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当代学者对青少年自立品格的理论与实证

中国当代学者对青少年自立品格的理论与实证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自立问题进行研究。傅惠文从道德品质的角度对六年级学生的自立自强情况进行了调查[8]。这种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文献回顾的目的,在于构建完全本土化的“自立”概念时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是人格研究中“文化取向”的要求。

中国当代学者对青少年自立品格的理论与实证

当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自立问题进行研究。徐勤、郭平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把自立看作是一个与“依赖”、“依靠”相对应的概念,并提出老年人的自立、半自立和不自立三种程度[6]康健从生存教育的角度,把自立看作是个体的人在社会发展中以自觉的主体性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和生存方式[7]。傅惠文从道德品质的角度对六年级学生的自立自强情况进行了调查[8]。邹晓燕从独立性人格角度提出自立即自我依靠,是独立性人格最基本的特征[9]。夏国英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角度提出:自立人格是独立型人格发展的第三种历史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自立、自主、自存、自助、自尊、自重、自信、自律、自励、自强[10]。自立人格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真正拥有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下的相对高级的独立型人格。自立人格信奉集体主义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具有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法制意识;崇尚勤奋与踏实、勇敢与顽强、乐观与坦诚;追求公心、公道、公正、公平;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提高等。叶海燕将自我划入人格的意志维度内,将意志维度分为自制性、正直性和自立性[11]。上述研究大多是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一些定性的描述,定量的描述很少;没有深入的理论建构,多是一些简单的现象描述。对自立的实质、人格与道德品德的关系、自立人格的结构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自立观的分析与当代学者对自立的研究的梳理可以得出,古今学者的论述中涉及四个基本意思:不依赖,独立自主;有能力,能立足社会;有道德,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有成就。孔子儒家学者将自立作为理想人格的一项重要内容,近现代以来的许多学者也把自立作为人格教育、健全人格、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自立是一个有着丰富的人格心理学内涵的概念。这种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文献回顾的目的,在于构建完全本土化的“自立”概念时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是人格研究中“文化取向”的要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