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电现象的观察和发现: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技巧

古代电现象的观察和发现: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技巧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关于雷电现象的记载和产生雷电原因的推测不断增多。指明雷电是自然现象。这在当时颇有独到见解,虽未能说明雷电之真正原因,但已表现出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对电现象的观察认识,东方的中国人要早,但摩擦起电的发现当推泰勒斯为早。对电现象的深入观察,中国古籍记载很多,如王充《论衡》卷16《乱龙》篇中讲到“顿牟掇芥”。已经把摩擦起电现象作为判别琥珀真伪的凭据。表明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为人所知了。

古代电现象的观察和发现: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技巧

我国远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雷”字;在西周时代(前11世纪~前771年),青铜器铭文中就出现了“电”字。随后关于雷电现象的记载和产生雷电原因的推测不断增多。例如,在保存有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中就有“天大雷电以风”的记述。在《南齐书·五行志》中记述齐武帝永明8年会稽山阴保林寺遭雷击“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在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卷20中记述内侍李舜举家遭暴雷时“雷火自窗间出,……其漆器银扣(镶嵌)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鞘)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值得注意的是后面两条记载真实地记述了在落雷时对地面的放电过程中,导电体(涂金粉的佛面、银扣、宝刀)中因有强大电流通过而发热,使金属熔化,而绝缘体(窗户、漆器和刀鞘)却因不导电而未受影响。

关于产生雷电的原因,西汉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中说到“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东汉王充著《论衡》,在卷6《雷虚》篇中批判了当时认为雷电是天怒罚人的迷信观念,提出“雷者太阳之激气也。……夫雷,火也。”指明雷电是自然现象。这在当时颇有独到见解,虽未能说明雷电之真正原因,但已表现出朴素的唯物自然观

据考,希腊文“琥珀质”就是“电”的字源。相传古希腊时代的“七贤”之首泰勒斯曾发现琥珀(一种矿物化的黄色树胶)经摩擦后可以吸引轻微的物体如芥子等。这就是摩擦起电的最早记载。后来特奥夫拉斯都(Theophrastus前372~前287年)在其《论宝石》一书中叙述了另一种摩擦起电的矿物。

从上介绍可见,现代汉语中的“电”字,不是舶来品,从本意上讲,与古希腊的“琥珀质”等义。对电现象的观察认识,东方的中国人要早,但摩擦起电的发现当推泰勒斯为早。(www.xing528.com)

对电现象的深入观察,中国古籍记载很多,如王充《论衡》卷16《乱龙》篇中讲到“顿牟掇芥”。这里的顿牟是指琥珀,是电的绝缘体,可以摩擦起电。到三国时,已有琥珀不取腐芥的记载。到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452~536年)在《名医别录》中记述“琥珀,唯以手心摩热拾芥为真。”已经把摩擦起电现象作为判别琥珀真伪的凭据。表明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为人所知了。

与雷电相似的另一类放电现象,也有不少记载,如西晋张华著《博物志》记有“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唐代段成式撰著《酉阳杂俎》中讲到,把黑猫“暗中逆循其毛,即著火星。”这乃摩擦猫毛起电产生火花放电现象。另外,《汉书》记载“矛端生火”,即尖端放电现象。晋《搜神记》中有“戟锋皆火光,遥举如悬烛”的记载,可能是特定条件下的尖端放电,虽带有文学笔调的夸大,但此类观察在西方,是17世纪以后的事了。

17世纪法国旅行家卡·载马甘蓝在游历中国后,写《中国新事》,叙述中国屋宇顶上的龙饰物:以金属制成的龙头须舌直通地下,使房屋不受到雷电的破坏作用。这可能是最早的关于避雷针装置。它比美国的富兰克林1752年发明的避雷针要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