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辅助书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辅助书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重要历史时期:一、毛泽东外交与国际战略理论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辅助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重要历史时期:

一、毛泽东外交与国际战略理论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1946年8月,他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两个中间地代的战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毛泽东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实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提出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

1964年,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主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整个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关于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对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邓小平外交与国际战略理论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他先提出,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同时,我们也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后来,邓小平提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争取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

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而南北问题则是核心问题。邓小平在外交工作中,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987年10月,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邓小平的论述,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深刻论断。强调加强同它们的团结与合作;主张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强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强调中国式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要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三、江泽民外交与国际战略理论时期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1992年10月12日,他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江泽民根据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敏锐地察觉到,多极化战略态势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政治家和中国政府在世界舞台上和大国关系中纵横捭阖、发挥独特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活动空间。(www.xing528.com)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召开,江泽民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中指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主要判断依据是“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四、胡锦涛外交与国际战略理论时期

2005年11月11日,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就中国发展方向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经济方面,应坚持互利、合作、共赢的方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应该顺应这一潮流,进一步加强互利合作,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同时,从长远来讲,各国应该寻求的是“双赢”或者“共赢”的局面。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2006 年9 月18 日,胡锦涛主席在会见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时强调:各国应当共同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平是和谐的基本前提,并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和平与繁荣是关系到各国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两大根本问题,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两大核心内容。各国只有和平共处,各国人民只有友好往来,并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步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减少和消灭战争、战乱、武装冲突、恐怖袭击和各种暴力犯罪活动,真正实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世界才能进入“和谐”的境界。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五、习近平外交与国际战略理论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将坚定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中国人民对战争和动荡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将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坚持劝和促谈,为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有关问题做出不懈努力。

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表明了中国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和不可动摇的决心。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善于管控危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和平是必须共同来维护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也都应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不能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那一套。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和平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走得通、走得远。

维护和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从来都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离开实力的和平是靠不住的,没有实力作后盾的国家核心利益是难以维护甚至维护不了的。对中国来说,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办得越好,就越有条件把握机遇、化解挑战,也就越能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亲切座谈时说,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