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突破策略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突破策略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认识图形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主要是研究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突破反思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突破策略

重/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及它们的特点。

难点: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认识图形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主要是研究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物体的分类是本节的直接基础,认识立体图形对以后学习平面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起到铺垫的作用。

难点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几何体,通过对一些常用物品的分类,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策略

一、通过对不同物品进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

1.先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物品?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类?

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篮球玻璃杯、牙膏盒、茶叶筒、鞋盒、魔方、胶棒、正方体积木、墨水盒、乒乓球等。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突出按照“不同形状进行分类”的要求。

教师也可以提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实物,课上有选择性地把学生带的物品放在小组的学具盘中,让他们分一分,说一说,对于提出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学生能够用形象的生活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通过实例分类,帮助学生建立“实物—几何图形—图形名称”之间的直观联系。(www.xing528.com)

我们把具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几何体放在一个集合图里,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抽象出立体图形,认识立体图形的名称,建立“实物—几何图形—图形名称”之间的直观联系。

二、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

1.活动准备:教师说出几何体的名称,让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以此帮助学生回顾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也可以在同桌两人之间进行活动的准备。

2.两人一组进行“摸一摸、摆一摆”的游戏,其中一人蒙住眼睛,根据另一人发出的指令摸出指定的几何体。一个学生操作后,可以两人互换角色再玩一次。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为了保证学生合作成功,教师可以先和其中的一个学生进行示范,在示范的时候,可以发出“摸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子上”“把圆柱放在正方体上”这样的指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的特征。

3.游戏可以多次进行,提醒学生在小组活动时要注意相互鼓励,这样的课堂学生会非常活跃,逐步建立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基本课堂秩序。

三、通过实践应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1.给小组学生足够的立体图形,让各个小组的学生用桌子上的物品来搭一种造型(学生可以摆出飞机、火车、儿童城堡等)。请大家先想想搭什么,然后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哪些可以用上,哪些不可以用。请同小组学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这个任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搭建。

2.搭后反思: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却很困难?

3.反思后小结:像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物体不易滚动;圆柱在不立起来的情况下,也能滚动;球是最容易滚动的几何体。

突破反思

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了分散难点,教师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物体分类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4 种立体图形;再让学生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最后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按“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这种层次组织学习,效果会更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认识形体的各项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认真观察、操作,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