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实践育人的导向和目标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实践育人的导向和目标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育人主要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能动性。高校的实践育人是在高校有目的的组织下开展,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实践育人作为高校育人的载体,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作为在校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实践育人的导向和目标

实践是我们每天都在从事的活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育人工作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因此与普通的社会实践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特征:(1)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也是客观的,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也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的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手段和实践开展的过程、取得的成绩等都是客观的。(2)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类开展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实践客体的活动,与动物简单地为了生存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低级的、本能的活动不同。实践育人主要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能动性。(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个人的实践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成员的支持;同时一定时期的实践活动还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历史性的实践育人的开展,不仅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还与不同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教育发展情况、教育政策等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实践育人又显著区别于一般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第一,主体的特殊性。实践育人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实践活动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对于自身的教育和锻炼意义非常重要。实践育人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决定了他们与一般实践活动的实践主体有本质不同。第二,实践育人开展目的的特殊性。高校的实践育人是在高校有目的的组织下开展,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实践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把之前的理论知识加以检验,努力实现自身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三,实践育人形式和内容的特殊性。实践育人作为高校育人的载体,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作为在校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实践育人的相关内容必须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特征相对应,在整体教学计划和安排内,通过教学实践、军事训练、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等形式开展。(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