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点解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辅助

重点解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辅助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主要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思想渊源;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重点解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辅助

1.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什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后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学界一般认为:首先,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尽管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中国国情特殊,不能用普遍意义的科学理论直接和具体地指导具有特殊性的国家。只有通过中国化,才能发挥指导作用,满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性理论,具有这样的品性,就是它只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自身,并永葆活力。

哲学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据是:

第一,“真理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原理。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绝对真理,但是在另一种条件下,真理可能变成谬误,所以就条件而言,真理又是相对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一定条件和意义上是科学的真理,但由于中国的条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适用条件不完全一样,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一百多年前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与当代中国存在很大的时空差距,即条件的差异,只有通过中国化符合中国条件,才能作为真理指导中国实践。所以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进行发展和创新,才能成为符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实践意义上的绝对真理。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这个理论,任何国家最终必将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每个国家具体的历史、国情存在差别,因此又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明中国一方面要走社会主义道路,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另一个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在我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左”的和右的两种思想倾向的干扰。比如,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是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是社会主义走上了一条修正主义邪路;有人则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所走的道路实质上是一条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根本内容正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实际上是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有人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坚持儒家“仁政”的结果。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思想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两条:一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些可资借鉴和吸收的思想文化资料资源,二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有益的探讨对新时期进一步深化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www.xing528.com)

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主要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思想渊源;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进一步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与时俱进的“进”,体现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一种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脉”,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都坚持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都坚持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主观符合客观,按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的“实事求是”,进行了新的科学解释,赋予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内容。延安整风的经典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中都谈到实事求是,做出了完整的表述和科学的阐释。它在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时,指出“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所谓精髓,出自中医学说,比喻事物的精华。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最本质的东西。

从理论上说:一方面,实事求是的精髓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和发展全过程。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实事求是的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都完全遵循了实事求是原则。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从实践来看:实事求是这个词语是在中国以前面临着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路线正确,少犯或不犯“左”或右的错误,反之,就会出现失误和遭受挫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