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学业自立的理论与实证

青少年学业自立的理论与实证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本研究中,青少年学生指11~18周岁的在校初中生、高中生。因此,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方面更能对自己负责,更能主动管控自己的情绪。“自我力量”共分八种,分属不同发展阶段。在每一发展危机阶段,这八种“自我力量”同时存在,克服某一阶段危机后,与之相对应的“自我力量”才被增强而凸显出来,这八种“自我力量”充分发展,才能让个人成为一个完整个体[40]。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其自我力量主要是忠诚与角色排斥。

青少年学业自立的理论与实证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任务

青少年阶段是指个体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期,是人由不成熟逐渐变得成熟的关键时期[21]。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11~12岁开始,至17~18岁结束的这个年龄阶段,大致于以初高中生为主的中学阶段[22]。在本研究中,青少年学生指11~18周岁的在校初中生、高中生。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个体,其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从心理层面看,他们的认知、情绪、自我同一性、人际交往、道德发展等方面都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了青少年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发展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与任务。

1.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是指与获得、改变与操控知识有关的心理活动[23]。更具体来说,是指个体经由意识活动,认识与了解事物的心理历程,例如语言推理、记忆、判断都可以说是认知活动的一部分[24]。而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获取、改变以及运用知识等心理能力的发展[25]。这种发展会反映在个人面对问题时的思维与反应上,青少年与儿童的认知能力不同,两者在面对问题时,思维和反应便有明显差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发展随着适应环境及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其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较儿童期相比有了质的飞跃。Foltz等的研究认为青少年由于具有形式运算能力,会使用演绎推理策略[26]。青少年的推理能力随着成长而逐渐成熟,事实上在18岁时其演绎推理能力达到发展高峰[27]。而按照信息处理理论的说法,认知发展是指建构有效的表征与程序来完成信息处理工作,包括克服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心理能源有限的缺点[28]。青少年信息处理能力比儿童强,这是因为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某些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逐渐成熟,让青少年处理信息比儿童有效率。Kail研究发现,青少年信息处理速度加快,整合多重观点的能力提高,工作记忆空间增大、信息编码与提取能力提升,元认知与反省能力提高[29]。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较儿童能更为自主,学习各类知识的能力更好。

综上可知,青少年与儿童的认知、思维、信息处理能力迥然不同,青少年的思考角度及思考的复杂性,使其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生活视野及对生命经验的诠释。同时,青少年具有科学化解决问题能力,元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认知活动更有效率,内省能力不断强化。因此,青少年能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听命为主动参与,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批判,能达到学业自主,对自己的学习愿望与行动更为负责。

2.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发展

何谓情绪?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Kleinginna综合各方说法,认为情绪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受到神经系统与荷尔蒙系统的调节[30]。情绪是个体内在能量与直觉的源泉,能提供生活上有用的信息,引起生理警觉状态,引导当事人觉察需要,思考适当的行为反应,以适应环境,维持生存与生长[31,32]。Salovey与Mayer首倡情绪智力这一概念,认为情绪智力包括三类能力:评估与表达情绪、情绪调适以及情绪运用[33]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情绪表达复杂多样,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但是,从情绪智力与情绪发展来看,青少年的情绪比儿童期成熟很多。林崇德认为青少年期的情绪发展有几个特征,一是情绪的自我调整与控制能力逐渐提高,二是情绪表达逐步带有文饰、内隐的特征[34]。因此,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方面更能对自己负责,更能主动管控自己的情绪。

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与自身学业相关的各类情绪体验,诸如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35]。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学业的成败经历,必然会使学习者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某些学生只要一提起学习就会情绪低落,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考试焦虑和恐学症。史小力、杨鑫辉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业遇到挫折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如难过、担忧、不安、紧张等[36]。不过,正如Pekrun等研究指出的那样,除学习焦虑以外,学业情绪体验极大地被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忽视。他们采用学业情绪问卷,测量了学生的快乐、希望;自豪、轻松;焦虑、害羞;失望、愤怒和厌倦等四种学业情绪,并探讨了学习情绪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正向情绪对学习效果有促进作用,而负向情绪对学习效果有阻碍作用[37]

Vorbach的研究显示:有能力觉察他人和自己情绪者,通常表现温和、友善等亲社会行为;相反,无法觉察他人和自己情绪者,则容易出现冲动反应与主动攻击行为[38]。事实上,青少年在其漫长的学业经历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业挫折,体验到各种各样消极的学业情绪,或称为负面情绪。如果能够降低这些伴随学业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主动积极表达个人情绪,应对他人情绪,通过转移注意、正向激励等调适方法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断提高监控与调适情绪的能力,必将有助于个体学业能力的提升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

心理社会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各个阶段具有特定的发展任务与发展危机,可能会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品质[39]埃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理论时,也提到“自我力量”的概念,这是一种天生的内在力量。“自我力量”共分八种,分属不同发展阶段。在每一发展危机阶段,这八种“自我力量”同时存在,克服某一阶段危机后,与之相对应的“自我力量”才被增强而凸显出来,这八种“自我力量”充分发展,才能让个人成为一个完整个体[40]

6~12岁的儿童处于心理社会发展的第四阶段,会产生一种勤奋感,如果勤奋感占优势就会形成能力的品质,这种能力不为儿童时期的自卑感所减弱[41~42]。而12~18岁的青少年处于发展阶段的第五阶段: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淆,其已达成的发展任务是了解自己的兴趣、生活目标等;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向。未达成的发展任务是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做抉择时犹豫不决或做错抉择。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其自我力量主要是忠诚与角色排斥。忠诚即忠实于自己的选择,能够兼容矛盾。而角色排斥即不愿意选择与承诺,以及偏好跟社会规范对立[40]。当青少年有清晰而正确的自我同一性,便有勇气进行选择,忠于选择,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将选择实现。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青少年,无法进行重要抉择,会产生角色排斥,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Blos认为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必须走出对家庭的依赖,摆脱复制的形象,架构出成熟、独立的自我[43]。而Hoff man认为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过程是个体第二次断乳期,其实质是包括功能独立、态度独立、情绪独立、冲突独立的“心理分离过程”[44]。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和主导自我事务,不需要父母或老师帮忙,例如能独立解决困难。Josselson认为“分离-个体化”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并非直线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递归的关系,并且以自律为中介[45]。自律是一种自我管理与独立状态,也是一种独立判断与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能力[23]

综上所述,青少年学生处在构建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阶段,与父母心理分离,架构独立个体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确定感,但通过自律的中介历程,以及忠诚的自我力量,青少年能够在现实中,尤其是在完成学业的学校生活中逐步不再依赖别人,自己做主行动,为自己的行为和意愿负起责任来。

4.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www.xing528.com)

青少年期的生理、认知和情感发展变化的特点,也决定着这一时期的社会性发展。青少年由于成人感的产生而谋求获得独立,逐步形成自我意识。社会性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间通过某种方式的接触,在行为和心理层面彼此互相影响的过程[46]。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青春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青少年学生在心理断乳期有其自身的特征,青少年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必定有其自身的特征。

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人关系以及朋友关系等。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意识也显著增强,渴望受到别人的认同与尊重,喜欢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来理解与要求别人。而青少年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不再是受家人关怀保护的家庭环境,而是变成要自己独自面对的学校环境。马建青的研究就曾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存在缺乏知心好友,主动性不够,甚至社交恐惧的特点[47]。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更加独立自主,能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行为负责,不断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与同学、老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和谐

5.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发展

道德感是指个体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在评估本人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果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或行为符合这种道德规范的要求,则产生肯定的道德体验,心安理得或产生尊重感,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道德体验,比如惭愧、痛苦、蔑视等[48]。个体随着自身的成长,其道德判断标准也会随之发展。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中,青少年处于“自律道德阶段”,他们认为规则是人们经过协商而制定的。在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中,则认为青少年处于习俗水平阶段,他们的道德准则是扮演正确角色,服从传统秩序,使别人的期望得到满足,从而获取社会的赞许;他们的道德认识是认为要尊敬别人的观念和见解,如果能够合作互助,做出正确的行为,就会与社会期望相一致[49]

因此,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发展特征是能独立自主、自觉地按照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以便符合学生伦理道德的相关要求。

(二)青少年学生学业自立的界定

1.青少年学生学业自立的操作性定义

鉴于以上综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任务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志、人际交往以及道德品质养成等方面,因此,本研究对青少年学生学业自立的操作性定义为: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摆脱对父母、老师、同伴的依赖,在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志、人际交往以及道德品质养成等方面独立自主、自我负责的过程。

2.青少年学生学业自立结构的构想

青少年学生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水平不断增强,独立思考与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其行为与心理具备强烈的自主性。本研究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入手,结合青少年学生实际情况,初步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业自立分为学习认知、学习情绪、学习行为、人际交往和学习品德几个方面。

学习认知: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本身、学习意义、学习重要性的独立认知能力。个体能自己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意义,对学习重要性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批判。

学习情绪: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再需要他人协助而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面对学习和考试压力能独立、自觉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学习行为: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不依赖老师同学,能自己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完成各类课外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人际交往: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作为独立的个体,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具有承担责任、义务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

学习品德:指个体在学习中能独立自主、自觉地按照学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要求进行评价和活动的能力。个体能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以便符合学生伦理道德的相关要求。

图2-1 青少年学生学业自立初始结构模型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