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井文化:底层乡土与士大夫文化的纽带

市井文化:底层乡土与士大夫文化的纽带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市井文化”,顾名思义,也就是在市井民间形成的文化。市井文化,就是主要由这些市井之民创造出来的。可以说市井文化体现的就是市井百姓们的日常生产活动、生活方式、行为习俗、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征。市井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处于中间环节,是联结底层乡土文化与上层士大夫、贵族文化的纽带和桥梁。由此可见,市井文化当是以俗为主、俗中兼雅的文化样式。

市井文化:底层乡土与士大夫文化的纽带

所谓“市井文化”,顾名思义,也就是在市井民间形成的文化。那什么是“市井”呢?这个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国语•齐语》中有“处商,就市井”的话,它源自商周以来的井田制。井田制把土地划分为井字形,“井”四周的土地分别由八家耕种,中间的一块是公田,公田与私田的连接部位,也就是“井口”的周边一带,是“井”,四周的八家相互沟通最方便、接触最频繁的地方,因而又是“同风俗”“合巧拙”“通财货”的中心地带(见《后汉书循吏传》刘宠传《注引•春秋井田记》) ,后来逐渐引申为城中之市。由于市井是商人从事买卖活动的特定场所,所以,古人也把商人称为市井之民。再以后,凡是居住在城市中的普通小市民,也都可以称之为市井之人,以与城市中的达官显贵、士大夫文人以及驻军等相区别。市井文化,就是主要由这些市井之民创造出来的。可以说市井文化体现的就是市井百姓们的日常生产活动、生活方式、行为习俗、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征。市井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处于中间环节,是联结底层乡土文化与上层士大夫、贵族文化的纽带和桥梁。市井阶层的真正壮大始于宋代。此时商品经济发达,打破了市、坊界限,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夜市,城市规模扩大,随之市民阶层也壮大了。于是,文化娱乐业开始成为市井的重要行业。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南宋署名“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以及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等文人笔记中都曾描绘过宋代瓦舍的繁盛以及艺人在瓦舍里演出的情状。比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二介绍东角楼街巷时写道: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再比如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条记载:

南瓦清冷桥熙春楼、中瓦三元楼、大瓦三桥街。亦名“上瓦”。北瓦众安桥。亦名“下瓦”。蒲桥瓦亦名“东瓦”。便门瓦便门外、候潮门瓦候潮门外、小堰门瓦小堰门前。宋刻“门外”。新门瓦亦名“四通馆瓦”。荐桥门瓦荐桥门前。宋刻“门外”。菜市门瓦菜市门外、钱湖门瓦省马院前、赤山瓦后军寨前、行春桥瓦、北郭瓦又名“大通店”。米市桥瓦旧瓦石板头嘉会门瓦嘉会门外北关门瓦又名新瓦艮山门瓦艮山门外羊坊桥瓦王家桥瓦龙山瓦,如北瓦、羊棚楼等,谓之“游棚”。宋刻“邀棚”外又有勾栏甚多,北瓦内勾栏十三座最盛。或有路岐,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宋刻“耍”作“要”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

从这些文人笔记中我们完全可以遥想两宋时期市井街头,瓦肆勾栏的热闹非凡。如《东京梦华录》中所载的“莲花棚”“里瓦子”“象棚”等大的瓦舍可容纳观众数千人。瓦子里不仅有诸如剧、杂技、讲史、说书、说浑话、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角衹戏等表演,而且还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等小商小贩。观众也很驳杂,以市民为主,兼有军卒游勇、纨绔膏粱、文人学者、官宦幕僚,可谓三教九流,无不云集于此。“瓦舍,在历史上第—次把伎艺和观众作了大规模的、稳定性的聚集,因此也对戏曲的成熟起了推动作用。”

清明上河图集市》(局部)(www.xing528.com)

宋代以后的市井,大致沿袭宋代规模有所发展和丰富。尤其到了明代,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物欲横流的现象。此时的市井文化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小说、戏曲等通俗文艺得到了长足发展。

应该说市井文化是一种极为活跃、极具生命力的文化样式,它可以同时兼容并包其他的种类以发展自己。在市井文化中,工人、商人、医生、算命先生、僧道、巫师、地痞流氓、歌楼娼妓、盗贼乞丐、江湖术士、流浪艺人、红男绿女均可以比肩而立,曲艺、戏曲、小说、杂艺、百戏走马灯般轮番登场。在市井文化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一个迥异于乡土文化的社会!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戏剧史》中对市井文化与乡土民间有着精彩的论述:

瓦舍的观众以市民为主,他们对演出的反馈,比宫廷中的观众更具有普遍性,比乡村间的观众更具有连贯性,这就为戏剧的成熟提供了一种既开放又稳定的气候。

这些市民观众,文化素养比贵族文人低,社会见识比村野农民广,生活节奏情感节奏都比这两种人快。他们的眼前,是拥挤的街市、繁密的船桅;他们的耳边,是如沸的人声,不绝的叫卖。因此,他们的感官已不很适应那种空灵、含蓄、蕴藉、悠远、缥缈的艺术形态,他们追寻着绵密而紧张的有趣故事,直接而丰富的感官享受。

如果说乡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中心的中国最为基本、广泛、原生态的文化,那么,市井文化则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异质的、新兴文化形态。“伴随着新兴力量的文化就不断向旧制度和旧秩序进行着挑战。总的来说,市井文化作为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的一股异己力量,一直不断冲击、侵蚀着封建统治基础,它是一种蓬勃发展却又夹杂着一些污泥浊水的文化。”市井文化从范畴上讲应该隶属于俗文化中的民间文化,但同时它又是联系乡土文化与士夫文化(精英文化)的桥梁,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例子就是拟话本小说的出现。话本原是勾栏瓦肆中说书艺人的底本与提纲,当它被文人染指,经过文人加工、润色、整理、改编之后,变成了案头读物,也就是拟话本小说了。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便是“三言”和“二拍”。文人染指以后,俗的市井文化沾染上了雅的成分,与此同时,儒家的正统思想也潜隐地浸润到了市井文化当中,从而反过来影响着市井百姓,诚如鲁迅先生在其杂文《马上支日记》中所言:“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确实在靠着小说,甚至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由此可见,市井文化当是以俗为主、俗中兼雅的文化样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