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单德墓志铭揭示其高句丽身份与战功

南单德墓志铭揭示其高句丽身份与战功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为止,史料中尚未见到南单德的相关记录,仅有墓志铭存世。高句丽故地以剑牟岑为首的遗民反唐斗争持续不断,新罗与唐围绕高句丽领土的对立和冲突导致罗唐战争的爆发。根据南单德墓志铭的记载,其出生于高句丽首都平壤。从墓志铭来看,他施展自己的武艺和智谋在和契丹与奚的战争中因功被授予折冲果毅都尉。

南单德墓志铭揭示其高句丽身份与战功

迄今为止,史料中尚未见到南单德的相关记录,仅有墓志铭存世。墓志铭记载其名和字均为单德,是曾任归州刺史的南于四子中的长子。然而对其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碑文记为“公生居平壤,长隶安东”[71],此说颇令人生疑。南单德的生年从其于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78岁时离世这一墓志铭记录来推算,则应生于699年。699年已经是高句丽灭亡之后的第三十一年,渤海国建国一年的时候。南单德应该是在高句丽灭亡后诞生于平壤的。他是否真的诞生于平壤令人不能不怀疑。因此,南单德应该不是在高句丽的首都平壤而是在辽东的平壤诞生的[72]。也有意见认为平壤不是南单德的诞生地而是指他的祖籍[73]

668年,唐灭高句丽后,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和刘仁轨负责。然而,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在上元三年(676)二月迁往辽东郡古城,再于仪凤二年(677)迁往新城,圣历元年(698),安东都护府又降格改称安东都督府[74]。安东都护府的持续迁移反映了唐对高句丽领土的影响力日益缩小和唐朝势力不断后退的事实。高句丽故地以剑牟岑为首的遗民反唐斗争持续不断,新罗与唐围绕高句丽领土的对立和冲突导致罗唐战争的爆发。罗唐战争随着唐军676年11月在伎伐浦战败而难以持续下去[75]。因此,676年2月,安东都护府治所迁至辽东古城,这可以视为由于在罗唐战争中失败,唐在韩半岛北部丧失了影响力所致,而且可以理解为唐抛弃了鸭绿江以南的地区。如果这样的话,墓志铭关于南单德在平壤诞生及成长的记载就无法理解。然而,唐朝直到678年9月一直有征伐新罗的意图,伎伐浦之战之前将安东都护府的治所迁至辽东古城不能被视为放弃高句丽故地。这是唐朝由于高句丽故地不断兴起的遗民反唐斗争,为了缓和与新罗的持续冲突而采取的新的统治策略,即对高句丽故地由直接统治转变为羁縻统治[76]

676年2月安东都护府的治所迁到辽东时,首先将华人即唐人官吏全部免职[77]。在平壤的唐朝出身官吏被免职后才将治所迁至辽东,这并不是放弃平壤,而应视为收回在平壤的唐朝出身官吏的职位,但高句丽出身的官吏仍然维持原来的职位。在安东都护府迁往辽东古城之前,这是为了由高句丽人组成的官吏来统治平壤所采取的事前措施。正如南单德祖父被任命为安东都护府所属羁縻州——磨米州的都督,平壤也由唐人直接统治之地转变为通过高句丽人间接进行统治的地区,而非放弃这些领土。

根据南单德墓志铭的记载,其出生于高句丽首都平壤。尽管有其出生于父亲南于为官之地归州[78],以及出生于第二、第三个平壤城的说法[79],根据前面的分析,将安东都护府移置辽东理解为是唐朝对高句丽统治政策的战略转变的话,应该没有问题。相较于对南单德出生于归州或是辽东平壤城,又或是祖籍为平壤这些推测,有必要把墓志铭的记载作为事实来接受。

至于“长隶安东”可以理解为南单德被编入安东都护府的军籍。从墓志铭上“公之家,子弟首也,配住安东”的记录来看,其被编入安东都护府军籍的看法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从“累在边鄙”这一内容来看,尽管他被列入了安东都护府的军籍,似乎也曾经跟随父亲南于活动。其父南于作为山南东道所属的归州刺史,其管辖地域位于湖北与四川的交界,是唐朝的西南边陲。也有学者认为南单德并没有跟随父亲至归州而是留在安东[80]。真是这样的话,墓志铭上就没有道理出现“累在边鄙”这样的表述,也没必要提“长隶安东”。虽然他出生并长于平壤,但是到处迁居,所到均为边陲之地,因而才会有“累在边鄙”的记载。

然而,开元初,即玄宗即位第二年的713年,由于被提拔为内供奉射生,南单德来到了长安,时年15岁。墓志铭记载为“上知素有艺能,兼闲武略,留内供奉射生”。这和墓志铭末尾第一条铭文所说的“少习孤矢,攻战成名”一句是有联系的。他的才能和武艺可能就是善射,因而才能成为陪同皇帝狩猎的年轻武士——射生。所谓射生原来就是善于骑射的武士,在皇帝出猎时担任侍中职务,实际上是黄帝近卫军[81]

南单德在玄宗开元二年(714),两番即奚与契丹叛乱时,曾跟随汾阴公前往征讨。前面已经分析过,南单德跟随薛夔的祖父汾阴公薛楚玉出征的可能很大。他暂时在长安担任过一段黄帝的侍卫——内供奉射生,两番之乱一起就跟随汾阴公薛楚玉出征并立下军功。从墓志铭来看,他施展自己的武艺和智谋在和契丹与奚的战争中因功被授予折冲果毅都尉。接着迁升为正四品下的中郎将,继而又擢升为从三品的将军,作为武将立身成名。从714年以内供奉射生的身份出征,到安禄山之乱前凭借战功升为将军,具体是哪场战役立下何种军功虽不得而知,但其作为武将名世这一点却是显而易见的。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11月,营州出身的胡人,深受玄宗宠爱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82]突然起兵反叛[83]。当时,南单德为安禄山麾下部将。安禄山为辽东营州出身,想通过在与契丹和奚的战争中立功得到玄宗的宠爱[84],实际上也屡建战功[85]。看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南单德从汾阴公的部下变成了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在叛乱前一年,也就是754年二月请求皇帝对讨伐契丹和奚的战争中立功者授勋,要求任命500名将军和2000名中郎将[86]。而且,在反叛之前的755年2月还获得同意把麾下汉人出身的将军全部替换成了番将[87]。很可能是在这个时候,南单德从安禄山麾下的中郎将被提升为了将军[88]

然而,墓志铭却记载为“禄山背恩,俶扰华夏。公在麾管,常怀本朝”。表示南单德是无奈之下才加入了安禄山的叛军。所以说他“常怀本朝”。安禄山叛乱后,于756年正月建国号为燕,年号圣武。“本朝”是相对于其新立的朝廷而言。墓志铭说南单德虽然属于安禄山建的燕国,却始终不忘唐朝云云,强调其加入叛军并非本心。这么虚假的文句完全是强辩。(www.xing528.com)

南单德最终归降朝廷。其投降的时间根据墓志铭“复遇燕郊妖氛,再犯河洛,元首奔窜,公独领众归降”的文句可以了解。所谓“燕郊妖氛”指的是肃宗[89]乾元二年(759)正月史思明继安禄山之后,于河北省魏州自称“大圣燕王”,领兵反叛一事[90]。再犯河洛指的是史思明的军队进攻洛阳,当年9月洛阳沦陷一事[91]。洛阳在755年12月曾经被叛军攻陷[92],759年9月第二次被攻陷。当时守卫洛阳的是广平郡王李俶[93]。在遭遇叛军打击连负责防御的元帅都逃跑的情况下,南单德反而向朝廷投降,时年61岁。

南单德大概是在靠山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也被史思明除掉的情况下,才下决心投降的[94]。而且编入唐朝中央军后在讨伐史思明叛军时大概也有所贡献。鉴于高句丽遗民高仙芝、王思礼和李正己等都曾经加入讨伐军平定叛乱,估计这些人在南单德投降一事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95]

南单德由于归降唐廷有功,被封为原本只有皇太子或亲王之子才可以被封的从一品职饶阳郡王[96]。从一品虽为散官,但同时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和正三品的武官左金吾卫大将军,食邑达三千户,这是高句丽遗民获得的最高待遇。这样的待遇对于参与过叛乱的南单德来说,实在是有些过高,所以墓志铭上才出现了“每思报主,愿竭恳诚”这样的文句。

归降唐朝廷后,南单德在首都长安城永宁里度过了余生。永宁里位于长安以东万年县的永宁坊[97],东边是宣平坊,西边是永乐坊,南边为永崇坊,北边为亲仁坊。代宗大历十一年(776)三月二十七日因病辞世,享年78岁。从年龄来看,老病应该是其死亡的原因。墓志铭说活到八旬只是表示其长寿的赞美之词。家人有夫人兰陵萧氏,儿子南珎贡与尚未及笄的幼女。其子为正四品上的正议大夫,担任太常寺的长官太常卿兼顺州录事参军。这样来看,其子应该有相当的年纪了。然而从女儿还不到15岁未达接受笄礼的年龄来看,很可能不是发妻所生的孩子。大概是南单德成为饶阳郡王移居长安后又与兰陵萧氏结婚所生之女。其子南珎贡为兰陵萧氏子嗣的可能不大,估计是原配夫人所生,可能还有其他兄弟。

葬礼由南珎贡主管。由于南单德被册封为饶阳郡王,唐代宗会赐予葬礼必要的财物和仪仗队,享受特别待遇,因此墓志铭有“存殁光荣”的语句。另外,墓志铭提到“其年四月廿八日葬于万年县崇义乡胡村,白鹿之西塬”。此处应该位于白鹿塬西侧渭水支流浐河的东边。其他的墓志铭对埋葬地的位置通常多记载为某乡或者某塬,然而南单德墓志铭却连村名都做了记录,而且详细标明在白鹿塬之西,这是比较少见的。

借助于该记录,我们才知道之前将万年县崇义乡的位置推定为长安城南侧的看法是错误[98]。以前认为崇义乡大概位于长安城明德门南边,现在通过南单德墓志铭,我们终于弄清了其实际位于长安城西白鹿塬的西端这一事实。而且了解到,墓志铭的发现地西安市灞桥区红旗乡南就是唐代的崇义乡胡村。

墓志铭末尾三行是赞颂和哀悼墓主人南单德的赞词,称为铭文。虽然由于部分字迹脱落难以判读,但理解大致内容还是没有问题的,其主要内容是以诗的形式压缩概括了南单德的生平事迹和陵墓的形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