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生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分析

高中生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洁将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与学习动机的内在水平做了多元回归,发现父亲的支持与内在动机有些部分相关,而母亲的支持与动机的各水平都相关。张洁的研究也证实,同伴的鼓励、尊重、陪伴对学习动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团体环境较差或者同伴关系较差不利于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能够维持并激发学习活动,然而,并不是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率就越高。

高中生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分析

(一)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学习动机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其影响目标不同,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

1.内在因素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被广泛研究的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班杜拉指出,人们的自我效能信念决定了他们的动机水平。信念强的人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并有更长时间的坚持。有学者认为,学生“我能做”信念的提高会促进学生努力,提高成绩,采取的策略包括树立短期目标。使用特定的学习策略,取得成绩后给予奖励等。易晓明,李斌洲等(2002)的研究提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是转化不良情况的必要环节。自我效能感比较弱的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更易妥协,会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而选择一些过于简单的学习任务,同时,他们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也较低。

(2)学习目标设立

学生的目标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学习目标,即个体通过学习想要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等。要完成这类目标,学生的内部归因方式会发挥作用,使得学生接受挑战,不怕失败。二是表现目标,即通过学习或其他方式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这类目标主要由外部因素引起。

(3)学习策略运用水平

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多样。不同的学习动机会促使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去从事学习活动。学习策略可以通过影响归因方式而影响学习动机。吕宪军(2002)指出,掌握学习策略,对于具有成功意向的学生来说,可以强化他们对成功的期望;而对于无能为力的学生来说,能提高他们获得成功的可能,使他们相信努力是有效的,增加他们对成功的信心。对于自我价值型的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张亚玲(1998)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是相互促进的。学习动机低的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也低,而学习动机较高的学生则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采用较积极的策略形式。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反过来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动机。

(4)人格因素

不同个体的学习动机类型会受个体人格因素的影响。关于人格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有责任感的外倾型学生成就动机高,偏好有意义的学习,高神经质和害怕失败的学生成就动机低,且在辨认和加工重要信息上存在困难。成就动机受责任感,神经质和经验开放性的影响。回避动机主要受神经质的影响,开放性也存在一定作用。投入动机受经验开放性与外倾性的影响。

2.外在因素(www.xing528.com)

(1)家庭资源

家庭环境、父母期望、父母关系及教养方式,父母对学业的支持与指导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俞国良等(1998)研究发现,那些孩子学习动机较强的家庭,父母通常会提供较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在学习方面也会提供较多的支持和指导,并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反之,如果家庭资源缺乏,就会使孩子拥有偏低的学习动机(朱巨荣,2014)。独裁型与忽视型的教养方式更易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同时,父母的支持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张洁(2009)将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与学习动机的内在水平做了多元回归,发现父亲的支持与内在动机有些部分相关,而母亲的支持与动机的各水平都相关。而且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陪伴性支持是母亲支持的主要因素。因此,父母支持不够也会对动机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此外,唐本钰(2002)提出,父母冲突之类的压力因素会通过直接和削弱学业自我效能两种途径对自主性调节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习动机的形成。

(2)班级环境

学生在学校会因班级或其他原因形成小团体。而小团体的学习氛围会影响团体中个体的学习动机情况。常颖(2015)提出,小团体是学校里的亚文化形式,如果小团体的领导者能够努力学习,那么团体其他成员也会努力效仿,但小团体本身的形成目的就是玩乐,那么其他成员也有可能迫于压力而放弃用功读书。团体中的同伴也会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影响。曾有研究者指出,在增强学生的学习投入方面,同伴可能比老师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张洁(2009)的研究也证实,同伴的鼓励、尊重、陪伴对学习动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团体环境较差或者同伴关系较差不利于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

(3)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多项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紧张会抑制甚至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学习动机(王佳权,2007)。而且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讨厌某个课程且学习不好的原因在于讨厌该科的老师,这种厌恶甚至会延续到之后教授这科课程的老师。相反,学生喜欢某一科目可能是由于他最喜欢该科目的老师。这种厌恶或喜欢有可能泛化,变成对整个学习的讨厌或喜欢(常颖,2015)。张洁(2009)研究表明,教师的支持可以直接地也可以以学生自我效能、希望为中介对动机产生作用。教师的支持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机,也有利于满足个体的归属需要。因此,师生关系紧张会导致学生从教师处获得的支持变少,进而不利于学习动机的发展。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能够维持并激发学习活动,然而,并不是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率就越高。心理学家耶克斯与多德森通过研究,在1908年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并随任务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为了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布置了有关于演讲的作业,并要求所有学生在下一节课上台做一个3分钟左右的演讲。对于一个已经掌握了演讲技巧并且有过上台演讲经验的学生而言,演讲属于简单任务,故他的学习动机越强,就会有越好的学习效率,在台上也会有越精彩的表现,而对于一个从来没有上讲台演讲过的学生而言,准备演讲稿以及上台演讲对于他则属于困难的任务,这时他反而应该放松心情,抱着学习经验的心态来准备此次演讲,否则,过强的学习动机可能会让他产生过大的压力,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影响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且这一最佳动机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形曲线关系(图2-1)。

图2-1 倒U形曲线关系

然而,就整体的动机对整个学习活动的影响而言,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会带来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反而会对行为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就获得好成绩而言,当学生具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时,这一学习动机既能促进其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又能避免过强的动机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因此,想要维持高效率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应尽量处于中等强度,避免动机过强或者动机过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