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吉思汗军粮中的白食在食物解析历史中的重要角色

成吉思汗军粮中的白食在食物解析历史中的重要角色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古人的饮食通常以“白食”和“红食”为主,上文提到的马奶就属于白食,羊肉则属于红食。其实“忽迷思”是突厥语,蒙语称之为“额速克”。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马奶酒的酿造方法已十分成熟。所谓的“泲”即手捻其乳。此奶被其奉为玉食。这也是蒙古军队“不举烟火”的原因之一。奶豆腐,其实并非豆腐,只因其色白且状似豆腐而得名,蒙古语称之为“胡乳达”。蒙语称之为“乌如木”。

成吉思汗军粮中的白食在食物解析历史中的重要角色

蒙古人的饮食通常以“白食”和“红食”为主,上文提到的马奶就属于白食,羊肉则属于红食。蒙古族尚白,认为其纯洁、高尚,蒙古人以白为贵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盖其似以白衣为吉服……臣民互相馈赠白色之物……[9]

同样,他们的饮食习惯也不例外,先白后红,无论是大小宴席还是招待贵客,或是日常往来,都以白食为先导。笔者也遵照蒙古人的传统,先从白食开始说起。

白食,顾名思义就是白色的食物,即“传统五畜”[10]的奶汁及其干制而成的奶制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意为圣洁纯净。它在蒙古人的习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宴席开始之前,主人会按照客人的辈分和年龄依次敬奶,即使再盛大的宴席也绝不能漏掉一人,不然就是主人家最大的失误,也是对客人极大的不敬;如有亲人要远行,家中长者会祭洒鲜奶祝福其一路平安;若逢佳节庆典、生日周年,更以品尝白食为最高礼节;哪怕是在全羊宴这种全肉的宴席上,也要在羊头上抹一点黄油,以示白食为先。

蒙古大臣耶律楚才曾作《寄贾抟霄乞马乳》诗一首:

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

长沙莫吝西江水,文举休空北海觞。

浅白痛思琼液冷,微甘酷爱蔗浆凉。

茂陵要洒尘心渴,愿得朝朝赐我尝。[11]

诗中提到的玉浆就是元玉浆,即马奶酒。但此酒并非普通的马奶酒,下文将会提到。元玉浆与醍醐[12]、夤沆[13]、野驼蹄、鹿唇、麋鹿肉、天鹅炙、紫玉浆[14]这八种佳肴并称为“蒙古八珍”,“八珍”通常出现于高级宴会上。西方旅行家将马奶酒称为“忽迷思”。其实“忽迷思”是突厥语,蒙语称之为“额速克”。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马奶酒的酿造方法已十分成熟。《黑鞑事略》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其军粮,羊与泲马。马之初乳,日则听其驹之食,夜则聚之以泲,贮以革器,洞数宿,味微酸,始可饮,谓之马奶子。[15]

蒙古人的军粮是羊和泲马。所谓的“泲”即手捻其乳。白天让马匹进食,晚上则将其聚集起来,挤出马奶,然后将新鲜的马奶倒入容器中,用特制工具拍打撞击数日,待马奶发酵变酸后,即可饮用。

在《鲁布鲁克东行纪》中也详细描述了蒙古人制作马奶酒的过程:他们会在地上插入两根木桩,在木桩之间拉一条长绳,然后将要挤奶的母马的幼马系在绳上三个时辰。这时母马会站在幼马附近,让人平静地挤奶。如有一头母马不安静,他们就会把它的幼马牵来吸点奶,然后牵走,再让挤奶人继续挤奶。马奶只要新鲜,就会像牛奶那样香甜,当他们取得大量的马奶后,就会把奶倒进大皮囊或袋里,开始用一根特制的棍子搅拌它,棍的下端粗若人头,并且是镂空的。他们会使劲拍打马奶使其起泡,再慢慢变酸发酵,然后他们继续搅拌直到取得奶油。这时品尝马奶,如果有微辣的味道,马奶酒的制作即可宣告完成。喝完后舌头上会残留杏乳的味道,能使人腹内舒畅,也会使人微醉,据说还很利尿。[16]

不过用以上工艺所制取的马奶酒品质较低,颜色白而混浊,味道酸且带膻,通常只有普通百姓和地位不高的人才会饮用,权贵们往往不屑一尝。在当时,上层社会饮用的马奶酒叫“哈剌忽迷思”,即黑马乳。在《元史·土土哈传》中对其有所记载:“岁时挏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因目其属曰哈剌赤。”[17]“哈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黑色的意思,但黑马乳并不是黑色马匹的乳汁,而是因为其酒色清澈透明,如此称呼的缘由在《黑鞑事略》中也有所提及。

南宋官员徐霆曾出使过蒙古,记录了与“哈剌忽迷思”的一面之缘:

当年,徐霆来到金帐,鞑主赐其马奶酒。此酒“色清而味甜,与寻常色白而浊、味酸而膻者大为不同,名曰黑马奶。盖清则似黑”。徐霆问鞑主为何此马奶酒与寻常马奶酒不同,鞑主答道:“此酒撞击拍打七八日之久,撞击的时间越长则越清澈,酒清则无膻味。”徐霆只在鞑主金帐中饮用过这种黑马奶,其他地方未曾见过。此奶被其奉为玉食。[18]

酿制“哈剌忽迷思”需取精良马匹之乳,再使用特殊工艺,需要搅拌、拍打多日,搅拌、拍打时间越长久,酒质就越清澈,等酒中所有的混浊物沉底,清澈部分留在上面后,色清、味甜又无膻味的元玉浆就大功告成了。(www.xing528.com)

元代许有壬在《马酒》一诗中写道:

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

新醅撞重白,绝品挹清玄。

骥子饥无乳,将军醉卧毡。

挏官闻汉史,鲸吸有今年。[19]

根据这首诗的描述来看,此马酒甘甜且醇厚,应该就是“哈剌忽迷思”。

冬季,由于草料奇缺,奶源就变得非常稀少。那冬天蒙古人要食用奶制品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根据《鲁布鲁克东行纪》记载:他们首先会在牛奶中炼出奶油,然后把它完全煮干,再储藏在为此准备的羊胃里。因为奶油里不放盐,而且收得很干,所以不会变质。收炼奶油后剩下的奶,他们会让它变酸,再继续煮,使它凝结起来,然后在太阳下晒干,变得硬如铁渣,最后收藏在袋里以备过冬之用。在冬季没有奶时,蒙古人把这种称之为“格鲁特”的酸凝乳放入皮革中,浇上热水,使劲搅拌让其溶化,他们就喝这种酸奶饮料来代替牛奶。[20]

此方法真可谓一举三得:其一,通过加工,把不能长时间保存的鲜牛奶充分利用起来,获得奶油和酸乳块;其二,可以满足广大民众冬季吃奶食的需求;其三,酸乳块便于携带和保存,为军队提供了高质量的军粮。远征时,无需士兵们手动搅拌,只要将酸乳块放入马背上盛满水的皮囊中,通过马匹奔跑时的震动,就能使其充分溶解。这样一来,骑兵们可以边行军边进食,不耽误行军时间。这也是蒙古军队“不举烟火”的原因之一。

豆腐

蒙古族传统奶制品不仅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奶豆腐与奶皮子就是另外两大美食名作。

奶豆腐,其实并非豆腐,只因其色白且状似豆腐而得名,蒙古语称之为“胡乳达”。其制作时节一般在奶源充沛的夏季,那时草原水草丰美,牲畜所产的奶质量较高。

其做法如下:

奶油既去,其下沉如豆腐汁者,煎既熟,盛木使成方块,大如砖,即以花纹切作长条或小方块。[21]

奶豆腐在制作过程中加糖即甜,如不加糖则微酸,可现吃,也可晾干后食用。晾干后的奶豆腐能长时间存放,也是蒙军的必备军粮之一。

奶皮子,是蒙古人招待贵宾的一款佳品,营养价值极高。蒙语称之为“乌如木”。其制作方法如下:把鲜奶倒入锅中煮沸,然后用勺子反复上下扬洒,使其表面产生泡沫,泡沫越多,制作出来的奶皮子口感就越好。在多次扬洒起泡后,会形成油层,为使油层加厚,可加入生奶,熬制的时候要注意控制火候。等凝结物漂起后即可关火冷却,数小时后,蜂窝状的奶皮子已凝结成形。用工具将奶皮子取出后,放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晾干后即可食用。

蒙古族制作和食用奶制品的历史相当悠久,其族群分布又非常广泛,而食品的制作技艺又容易受到流传区域、食用群体、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同一食品的制作技艺存在一定的差异。

奶皮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