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学基础:形式美的概念和基本法则

美学基础:形式美的概念和基本法则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成形式美的要素是点、线、面、体。(三)形式美的主要法则人类在长期的创造美的活动中不仅熟悉和掌握了各种感性因素的特点,而且对各种感性因素之间的联系加以研究,总结了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形式美的法则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

美学基础:形式美的概念和基本法则

二、形式美的概念和基本法则

(一)形式美的概念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感性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的。形式美和事物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而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在每一个具体的美的事物中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有机统一的,人们对美的感受都是直接由形式所引起的,在长期的审美积淀中,使某种美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当人们接触到这些美的形式就能引起美感,而无须考虑这些形式所表现的内容,仿佛美就在形式本身,而忘掉它的来源。

(二)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要素

对于以眼睛和耳朵为主要审美感官的人来说,各种事物的色彩、形象和声音是构成形式美的主要的感性因素。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这些感性因素原本是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反复被人们的感官感知,才转化为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

1.色彩:色彩是构成形式美的主要因素。它是人们辨认客观事物的重要依据,人们根据不同的色彩来区别物体,并获得有关这些物体的信息。比如,红、绿信号灯,各种指示标志等,就是靠某种特殊的色彩起到传递作用的。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赋予了色彩一定的社会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具有视觉效果。我们可以根据色彩来辨认客观事物,如红色的消防车、绿色的邮政车、白色的救护车、红绿黄指示灯。另外色彩还可以给人带来冷暖、轻重、宽窄、大小、华丽、质朴等不同的感受,如红、橙、黄是暖色,给人以温暖热烈的感觉;蓝、绿、紫是冷色。色彩的冷暖感是在长期的视觉和温度觉的联系中造成的。黑、灰、橙等深颜色给人以重的感觉;白、绿、蓝等浅色给人轻的感觉。法兰西共和国的国旗是由红、白、蓝三条色带组成的,人们从视觉上看到的三条色带宽窄是相同的,而实际上这三条色带之比是35:33:37,因为深色让人觉得狭小,浅色让人觉得宽大。明亮的颜色给人以华丽感,灰黑色则给人以质朴感。

(2)色彩具有表情性。色彩的表情性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带给人们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和工作效率。不同的人面对一定的颜色,虽然可以产生各不相同的感受和联想,但确会有着明显的共同性。例如,红色使人想到火和血,因而带有热烈、兴奋的情绪,能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和富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黄色使人想起灿烂的阳光,因此使人感到明朗和温暖;蓝色使人想到天空和海洋,因而带有和平宁静的情绪;绿色使人联想到绿色的植物,产生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感受;白色使人想起雪,带有纯洁、凉爽、安静的意味;黑色使人想起沉沉的夜色,因此会有阴郁、严肃甚至令人恐怖的感觉。

(3)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某种色彩和某种特定的社会内容形成一种象征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又会因为不同的文化积淀而不同。例如,红色与火和血相联系,意味着热情、奔放,不怕流血牺牲,因此成为喜庆和革命的象征;用于交通信号,则意味着危险,成为禁止通行的标志;在西方,据说耶稣的血是酒红色的,所以红又象征着圣餐和祭典。黄色,在我国过去是帝王之色,象征着皇权和高贵。而在欧美各国,基督教徒们却因为犹大穿的衣服是黄色的,认为是最下等的颜色,表示着卑鄙、胆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今天,黄色成了低级趣味的专用词,这就是“黄色书籍”一词的来历。蓝色在西方是幸福色,又是绝望的颜色,“蓝色的音乐”代表着悲伤的音乐。其余如白色象征叛逆,黑色象征罪恶,则是世界各地普遍流行的。在我国京剧脸谱中,色彩也被赋予象征人物性格的特定意义,如红脸表示忠义,黄脸象征勇猛而残暴,蓝脸表示刚强,白脸奸诈、阴险,黑脸憨直、刚正,绿脸显示草莽英雄本色,金脸银脸则是神怪的象征等。

2.形体:形体指事物存在的一种空间形式。它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的外在形态,不仅可以看得到,甚至是可以触摸的空间性的美。组成形式美的要素是点、线、面、体。点的轨迹是线,线的横移形成面,面的组合构成形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某些形体的把握和运用,使一定的形体沉淀了一定的社会内容,造成了形体与知觉之间的相互适应,这就使形体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意义。每一个形体的基本组成是边界线,所以,人类的审美就从边界线入手。直线表现刚劲、坚强、稳定的含义,如商代司母戊鼎(图2-4-2);曲线表现柔和、轻盈、优雅、流畅的含义,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2-4-3)、委拉斯凯兹的《镜前的维纳斯》(图2-4-4);著名画家和美学家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提出:蛇形线“S”是最美的线条。波状线表示轻快流畅;幅状放射线表示奔放;交错线表示激荡;平行线表示安稳等。面的功能主要是表现物体的形状,如圆形柔和,方形刚劲,立三角稳定,倒三角有倾危感,斜三角有方向感和运动感,高而窄的形体有险峻感,宽而平的形体有稳定感,等等。

3.声音:声音同色彩、形体一样,是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所不同的是,声音不是由视觉和触觉来感受,而是借助于耳朵这个听觉器官来接受信息。我们可以凭借声音的不同,判断事物的性质、远近、方位等,并可以对其进行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等。声音作为形式美具有表情性的特点,要比色彩、形体更强烈。一般来说,高音使人情绪高昂,催人奋进;低音深沉有力,引起悲伤感。轻音乐使人心情舒畅;而杂乱无章的声音令人心烦意乱。声音可以引起人心理、生理的反应,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和谐而有规律的音乐,可以引起良好的心理过程,有助于健康和延年益寿,在现代医学上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

(三)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人类在长期的创造美的活动中不仅熟悉和掌握了各种感性因素的特点,而且对各种感性因素之间的联系加以研究,总结了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形式美的法则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是构成形式美的各种感性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了有一定审美特征和独立审美价值的形式美。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1.单纯齐一:单纯齐一又称为整齐一律,是最简单的形式美。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感受,如皑皑的白雪,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青青的草地,明亮的阳光等。齐一则是一种整齐的美,如仪仗队的行列,士兵的身材、服装、动作、神态都很一致,这些特征就表现出来一种整齐的美。“反复”是同一形式的连续出现,也属于“整齐”的范畴,“反复”是就局部的连续再现来说的,但就各个局部所形成的整体来说仍属于整齐的美。如连续的花边纹饰,就在齐一、反复中给人以秩序感和节奏感(图2-4-5)。

2.对称均衡:对称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很多的自然物都是对称的,如大多数的动物和人体外部结构。正如古希腊美学家所说:“身体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在自然界中合乎对称法则的事物,小到日常用的碗、盆、桌、椅、汽车,大到伟岸的建筑,都会给人们带来安静、稳定的审美感受。

均衡是指中轴两侧的形体不必完全等同,只求量上大体相当。均衡比对称自由、灵活,在稳定之中更富有动感,因此可以说均衡是对称的变体。如上海龙华盆景《五针松》,左侧松枝略低并向外延伸,右侧为两重松枝略高。左右松枝虽不同型,在量上却很接近,给人以均衡感。对称和均衡在自然界中存在的非常普遍,比如人的外部结构就是对称的,而内脏器官则是均衡的。

3.调和对比:调和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同”(一致),对比是在差异中趋向“异”(对立)。

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相并列,例如色彩中的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青与紫、紫与红都是邻近的色彩,调和使人感到融合、协调,在变化中保持一致。如天坛的深蓝色的琉璃瓦与浅蓝色的天空和四周的绿树搭配在一起就显得很调和。在同一色中的层次变化(深浅、浓淡)也属于调和,如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中所描绘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其中的深红与浅红就是调和。

对比是把有显著差异甚至相互独立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使各自的特点显得更加突出。对比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如色彩中的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都是对比色。“万绿丛中一点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红与绿的对比。“黑云翻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白对比加强了诗中意境的色彩效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体现了形体中曲与直的对比。声音的对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诗》),最寂静的环境是由声音来烘托的。此外,还有声音强弱的对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形体大小的对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

4.比例匀称:比例是指事物整体与部分或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匀称是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比例和匀称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自然的总结抽象出来的。我国木工祖传的“周三径四、方五斜七”的口诀,就是制作圆形和方形物体的大致比例。古代画论中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立七、坐五、盘三半”则是历代画家对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经验总结。那么什么样的比例最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呢?西方美学家认为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最能引起人的美感。欧洲人将黄金分割广泛应用于建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古希腊雅典城的巴特农神殿的大理石柱和神库顶之间就符合黄金分割。有人还测量了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在这尊雕塑中就发现了大量的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如以肚脐为界测量时,头顶至肚脐和肚脐至脚底符合黄金分割;头顶至咽喉和咽喉至肚脐符合黄金分割。

著名的黄金分割被认为是事物形式方面最适宜的数量比例。但我们认为在美的事物中包含的比例关系是有条件的。因为人们在美的创造中是按照事物的内在尺度,人的一定的目的、要求来确定比例关系的。黄金分割的比例虽然包含了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不能将这种比例硬搬到一切事物的造型中去。比如在唐代人物画中为了艺术的需要就改变了正常人体的比例关系;为了更好地表现马的气势,徐悲鸿从绘画的角度出发,也会改变正常的马的比例关系;而在建造剧院的大门时,为了便于人群的出入,建造的门的宽度远远大于门的高度。

5.节奏韵律:节奏是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在客观世界中,无论是声音、色彩还是形体和动作,以大体相等的距离和时间反复出现,都会产生节奏。如昼夜交替,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季节更替,生理周期的变化是时间变化的节奏;潮涨潮落,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是空间变化的节奏。物质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对比、变化关系,就是自然的节奏。当人们从自然的节奏中发现美的意义,节奏就和人类的生产实践密不可分了。

普列汉诺夫曾谈到非洲人对节奏有惊人的敏感:“划桨人配合着桨的运动唱歌,挑夫一面走一面唱,主妇一面舂米一面唱。”他还引用了巴苏托族的卡菲尔人的材料,“这个部落的妇女手上戴着一动就响的金属环子。她们往往聚集在一起用手磨自己的麦子。随着手臂有规律的运动唱起歌来,这些歌声是同她们的环子的有节奏的响声十分谐和的”。原始音乐中的节奏往往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在劳动中节奏可以协同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还可以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使人们产生身心的愉悦。

在艺术中节奏感更明显。特别是在音乐和舞蹈中节奏感更为强烈。音乐的节奏是指长短音的交替,强弱音的反复;舞蹈的节奏随着情感的变化加强或减弱,是表达舞者情感的重要方式。艺术节奏是艺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和传达人的心理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情感活动会引起生理节奏的变化,例如,人的生理情感活动平静时,生理节奏比较平缓;感情活动激烈时,生理节奏也会比较急促。我们可以将节奏对人生理、心理的调节作用运用于临床实践。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的色彩便形成了韵律,韵律广泛存在于诗词、绘画、音乐、舞蹈、建筑中。它能给人以情趣,满足人的精神享受。

6.多样统一:多样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表达了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

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轻重;势具有徐疾、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降;色上有红绿、黄紫、蓝橙。多样统一就是把这些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差异性在整体中消除融化、协调一致,这样就形成了和谐。布鲁诺认为整个宇宙的美就在于它的多样统一。他说:“这个物质世界如果是由完全相像的部分构成的就可能不美了,因为美表现于各种不同部分的结合中,美就在于整体的多样性。”多样统一的法则的形成是和人类自由创造内容的日益丰富相联系的,人们在创造一种复杂的产品时,就会把多种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形成整体的和谐。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多种因素的统一。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这一基本法则包含了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比例等多种因素,所以,“多样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最高级的形式。

形式美的法则概括了事物在形式上的共同特征,研究形式美的法则是为了推动美的创造,以便使美的形式更好地表现内容,达到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高度统一。但是这些形式美法则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发展。研究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是为了提高美的创造能力,培养我们对形式变化的敏感性,善于在探索美的形式时,从内容出发选择最适当的形式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

【小结】

美是人们在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智慧、才能、力量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通过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引起人们内心的愉悦。

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就是不断地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客观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实现了功利目的(善),才可能形成美。

美感则是感性的人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审美心理体验。美感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我们要掌握审美的一般标准,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正确地评价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和内容。

形式美的规律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掌握形式美的规律是我们创造美的基础。

【目标检测】

一、填空题

1.美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2.美感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感的心理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方面。

4.美感的差异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www.xing528.com)

1.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得以存在的基础是( )。

A.审美活动 B.审美需要 C.审美理想 D.审美趣味

2.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以及生活的本质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美的本质是( )。

A.美是主观的,美是自由的主观判断

B.美根源于实践,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美就是生活

D.美在于事物自身的形式与比例

3.色彩的审美意义除了表现在表情性之外,还表现在( )。

A.可感性 B.超越性 C.象征性 D.表意性

4.最高级的形式美法则是( )。

A.单纯奇一 B.节奏韵律 C.多样统一 D.调和对比

三、简答题

1.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美的本质。

2.结合实际分析真、善、美之间的辩证关系。

3.阐述美和丑的辩证关系。

4.结合实例讨论审美判断的一般标准。

5.论述美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6.总结形式美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7.分析形式美的法则及在实际中的运用。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2.结合实例试述在审美过程中美感的心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参考文献】

[1]荷加斯.美的分析.美术译丛,1980(1).

[2]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2版.22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5]狄德罗.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1.

[6]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37.

[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36:154.

[8]美学问题讨论集第2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239.

[9]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84.

[10]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236.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格罗塞.艺术的起源.78.北京:商务出版社.1984.

[1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4]王晓旭.美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肖京华.美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张小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