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工作研究与实践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工作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德育实践途径的理论构架和实施方案,综合起来,较多人认为高校德育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途径:第一,以课程教学为载体的课程德育;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德育;第三,以管理服务为载体的管理育人。高校管理育人的主体应该包括学校各单位和组织、教职员工群体、学生群体等。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工作研究与实践

高校德育实践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过程,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根本动力,是大学生实现德育知识内化和外现的关键,也是检验高校德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高校德育实践不只是简单的社会活动和实践,应该包括课程学习生活实践、社会体验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高校德育实践也包括德育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和熏陶。高校德育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开展并得以实现的,这里面既包括社会的大环境,也包括学校的小环境,还包括学院、班级以及朋辈之间的微环境。大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不仅由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决定,还受到德育主体的工作态度和自身素质的影响。高校德育主体包括所有的专职教师、德育队伍,同时还包括参与学生管理、为学生服务的所有从业人员。高校德育实践要依靠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但也不能忽视德育工作者和全体教职员工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言传身教,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在校园的管理服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学生面前都身体力行地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面貌,可以说他们是高校德育实践环境的直接构建者和组成单元。在全体教职员工构建起来的这种德育环境下,学生能够自主感受到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德育内容,并不自觉地受到这种理念或者说整体精神面貌的熏陶和影响,进而把一系列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都内化于心,所达到的德育效果极其深远。而这一部分的德育实践就属于隐性教育的一部分。

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德育实践途径的理论构架和实施方案,综合起来,较多人认为高校德育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途径:第一,以课程教学为载体的课程德育;第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德育;第三,以管理服务为载体的管理育人。其中第二、三种途径都是属于学生工作的范畴

以第三种途径以—— 管理服务为载体的管理育人为例,高校的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高校德育实践过程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也包含着深刻的德育价值。高校管理育人的主体应该包括学校各单位和组织、教职员工群体、学生群体等。不同的管理过程管理主体则不同,比如在学校后勤保障、教务服务等综合管理过程中,学校的单位和教职员工就是管理的主体,而在部分学生事务管理中,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学生进行自助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就是管理的主体。高校管理育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文明礼仪等在内的所有高校德育内容,这些德育的内容在高校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得以实现,高校德育实践中管理和服务从育人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一体的,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割裂开来的,管理和服务遍布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时间和空间。因此,管理和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学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例如,学校可以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信息化驱动学校综合改革与发展,加大互联网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和创新“互联网+管理服务”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模式,使互联网管理服务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载体,凸显信息化服务特色,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就是德育实践教育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有效体现。如建设好“一站式”新生网络自主报到系统,简化学生报到程序;建设好“智慧学工”等学工系统,信息化管理学生。学校运用互联网技术用网络工具代替纸介质工具、用自助服务代替人工管理,对学生事务管理服务进行流程再造,实现学生日常管理从“多层级”管理模式向“扁平化”管理模式转变,嵌入式地融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便捷化、人性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者用网络语言、网络工具与学生沟通,用网络数据、网络工具来分析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用网络平台和网络空间去教育引导学生,在信息化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的创新。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入校时便充分体会到大学的人文关怀,提升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管理、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和认知。

在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理论通过蕴藏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各种载体来实现,受教育者不会意识到,或者不会明显意识到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即使意识到了,也会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是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并且是该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出于对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一部分内容。比如,尽管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咨询、人际关系处理、职业规划和文化生活等活动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受教育者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能解决问题本身,还能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5]例如,在学校,辅导员主要不是通过理论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教育,而是通过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所体现的思想品德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在学生工作中,时空条件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相对较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常都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从而能自主地吸收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蕴藏的教育内容。这时教育者虽然以相应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身份出现,但仍然是实质教育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