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功能地域及其标准—《城市学概论》

城市功能地域及其标准—《城市学概论》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随着城市发展中的离心扩散过程,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远超出城市建成区,甚至超出城市行政地域。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就是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城市功能地域及其标准—《城市学概论》

城市的实体地域经常变动,资料的取得比较困难,判读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随着城市发展中的离心扩散过程,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远超出城市建成区,甚至超出城市行政地域。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就是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这里对国际上公认的都市区和大都市带概念进行辨析。

(一)都市区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美国早在1910年就提出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 District)的概念,1949年正式建立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命名为标准大都市区(简称SMA),1959年改称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一直沿用到1980年,以后又改称大都市统计区(MSA)。

每一个MSA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一个MSA由中心县(Central County)和外围县(Outlying County)两部分组成。

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同中心县结合在一起组成MSA的外围县必须满足某些大都市特点(如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业劳动力比重等)和与中心县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主要指标是通勤)等特别的标准。指标的细节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有所修改,甚至可以说1990年国情普查采用的新标准已经趋于繁琐,不必在此细述。

需要指出的是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组合。

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就在于,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包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化地区的MSA复合体,假如满足特别的标准,要进一步定义出它们的组成部分“基本大都市统计区”(Primary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简称PMSA),包含有几个PMSA的大都市复合体则称为“结合大都市统计区”(Consolidate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简称CMSA)。MSA、PMSA和CMSA统称大都市区(MA)。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地区构成大都市区的核心,大都市区一般比它们的核心要大,包括了连续建成区外缘以外的不连续的城镇、城郊发展区甚至一部分乡村地域,而城市化地区是不包括乡村地域的。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市镇的行政边界一致,随时间而有变化,大都市区的外界与县界吻合,相对比较稳定,资料易于统计和收集。总之,从城市的景观地域出发,美国全国可以分成城镇和乡村;从城市的职能地域出发,全美国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现在,后者的区分比前者应用得更广泛。

类似都市区的概念在加拿大叫“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在英国叫“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MLA),澳大利亚叫“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CEUD),瑞典叫“劳动—市场区。”虽然各国的具体标准不同,但含义类似。

(二)大都市带

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首先提出来的。戈特曼选择了古希腊时代建立的一个理想中非常大但从未发展到这么大的城市的名字Megalopolis(意即非常大的城市)来称呼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3000万的超级大都市区。

图3-2 大都市带人口密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www.xing528.com)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它们分别是:从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Boswash);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Chippits);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从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当时认为还有三个可能形成大都市带的地区是:以巴西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两大核心组成的复合体;以米兰都灵热那亚三角区为中心沿地中海岸向南延伸到比萨和佛罗伦萨,向西延伸到马赛和阿维尼翁的地区;以洛杉矶为中心,向北到旧金山湾,向南到美国、墨西哥边界圣地亚哥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简称圣圣Sansan)。

表3-2 世界大都市带人口规模

资料来源:
1.王旭.美国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张文尝,金凤君,樊杰.交通经济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http://geography.about.com/cs/urbansprawl/a/megalopolis.htm.
4.http://www.epa.gov/grtlakes/solec/94/economic/index.html#popu.
5.班茂盛,方创琳.长三角大都市带人口容量与环境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4):501-505.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T.G.McGee)分析了亚洲一些农业国家经济核心区域都市区的迅速发展,认为在中国东部沿海、台湾西海岸、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地也出现了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带的城市地域,并用印度尼西亚语命名为Desakota Area,这种“城市与乡村界限日渐模糊,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紧密联系,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混杂”的空间形态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城市化类型。

图3-3 亚洲国家“乡村城市混合区域”模式理论示意图

杜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在1970年曾大胆推断,100年以内由于交通和通讯手段的改善,城市动力场会不断扩大和延伸,以前相对独立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动力场会逐渐合并形成一个复杂系统,使几个大都市带互相联结,形成一种由许多大的节点或发展极联结成网络的更大的城市地域空间,并称之为世界性大都市带(Ecumenopolis)。欧洲的世界性大都市带的主要节点将在西北欧、意大利北部和白俄罗斯—乌克兰地区。北美的世界性大都市带将以美国东北部为主要焦点,通过发展走廊和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和墨西哥湾沿岸等外围节点联系起来。

图3-4 Doxiadis的“全球城市”网络

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被普遍接受。贝里(B.J.L.Berry)就认为,人类正从机械时代进入电子时代,尽管大都市中心将变成高度一体化的通讯网络的中心,实际的优势可能增加,但实际的发展速度将放慢,大都市带以外的具有高度舒适环境的较小中心,借助发达的电子通讯网络,将获得较快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