软地弥散开来。

1.广博精湛的教师文化——熏染与传承。我们如何抵达专业的深度与广度?老师们最喜欢的一句口头禅是:优秀是我们的习惯。我们学校骨干教师自主成立了芝兰读书社、名班主任工作室、数学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首席教师、种子教师、清荷教师组成。每周会举行一次“书香四方,照亮一群人”的读书分享;四月,全体师生会诵读春天的诗;班主任工作室有独具匠心的全校家长会策划,数学工作室有自主申报的示范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广博精湛”的教师精神,用行动诠释着“优秀是我们的习惯”。行政团队提倡走动式管理,在走动中遇见美好,捕捉优秀,用手机镜头随手记录闪光的瞬间。每周的教师例会,我们没有枯燥的工作总结,而是一组组诗情画意的“精彩回眸”。用镜头记录着“优秀是我们的习惯”。每当一个工作任务完美完成,行政在教师群里为大家点赞时,立马就有教师评论:“优秀是我们的习惯。”甚至有办公室的教师把这几个字自发地贴在墙上。“优秀是我们的习惯”成为老师们最平常的在学校“过日子”的方式,成为不用提醒的自觉,这也就是一种教师文化。

2.可敬可爱的学生文化——播种与希望。“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蒙养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孩子们人手一册的《播种集》,打开扉页,是校长妈妈的一封信:亲爱的孩子们,菜有菜的种子,花有花的种子,习惯是种子,书籍是种子,今天是明天的种子,我,是自己的种子。我们以这本《播种集》为载体,开展文明、学习、阅读、生活好习惯系列养良习活动。每周五的中午10分钟全校开展好习惯自评、互评活动,周六,家长结合在家情况点评,一个好习惯能保持21天就可以收获银种子,保持49天就可以收获金种子,在孩子们不断收获银种子、金种子时,他们身上品行、习惯越来越凸显着“可敬可爱”。在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中,老师们运用了“家校自评手册”、阅读银行存折等做法,可以说,良好的教学质量与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密不可分。(www.xing528.com)

3.“家园式”的管理文化——温情与自由。我们把“鼓舞他人”“服务他人”“成就他人”作为管理的宗旨,简言之:爱他,帮他,成就他。学校,是一个灵魂自由的家园。在这个家里,每一个家人都享有充分的话语权,有家人的关爱与包容,有家的自在与自主。“家园式管理”对教职工尽可能地“敞开”,是对教职工最快速地“回应”,每年,我们的教职工大会上,每位老师都会发声,写上自己的民主提案,各部门会根据工作的改进,进行提案答复,教职工最后要写上自己的满意度。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为学校进言献策、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有了家园情怀的认同,大家就有了对学校的悦纳!也就有了对教育教学的倾情付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