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立观:青少年学生的自立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立观:青少年学生的自立品格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屡受欺凌,促使自立、自强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概念和政治口号,这种“自立”涉及民族和国家。与此同时,个体的自立问题也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自立”成为许多学校的校训、班训的重要内容。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自立观对道德礼教的重视渐渐弱化,更加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愈发强调人的个体性,重视人的主体价值,因此也可以称为是“个人取向”的自立观[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立观:青少年学生的自立品格

“自立”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的语句中(《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2583页)。文章记述了孔子与鲁哀公的谈话,鲁哀公问孔子什么是儒行(即什么是儒者的品行),孔子回答的第一项就涉及“自立”。自立是古代理想人格的特质之一,儒家学派的“自立”注重个人的内倾性,对人伦道德社会规范十分强调,有压抑主体性的倾向,一般以克己修身的道德实践为主[3],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取向”的自立[4]。古代学者陆象山曾用“自立”来论述其心学,他十分强调“吾心”和“自我”,注重个体的自我选择,把自我视为选择的主体[5]。虽然他和孔子一样强调伦理道德,但其“自立”有了明显的主体意识,因此可以称之为有“个人取向倾向”的自立[4]

近代以来中国屡受欺凌,促使自立、自强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概念和政治口号,这种“自立”涉及民族和国家。与此同时,个体的自立问题也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自立”成为许多学校的校训、班训的重要内容。近现代以来的自立涵义主要涉及的仍是“不依赖”、“独立自主”、“有所成就”等内容,虽从表面上看没有超越古代的各种自立观,但其实质发生了变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自立观对道德礼教的重视渐渐弱化,更加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愈发强调人的个体性,重视人的主体价值,因此也可以称为是“个人取向”的自立观[4]。(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