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贷风险管理:赢在产业集群

信贷风险管理:赢在产业集群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理性地看待“产业集群”中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而不能割裂地、孤立地看待某一个企业。企业集聚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态势,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银行需要变革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关注产业集群的风险管理,分析区域特定的企业群体的整体风险状况,加强信贷风险的组合管理和风险预警分析。

信贷风险管理:赢在产业集群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待企业群体的发展,便有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形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理性地看待“产业集群”中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而不能割裂地、孤立地看待某一个企业。换言之,从区域的中观维度看待信贷风控,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必须学会用“产业集群”的视角去看待区域经济下的特殊的企业群体,即产业化的企业集群现象。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在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产业集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适应全球化及日益激烈的竞争的新趋势,是为应对新的竞争压力而提出的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一)集群信贷模式:从信贷视角看区域范围内企业群体的“产业集聚”现象

1.产业集聚:“区域”产业的经济优势分析

中观维度下,商业银行需要深刻理解产业集群的诸多经济优势及其对目标授信企业的影响。产业集聚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能够消除产业组织的地方分散化,从而达到规模经济,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取。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往往会导致企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同时,产业集聚行为能够带来集聚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诸多优势,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产业的空间集聚对产业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产业空间集聚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容易捕捉的机会,企业能够更方便地接近市场,了解顾客的消费倾向,减少企业的学习成本,强化企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技术进步,加速企业的产品创新。如图所示,产业集群深刻影响了信贷技术的发展与变革,我国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的信贷模式目前呈现多元化态势。按体系化分类办法,小微企业信贷模式分为传统信贷模式和新型信贷模式两大类。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模式体系图

2.“产业集聚”主导下的信贷模式:从“传统”信贷模式走向“新型”信贷模式

为了更好地读懂当地的信贷市场和产业布局,商业银行应当侧重于从信贷视角分析企业的“产业集聚”现象。企业集聚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态势,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银行需要变革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关注产业集群的风险管理,分析区域特定的企业群体的整体风险状况,加强信贷风险的组合管理和风险预警分析。为了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基于“产业集群”思想的信贷模式与信贷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变革、创新与发展。如图所示,显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1+1”小微企业传统信贷模式。该信贷模式又称单体信贷模式,即针对授信申请主体的申请要求,由信贷及风险审批人员专门就单个企业做专业化的信贷审批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传统信贷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粗放式”权限下放阶段(1978年-1996年)、授信审批权限集中上收阶段(1997年-2002年)、加强“六项机制”建设阶段(2003年至今)。目前这种信贷模式里,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是“1+1”的信贷模式关系,而且商业银行专注于借款企业的可抵押资产、财务报表、信用评级等“硬信息”,主要采取市场交易型贷款技术,门槛较高,很多小微企业被拒之门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采取此种信贷模式的居多数。

“1+1”中小企业传统信贷模式图

如图所示,显示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1+N”小微企业新型信贷模式。小微企业新型信贷模式的“新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重非财务因素分析,轻财务报表依赖,强调“软信息”的搜集,充分运用关系型信贷技术来创新信贷模式。这类信贷模式常见的有关系型贷款信贷模式、地缘信贷模式、扫街信贷模式等。二是重担保方式创新,轻资产持有担保,通过引入担保公司、行业协会等,创新担保方式。这类信贷模式常见的有集群联保联贷信贷模式、“协会+公司+联保+银行”信贷模式等。三是重批量开发,轻个体审批,通过对产业链供应链、商圈、行业协会的小微企业群进行情景化考察分析,实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批量化叙做,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作为“个体”的小微企业,通过对处于产业链、供应链、商圈、行业协会的小微企业产生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分析,掌控企业的“软信息”,进而为集群批量续做业务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实现“1+N”信贷模式的突破。小微企业新型信贷模式,本质上是建立在软信息基础上的“1+N”信贷模式的多元化创新形式,而这种信贷模式本身并不排斥传统的信贷技术应用。这类信贷模式常见的有“信贷工厂”信贷模式、供应链金融信贷模式、“圈链会”信贷模式等。

“1+N”中小企业新型信贷模式图

(二)“五大”指标:区域产业集聚质量指数的信贷分析逻辑体系

毋庸置疑,区域景气指数的重点是反映区域经济规模及其增长速度,而区域产业集聚质量对区域信贷风险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如图所示,区域产业集聚质量指数由“五大指标”组成,即区域内产业集群企业的整体的销售利润率、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品产销率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报酬率。(www.xing528.com)

1.销售利润率:探究区域内集群企业的获利能力

区域产业集聚质量指数的第一大指标就是销售利润率。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分析区域内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销售利润同销售收入的比率,进而衡量产业集群企业每单位销售收入能带来多少销售利润,探寻区域内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通过区域内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水平的测算,商业银行可以较好地评价区域产业集群的企业的经营效益。可知,销售利润率是银行衡量区域产业集群质量的最为基础的指标之一。一般而言,区域内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越高,区域产业集聚质量较好,区域内企业的整体还款能力越好,区域信贷风险也就更加可控。

2.相对劳动生产率:反映区域内产业集群的生产技术先进性

区域产业集聚质量指数的第二大指标就是相对劳动生产率。商业银行需要理解“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内涵,即目标区域内企业单位员工新创造的价值数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区的相对技术水平。一般而言,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的行业,说明该地区生产技术越先进,劳动生产效率越高,经济增长质量越高,区域产业集聚质量较好,区域的信贷风险也就相对较低。

3.产品销售率:衡量区域内产品的市场需求程度

区域产业集聚质量指数的第三大指标就是产品销售率。商业银行通过测算区域内企业的产品销售率,进而衡量目标区域内企业的产品供求状况。从计算公式上看,区域内产品销售率=区域产品销量/区域产品产量。当该指标处于较高水平的时候,表明产品市场的需求旺盛,区域内集群企业的未来市场前景看好,产品受到市场的认可,需求量较好,带动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和经营,区域的产业集聚质量相对较好,有利于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授信投放工作。

4.资产负债率:反映区域内企业的融资渠道的宽窄程度

区域产业集聚质量指数的第四大指标就是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了区域内企业的平均负债水平和长期偿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银行债权在该地区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如果区域内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很高,表明区域内企业过于依赖负债经营,并且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区域产业集聚质量较差,商业银行的区域信贷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区域资产负债率过高的特定区域,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信贷风险的地区信贷限额管控,从源头上控制地区的信贷风险问题。

5.总资产报酬率:凸显区域内集群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区域产业集聚质量指数的第五大指标就是总资产报酬率。该指标旨在体现区域内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其中既包括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也包括银行收息和财政税收方面的综合情况,是商业银行考察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指标。从计算公式上看,总资产报酬率=(企业利润总额+利息支出)/企业资产总额。一般而言,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区域内集群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较好,越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区域信贷风险管控。

【信贷反思录】商业银行如何通过产业集群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