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家切刀:历史沿革、特点和商标演变

董家切刀:历史沿革、特点和商标演变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道光咸丰年间,董姓铁匠形成董家切刀和铁勺品牌。20世纪40年代,董家三兄弟各经营一家切刀铺,每铺有工人和学徒五人。董家刀铺进入鼎盛时期。董刀传人锻刀董菊环摄生产董家切刀要经过五道工序。董家切刀的特点是:膛薄背厚,呈牛低头饮水状,即后高前低,前面为弧形,用起来顺手,锋利,耐用。1956年公私合营后,董家铁匠铺与其他铁匠铺成立了利民铁器合作社,董家切刀上不再砸“董”字,改砸“兰”字为商标。

董家切刀:历史沿革、特点和商标演变

金石巷(今道升巷东段)东口路北为董家切刀铺,两间铺面。西间为作坊,东间为切刀、铁勺销售处。铺子东侧紧挨大门,里面是四合院,为董家宅院。

董家是兰州北山秦王川人,清代中期迁到兰州城内,开铁匠铺。清道光咸丰年间,董姓铁匠形成董家切刀和铁勺品牌。当时师徒两人每天只能生产切刀和铁勺各两把。到清光绪末,传业于他的两个儿子,又招了一两个徒弟,每天也只能打两把切刀和四把勺子。因买不到好钢,质量受影响,勺子薄,容易破损。次子善打制摺花马刀,甘青一带藏民最爱购买。长子生董正义等三子,跟父辈学打切刀和铁勺。他们年轻好学,善动脑筋,又值兰州开始销售汉阳冶炼的汉铁、湖钢,质量比川铁好,就不惜工本,尽量买最好的汉铁、湖钢,所以打制的切刀、铁勺质量提高,深受顾客欢迎。不久,比汉铁、湖钢还要好的洋钢、洋铁也运到兰州了。这是欧洲生产的,通过轮船西伯利亚铁路,送到中国天津和东北,再由骆驼客从张家口驮到兰州。洋钢有三种牌子,即箭牌、电灯牌、熊牌,尤以熊牌质量最好。同时选用驮自阿干镇、窑街、天祝的好炭,阿干镇的炭质量上好。通过原材料和燃料的改进,再加上技术的提高,董家切刀和铁勺终于成为名牌,并且每天能生产切刀三十把、铁勺十二把,来往兰州的外地人总要购买几把,自用或馈赠亲友,随之名气大增,畅销陕、甘、宁、青、新。20世纪40年代,董家三兄弟各经营一家切刀铺,每铺有工人和学徒五人。董家刀铺进入鼎盛时期。

董刀传人锻刀董菊环摄

生产董家切刀要经过五道工序。一是制刀坯子。要像揉面团一样,反复盘铁、盘钢,所谓盘,就是分别将铁、钢烧红烧发,反复锤打,打长打薄了,再盘起来,再烧再盘,使之产生韧性。再将钢加到铁中,盘打两火,打成刀坯子。二是制刀样子。刀坯子经过几次烧打,切刀雏形显露。三是成型。刀样子打过两三火后,将刃部剪齐,再打两火,刀可成型。四是蘸火。将成型的刀烧红,迅速放入水中,使之产生刚性。不同的钢要用不同的火候蘸火。五是装把。将刀刃戗开,磨利,装上银木或桦木把,再砸上商标标志“董”字,就成了。(www.xing528.com)

董家切刀的特点是:膛薄背厚,呈牛低头饮水状,即后高前低,前面为弧形,用起来顺手,锋利,耐用。一把刀可用十年左右,即使只剩三指宽,仍然锋利无比。

董家铁勺是用铁制的,最初以收购的破损炒勺为原料,但来源少,费工。后来董正义深入钻研,选用上佳洋铁,改进了技术,改善了形制,所制铁勺以乘手、灵便、耐用、好看而驰名。还能生产优质炒勺、漏勺、大汤勺、大漏勺等。后来董家将制作技术传给贾家,贾家再经创新,生产出了兰州名牌贾家勺子。

1956年公私合营后,董家铁匠铺与其他铁匠铺成立了利民铁器合作社,董家切刀上不再砸“董”字,改砸“兰”字为商标。20世纪80年代后,只有岷县李姓铁匠从董家切刀传人学得绝技,在岷县生产这种切刀,深受岷县及其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