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国家安全法教程》维护社会安全的要点

《中国国家安全法教程》维护社会安全的要点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国家维护社会安全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发现征兆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就能有效预防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负责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四)妥善处置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四类突发事件。

《中国国家安全法教程》维护社会安全的要点

《国家安全法》第29条规定:“国家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积极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置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据此,国家维护社会安全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矛盾的主体、内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社会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即所谓的潜伏期。一般来说,这个时期造成社会安全事件的结构、问题已经形成,此时处理不但简易而且有效,因此,在早期发现问题非常重要。发现征兆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就能有效预防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化解,有可能激化或者发展为群体性事件,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1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第22条规定:“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上述两条规定,所有单位应当掌握和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负责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主要包括: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2015年李克强同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有序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机制,强化源头防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惩治暴恐、黄赌毒、邪教、走私等犯罪行为,发展和规范网络空间,确保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全方位强化安全生产,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

(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三)积极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

要确立积极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新理念:①立足源头预防,实现社会管理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转变。坚持从治本的高度着力构建源头治理体系,前移社会管理关口,优化基层社会管理的宏观环境,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科学民主合法的决策机制,最大限度地防止、减少和弱化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产生。②畅通诉求表达,实现社会治理从行政管制向民主协商转变。坚持以保障各种利益主体的表达权为前提,建立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不断扩大群众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决策中的参与度,在畅通民意渠道、完善基层民主和充分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按照民主程序维护权益,化解利益冲突。③强化矛盾排查,实现社会矛盾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争取主动、防止激化,通过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社会矛盾排查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将社会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乃至未萌之前,最大限度地降低维稳成本,实现社会管理的最高境界。④规范矛盾调处,实现维护权益从依靠信访向依据法律转变。切实树立法律权威,将解决社会矛盾纳入法治轨道,使法治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长效化、制度化手段。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要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反映诉求,通过法律程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境。⑤着眼多元化解,实现矛盾化解从单一模式向综合联动转变。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主,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等手段为辅的“大调解”工作体系,通过创新设置调解组织、完善联调联解机制和加强建设应急管理体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鼓励民众合理选择矛盾纠纷解决途径,规范相关调解程序,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多元化、合理化和制度化。

(四)妥善处置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四类突发事件。除社会安全事件之外的其他突发事件,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置,也会造成社会恐慌、社会失序,进而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对于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0条规定:“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①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②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③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④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49条规定:“……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①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②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③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④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⑤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⑥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⑦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⑧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⑨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⑩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www.xing528.com)

(五)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艰巨。一方面,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各种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一些重大问题敏感程度明显增大,处理不慎极易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安居乐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我国与西方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

因此,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要坚持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要增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着力引导群众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注释】

[1]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

[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载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2014-09/30/content_33657111_2.htm,2019年8月9日访问。

[3]“深刻把握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新特征”,载中央统战部网站:http://www.zytzb.gov.cn/tzb2010/tzxy/201705/cea3ed5b262d4277be74c041f271ca2a.shtml,2019年8月9日访问。

[4]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5]“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3.htm,2019年8月9日访问。

[6]“习近平: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3/c_1118716540.htm,2019年8月9日访问。

[7]“习近平: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0826/c64094-27516918.html,2019年8月9日访问。

[8]刘跃进:《为国家安全立学——国家安全学科的探索历程及若干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7~2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