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管理智慧:中国古代领导者的特质和选拔要求

中国管理智慧:中国古代领导者的特质和选拔要求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代表人物斯托格蒂尔则进一步扩大了特质的范围,如表3-1所示,总结了最受欢迎的领导的生理、社会和个人特性。中国古代的管理者们非常重视领导的特质,选拔人才时领导者要经过品目、量才、知人、察相等过程。表3-1领导者的一些个人特性来源:BernardM.Bass.StogdillsHandbookofLeadership.TheFreePress,1981.品目就是看人品,以备选用,在中国管理智慧中,用人之前要把人分分类。知人就是获知被领导者情况的能力,这是对领导者来说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领导者应具有的特质。

中国管理智慧:中国古代领导者的特质和选拔要求

1. 领导特质理论

早期的管理学研究十分重视对领导应具有的素质和个性的研究,认为领导者的素质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总是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充满智慧、具有领袖的魅力、超群的记忆、过人的精力、明确的人生目标、坚忍不拔的勇气和毅力,正直和自信等。这一特质理论(Trait Theory)研究的出发点是:领导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那些成功的领导者也一定有某些共同点。只要找出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的特点,再考察某个组织中的领导者是否具备这些特点,就能判断他是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我们可以列出古今中外一长串成功领导者的名字,如《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ret Thatcher)、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中国古代秦始皇、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等等,都能找出他们身上表现出的许多与非领导者不同的特质。早在1930年代,心理学家们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发现领导者与非领导者在个性、社会、生理或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早期研究领导的代表人物吉赛利(Ghiselli,1963)提出了有效的领导者应具有的八种个性品质:语言才能、首创精神、督导能力、较高的自我评价、与员工关系密切、决断能力、兼备男性或女性优势、高度成熟等。另一代表人物斯托格蒂尔(Stogdill)则进一步扩大了特质的范围,如表3-1所示,总结了最受欢迎的领导的生理、社会和个人特性。领导学学者本尼斯和奥尼尔(John. O. Neil)在其调查中发现人们将自信、想象力、和个人成功的不断努力列为成功领导者的首要的三个特性。我国近年也开始进行对企业家素质的研究,认为在诸多的企业家特质中,社会适应性是起重要作用的特质。在我国,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家,不是因为其具有高学历或高技术,而是因为其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包括诸如较好的社会洞察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有较高抱负的意志力和确立奋斗目标时表现出的较好的变通性。

中国古代的管理者们非常重视领导的特质,选拔人才时领导者要经过品目、量才、知人、察相等过程。

表3-1 领导者的一些个人特性

来源:Bernard M. Bass. StogdillsHandbookofLeadership. The Free Press,1981.

品目就是看人品,以备选用,在中国管理智慧中,用人之前要把人分分类。孔子说:“人分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圣人,贤人。”那些被称作庸人的,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严肃慎重的信念,做事马马虎虎,有头无尾,为人处事从不善始善终,满口胡言,不三不四。所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唯独没有品学兼优的高人。不扎扎实实地安身立命,不老老实实地做事做人,见小利,忘大义,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乎什么。迷恋于声色犬马,随波逐流,总是把持不住自己——有诸如此类的表现的,就是庸人。那些被称作士人的,有信念,有原则。虽不能精通天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把各种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定有值得称道之处。因此,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但只要有一点疑惑,就务必要彻底明了;言语理论不求很多,但只要是他所主张的,就务必中肯简要;他所完成的事业不一定很多,但每做一件事都务必要明白为什么。他的思想非常明确,言语扼要得当,做事有根有据,犹如人的性命和形体一样和谐统一,那就是一个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独立知识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难改变他的。君子的特征是说话一定诚实守信,通情达理,明智豁达,从不武断。秉性仁义但从不向人炫耀,心中对人不存忌恨,行为一贯,守道不渝,自强不息。在别人看来,显得平平常常,并无特别出众之处,然而真要赶上他,却很难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贤人的主要特征是品德合于法度,行为合于规范,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而不伤及自身,其品行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损伤事物的根本。能使人民富有,然而却看不到天下有积压的财物;好善乐施,普济天下,从而使民众没有什么疾病和贫困。这就是贤人。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天地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来无踪,去无影,变幻莫测,通达无阻。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变化运行,有如神明,芸芸众生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见到一点,也不能真正了解其德性的涯际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才是圣人。

量才就是衡量人的才华、能力,判断是否能胜任所要从事的工作。人的才能大小是不同的,就像用升无法盛下斗中的东西一样,盛不下就会溢出来,溢出来就全浪费了。用了不该用的人,就会有危险。傅玄说:“品评人才可分九类:一是有德之才,这类人可用来作为政权的根基;二是治理之才,可以让他们来推究事物变化的规律;三是政务之才,可以让他们从事政治体制的运作;四是学问之才,可以让他们搞学术研究;五是用兵之才,可以用以统帅军队;六是理农之才,可以让他们指导农民耕作;七是工匠之才,用以制作器具;八是经商之才,可以用他们来振兴国家经济;九是辩才,可以发挥他们讽谏和议政的长处。”

知人就是获知被领导者情况的能力,这是对领导者来说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领导者应具有的特质。领导者的原则是,一定要了解手下英雄内心世界,然而,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了解人不容易。汉光武帝刘秀是很善于听其言知其人的皇帝,但却被庞萌迷惑;曹操是明察将士的高手,还是给张邀骗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事物之表面现象相似但实质不同,是很容易迷惑人的。所以目空一切的人看样子很聪明,但其实并不聪明;愚蠢得可爱的人看上去像个正人君子,但其实不是君子;鲁莽的人好像是很勇敢的人,但其实不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给人一种颇有智慧的印象,亡国之臣往往表现出忠心耿耿的样子。混杂在禾苗里的萎子在幼苗时期与禾苗几乎没有区别;黑牛长上黄色的花纹很像是老虎;色泽像玉的石头很容易与玉混淆。这都是似是而非的事物以假乱真的情况。知人难,但不是不能知。如何彻底了解一个人有许多非常实用的方法。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语言的表达能力,可以向他隐晦含糊地突然提出某些问题;连连追问,直到对方无言以对,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与人背地里策划某些秘密,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诚实;直来直去地提问,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让人外出办理有关钱财的事,就能考验出是否廉洁;要想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勇气,可以把事情的艰难告诉他,看他有何反应。

察相是根据人的体貌特质来判断人可用与否的理论,这是否具有科学性还有待于商榷。我国的哲学思想在以天人合一的大原则下,将四时、五行与体相对应。认为,人五官、五脏与四时、五行以及先天秉性有对应关系。如果人体各部分相互照应,彼此对称、协调,就会给人带来福分;相反,命运就不好。

2. 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是领导者采用什么领导方式,形成怎样的领导作风,领导者具体怎么做。美国管理学者布莱克(R.R.Blake)和莫顿(J.S.Mouton)在1964年出版的《管理方格》一书中提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者关心人员与关心生产的程度可以由低到高变化。把关心人员与关心生产(任务)统一起来,可以看到其中五种典型的形态(如图3-2):(www.xing528.com)

     低关注生产高

图3-2 管理方格图

来源:苏勇、何智美编著:《现代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 贫乏型管理。这种类型中,领导者既不关心组织的成长,又不关心组织成员的感受与福利等,缺乏主见,逃避责任,与世无争,最低限度地完成组织的任务。现实中的庸官,其特征大致有三:其一,唯上是从,百依百顺。贫乏型管理是现实中庸官们所推崇的领导模式,庸官的处世哲学是以维持现状当“太平官”为宗旨的。其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硬道理,深知只要守住官位,就可轻轻松松享受种种好处。所以,他们对上时时刻刻保持着唯唯诺诺的家奴作风。你说往西,我不往东;你让种瓜,我绝不点豆。其二,不求有功,但愿无过。由于庸官连骨髓里储存的都是一个“混”字,故此,在工作方面,从来不想费脑子,不愿担风险;不去创新,不去开拓。其三,八面玲珑,明哲保身。大凡庸官,一般都会很注意同上下级都保持一种“良好关系”。对上,自不必说,对下,只要过得去就行。

(2) 任务型管理,又称任务中心型管理。这种类型下的领导者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大关心人。他们主要借助权力等组织人们完成任务,独断专行,压制不同意见。这种领导者在短期内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不关心人,不注意提高职工的士气,因而生产效率不能持久,甚至出现混乱。历史上典型的任务型领导者是秦始皇,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的工程,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3) 乡村俱乐部型管理。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只关心人,而不大关心生产。他们高度估价温暖和友好的人际关系,尽量多结友少树敌,以多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来换取人们的支持和拥戴。在中国历史上,蜀汉后主刘禅可谓是采取俱乐部型领导的君主,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治理国家,让老百姓和大臣们过得都很好,后来为了避免战乱造成生灵涂炭,开城门投降魏国

(4) 中庸型管理。这种领导者推崇“折衷”,而不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就是在处理生产与人的需要的矛盾上,不是去寻求对生产和人都有利的优化策略,而是寻找两者可以妥协的地方,如将生产目标降到人们乐于接受的程度。有时候折衷是大智慧,现实生活中很多场景给出的发展空间都是欲速则不达的。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隐居在山林中。但是,由于他的人品很高,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生活方面的窍门。有一次,当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高僧正从山谷里挑水。人们注意到,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象,高僧应该能够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可是高僧为什么不把桶挑满呢?他们不解地问:“高僧,这是什么道理?”高僧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地不解了。于是,高僧让他们中的一个人,重新从山谷里打了满满的两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看到这种情景,高僧说:“水洒了,不是还得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众人问道:“那么请问高僧,具体该挑多少,怎么估计呢?”高僧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高僧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意味着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就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5) 团队型管理。这种类型下的领导者既十分关心生产,又十分关心人的因素。他们总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法,使关心生产与关心人协调一致,统筹解决。他们的目标是使组织不断得到改善,组织中的人不断发展。这种领导行为是比较有效的,因为关心生产与关心人两个方面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团队型领导者寻求的是上下同心的迅速发展。

西游记》中的唐僧团队,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师徒历经百险求取真经的故事,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代表。这个团队最大的好处就是互补性,领导有权威、有目标,但能力差点;员工有能力,但是自我约束力差,目标不够明确,有时还会开小差。但是总的来看,这个团队是个非常成功的团队,虽然历经八十一磨难,但最后修成了正果。唐僧是一个目标坚定、品德高尚的人,他受唐王之命,去西天求取真经,以普渡众生,广播善缘。要说降妖伏魔的本领,他完全没有,但为什么他能够担任西天取经如此大任的团队领导?关键在于唐僧有三大领导素质:首先,目标明确、善定愿景。作为一个团队领导者,能够为团队设定前进目标,描绘未来美好生活是必要素质。领导者如果不会制定目标,肯定是个糟糕的领导。唐僧从一开始,就为这个团队设定了西天取经的目标,而且历经磨难,从不动摇。一个企业,也应选择这样的人做领导者,团队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只有他自己坚定不移地信奉公司的文化,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实现团队的目标。其次,手握紧箍,以权制人。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估计早被孙悟空一棒打死,或者使唤不动他。这也是一个领导的必备技能,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没有权威,也就无法成为领导者。但是唐僧从来不滥用自己的权力,只有在大是大非的时候,才动用自己的惩罚权,这对企业领导者也是有借鉴意义的,组织赋予的惩罚权千万不要滥用,奖励胜于惩罚,这是领导艺术的基本原理。第三,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最初的时候,孙悟空并不尊重唐僧,老觉得这个师傅肉眼凡胎、不识好歹,但是在历经艰险后,唐僧的执着、善良和对自己的关心也感化了孙悟空,让他死心塌地保护唐僧。作为一个团队领导者,情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往往是做生意先交朋友,先认可人,再认可事,对事情的判断主观性比较大。所以在塑造团队精神的时候,领导者一定要学会进行情感投资,要多与下属交流、沟通,关心团队成员的衣食住行,塑造一种家庭的氛围。总的来说,作为企业领导者,要用人唯能,攻心为上。目光如炬,明察秋毫,洞若观火,高瞻远瞩,有眼光就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孙悟空可称得上是老板最喜欢的职业经理人,之所以说老板最喜欢,不是因为孙悟空没缺点,很优秀,而是因为他能力很强,但有缺点,这才是老板最应该用的人才。为什么?假设一个人能力很强,人缘很好,理想又很远大,这样的人往往不甘人下,或者直逼领导者位子,或者很容易另起炉灶。孙悟空有个性、有想法、执行力很强,也很敬业、重感情,懂得知恩图报,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如何才能留住他,如何提升他的忠诚度,这要靠领导艺术,靠企业的文化。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唐僧赶走过两次,第一次是刚刚认识不久,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强盗,遭到唐僧斥责,结果孙悟空一生气,自己走了,但后来在东海龙王那里,看了一幅画,说的是张良三次为黄石老人桥下拾鞋,谦恭有礼,后被黄石老人授予天书,成就了张良传世伟业的故事。老龙王说:“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孙悟空一盘算,觉得有道理,自己被唐僧搭救,而且还可以变妖为仙,自己怎么能这么轻率地就走了呢?所以后来他又回到了唐僧身边。第二次被赶走是三打白骨精后,唐僧决意不能留他,悟空无奈,只好离去,但“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但已经心系唐僧,一听说师傅有难,马上不记前嫌,重新回到团队中去,还要在东海里沐浴一下,生怕师傅嫌他。唐僧用什么方法让孙悟空这么死心塌地?首先得有规矩,得有紧箍咒。规矩是权威,唐僧如果没有了权威,估计孙悟空早不把他放到眼里了。同样的,企业的制度也要有权威,制度的执行一定要严格,不管刚开始推行的时候有多少阻力,但只要坚决执行下去,逐渐就会形成一种氛围与文化,让大家自觉地去遵守。但制度的力量是有限的,制度只能让员工不犯错,但要让员工有凝聚力,与企业同心同德,还要靠情感,唐僧就是靠他的情感管理,用他的执着和人品感化了孙悟空。没有修成正果的目标和愿景,孙悟空也许中途就回去了;没有师徒的情分,估计孙悟空也不会这么卖命;当然,如果没有偶尔的紧箍咒,也许悟空早酿成大错。八戒虽然总是开小差,吃得多、做得少,时时不忘香食美女,但是在大是大非上,立场还是比较坚定,从不与妖精退让妥协,打起妖怪来也不心慈手软;生活上能够随遇而安,工资待遇要求少,有的吃就行,而且容易满足,最后被佛祖封了个净坛使者,是个受用贡品的闲职,但他非常高兴,说“还是佛祖向着我”。更为重要的是,他成为西天枯燥旅途的开心果,孙悟空不开心了,就拿他耍耍,有些脏累差的活,都交给他,他虽有怨言,但也能完成。如果没有猪八戒,这个旅途还真无聊。另外,猪八戒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对唐僧非常的尊敬,孙悟空有不对的地方,他都直言不讳,从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唐僧作为领导的协调和管理作用。从不好的方面看,他经常搬弄是非,背后打小报告。另外,在忠诚度方面也低,尤其是刚加入取经团队的时候,动不动就要散伙走人,回高老庄娶媳妇,一点佛心都没有,而且影响了团队的团结和睦。之所以说猪八戒是个智者,完全是站在当今社会的角度。现代社会,员工的压力都很大,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就要用到猪八戒的人生哲学了。如果唐僧这个团队只有他和悟空、八戒三个人,那还是有问题,唐僧只知发号施令,无法推行;悟空只知降妖伏魔、不做小事;八戒只知打打下手、粗心大意;那担子谁挑、马谁喂、后勤谁管?可见一个团队,各种人才都要有。沙和尚是个很好的管家,任劳任怨,心细如丝。他经常站在悟空的一面说服唐僧,但当悟空有了不敬的言语,他又马上跳出来斥责悟空,护卫师傅,可谓是忠心耿耿。企业对于这样的人,一定要给予恰当的位置,如行政、人事、质量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沙和尚忠心耿耿,他是唐僧最信任的人,是老板的心腹,属于那种有忠诚度但能力欠缺的人才,老板喜欢用,但如果重用、大用,就会出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