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饥饿时机体组成及脏器变化|现代营养学

饥饿时机体组成及脏器变化|现代营养学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饥饿可引起心脏功能、形态学和心脏溶酶体酶特别是组织蛋白酶的明显变化,以及心脏萎缩及蛋白质代谢变化。

饥饿时机体组成及脏器变化|现代营养学

进行性体重丢失是饥饿所致的必然结果,对儿童的影响尤其明显,因为他们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高。饥饿早期体重下降的速率较明显,丢失的主要成分为体脂、蛋白质和水分。随着代谢率及活动量的下降,体重的丢失渐趋缓慢。正常健康人体重丢失5%~10%尚不致影响机体正常功能,当体重下降达40%时,人体几乎不能生存。动物实验及尸检发现,内脏器官中重量下降最明显的为胰腺、脾脏、肝脏、生殖器和肌肉,最不明显的是脑、眼及骨骼。

10.1.5.1 肾脏

饥饿时肾脏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其功能,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肾脏具有丰富的血供和其有效代谢氨基酸乳酸丙酮酸、甘油、脂肪酸及β-羟丁酸的能力。Garcia-Salguero及Lupianez等发现,对饥饿16~48小时大鼠分离的肾脏近曲小管中糖异生作用增强,在远曲小管中,糖酵解作用能力明显下降。相反,近曲小管的糖酵解及远曲小管的糖异生作用均无变化。当饥饿持续时,肾脏的糖异生作用明显增强,它几乎占机体50%的葡萄糖产生量。

多尿、低渗尿及蛋白尿是饥饿晚期常见症状,肾脏浓缩功能下降,其部分原因是由于肾髓质中尿素量下降之故,降低了髓质中的渗透梯度。无并发症的死于饥饿的病人,其肾脏很少有形态学上的变化。

10.1.5.2 肝脏

动物实验发现,饥饿时肝脏发生一系列适应性代谢改变,导致饥饿大鼠肝脏重量很快下降,肝脂肪量及蛋白质量下降,但肝细胞数目在一段时间内无变化。肝脏活检发现,饥饿及营养不良病人,尽管肝细胞内有时含有一定量的铁及脂色素,但组织学上基本保持正常。此外,饥饿时肝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正常。

10.1.5.3 消化道(www.xing528.com)

消化道是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饥饿时消化道重量明显下降,胃排空及小肠转运延长,肠黏膜细胞更新率及移行速度减慢,肠黏膜萎缩、绒毛高度下降及吸收面积减少。同时,小肠黏膜细胞功能下降,消化道及胰腺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从而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道通透性增加。Roediger等认为,饥饿时短链脂肪酸的缺乏可降低肠黏膜完整性、降低吸收、增加分泌和腹泻。此外,饥饿时,人类肠道内细菌发生变化,也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功能。

10.1.5.4 呼吸及循环系统

动物实验表明,饥饿可导致肺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可引起肺组织塌陷,死腔通气增加,肺氧合能力下降。此外,肺是调节机体酸碱代谢的主要器官之一。饥饿时,大量有机酸在体内聚集并经循环输送至肺,肺可代谢羟基丁酸和乙酰乙酸,形成CO2排出体外,因而参与代谢性酸中毒的代偿机制。这种呼吸代偿机制可作为保存机体固定碱和氨,作为饥饿时酮酸氧化节省氮丢失的一种方式。

无论在正常或饥饿状态下,心脏均是乙酰乙酸的主要利用者。大脑是饥饿时酮酸的主要消耗者,而心脏则可利用不被大脑所用的酮酸。长期饥饿可引起心脏功能、形态学和心脏溶酶体酶特别是组织蛋白酶的明显变化,以及心脏萎缩及蛋白质代谢变化。Crie等发现,饥饿时大鼠心脏的蛋白质分解降低,心脏丙氨酸释放明显减少,丙酮酸氧化受抑制及丙酮酸向丙氨酸转化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饥饿时心脏支链氨基酸释放降低所致。

在人类,饥饿可引起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Q-T间隙延长,各图形幅度持续下降,QRS及T波明显右移。当饥饿持续时,心脏形态改变及功能继续降低,心动过缓,节律紊乱,血压下降,心排血量下降及中心静脉压升高。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其最终结果,贫血及过量体液负荷可加速其发生,猝死原因是心律失常。人类饥饿死亡者心脏体积仅为正常一半大小,且心肌纤维溶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