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高年级作文:即景写景

小学高年级作文:即景写景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本相连“即景”是就眼前的景物的意思。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______即景”,习作之前,要求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明确习作内容,指导学生拟题,先了解何为“即景”。板书“______即景”。“即”在这里是当下、目前的意思,“即景”就是在当下、眼前看到的景物,注意时间不能太长。)2.思考:我们可以写什么即景呢?

小学高年级作文:即景写景

生活处处皆美景,而且它们处在不停的变化中。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抓住景物的变化。根据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如“雪中即景”“日出即景”“晨雾即景”等,并按一定的顺序将观察到的景物写鲜活。

关键

关键语一:变化

这次习作的对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是观察景物的变化。提前布置观察任务,填写观察记录单,写下观察所得。例如,观察日出,要重点观察日出时太阳形状的变化、周围云霞色彩的变化以及大地明暗的变化;观察下雨的变化,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

关键语二:顺序

在观察景物之后,要写下观察所得。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景物的变化有条理地写出来。如,写日出日落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写窗外即景的时候,可以根据空间顺序来写,由近到远、从远到近……

关键语三:鲜活

好的写景文章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正是因为作者能将景物写得鲜活。因此,在描写景物的变化时,要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画面更加鲜活。

文本相连

“即景”是就眼前的景物的意思。在写作时,可以巧妙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描写自然景观的方法:如《四季之美》一课按春、夏、秋、冬这一季节变换的顺序进行描写,使文章条理清晰;如《鸟的天堂》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展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画;《月迹》中清新优美的语言,含蓄凝练,富有诗意的韵味,使文章更形象,更具一种独特魅力。可以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作特点,将其运用到习作当中。

构思点拨

选材立意:

小学生对于写景的文章都非常熟悉,但是文章只有景是不行的,还要有意,就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的时候,要贯穿一个“意”。既然写此景,必然是爱此景才会赞此景。这个“意”要蕴含在文中,明确了“意”,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当然,小学生的文章要注意立意的积极健康,主流核心价值观是必须要遵循的。

结构行文:

这篇作文可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写出景观的变化,以有序的变化安排文章结构,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语言表达

景物描写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物或自然景观的不同状态、特点,从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形象、具体地描绘出来。在表达时,可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润色文章,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暖心提示:

要抓住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的特点去写,突出奇特之处,不要面面俱到。可以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______即景”,习作之前,要求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明确习作内容,指导学生拟题,先了解何为“即景”。

帮扶知法

“即景”,就是眼前的景物。如课文《四季之美》涉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从全篇来说,“四季之美”就不是“即景”;但文中描写到“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就是“即景”。同样如果写一处景观一年四季的变化不是“即景”,而这一景观在雨中、或日出、或黄昏时刻的变化过程就是“即景”。

对于“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也要举例区分,例如,“自然现象”指风、雪、雷、雨、雾等现象;“自然景观”指大自然的山水田园沙漠、旷野等。

晚霞即景、深夜即景、晨雾即景、乡村傍晚即景

这些题目,是根据教材中所列举的题目,把观察到的自然景观或自然现象补充到题目中,或是根据自己观察的对象或观察范围进行拟题。

写法迁移:

在前面的讲解、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明白如何拟题。这一环节也是习作的重点,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可结合本单元的课文片段进行写法的提炼学习

①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②我们看时,那竹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借助这些片段,引导学生学习在描写景物的动态变化时,可以使用恰当的动词,从景物的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变化来写;还可以使用“先……再……慢慢地……”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等。

【教学目标】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并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修辞写出自然现象或景观的奇特之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2.难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奇特之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即景”

1.课下我们已经各自观察了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借助观察记录表,来说一说你的观察发现。

2.指名回答:我观察到了“日出时的美景”“雨中的景色”“晨雾朦胧之美”……

3.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景吧!板书“______即景”。

4.理解“即景”。“即”在这里是当下、目前的意思,“即景”就是在当下、眼前看到的景物,注意时间不能太长。

二、引导审题,拟定题目

1.明白了“即景”,大家再读一下题目,看看题目有什么特点。(半命题的习作,需要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思考:我们可以写什么即景呢?提示参考习作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

3.交流生活中见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自然现象”指风、雪、雷、雨、雾等现象;“自然景观”指大自然的山水田园、江河湖泊等。

4.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的内容,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

三、确定内容,抓住特点

1.动笔之前,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所喜欢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的奇特之处。

2.指名回答。(请观察力敏锐、习作能力强的同学回答,引导学生把景物特点说清楚,说具体。)

3.小组交流。(让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为习作打好基础。)

四、文本迁移,理清思路

1.联系文本,指导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同学们回顾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中诗人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呈现那些充满孤寂忧愁的意象?

视觉(形状、颜色、数量)和听觉(声音)

那么我们在写景时,还可以运用到哪些感官?

指名回答:嗅觉(闻到)、触觉(摸到)

有了这一系列的感官感受,还需要生动的语言来呈现,回忆《四季之美》和《鸟的天堂》怎样把特点写具体、写形象呢?

指名回答:用上丰富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2.指导写作顺序:请同学们思考,你们要想清楚地呈现景物的特点和变化,就需要理清写作顺序,回忆这个单元所学的文章都采用哪些写作顺序呢?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先……接着……慢慢地……用时间顺序来描写动态变化。

空间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由中间到两边……(www.xing528.com)

3.指导深化主题。这般美好的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象怎能不惹人喜爱,不让人为之震撼呢?那么在结尾处我们也可以像巴金老先生那样发出对“鸟的天堂”的由衷的赞叹。

4.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画出思维导图。

五、重点指导,完成初稿

1.过渡语:结合观察记录单和思维导图,构思文章,开始习作。

2.提示:如果想把所描写的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象写生动、把画面写鲜活,修辞手法是不可少的:比喻、排比、拟人等。

有的学生抓不住景物的变化,指导其使用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先……接着……渐渐地……”,也可以借助动词来体现景物的变化过程,参考《四季之美》中有关春天黎明时渐变的天空的描写。

3.同学间相互交流经验。

4.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六、点评修改,完善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借助多媒体展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拟题是否恰当;(2)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3)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4)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亮点。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标点;(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助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秋日路边即景

徐睿聪

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欢烈日炎炎的夏天,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而我却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

湛蓝的天空好似被洗过一般,像一条蓝缎子,朵朵白云像是漂浮在这条悠长的蓝缎子上。它们千姿百态,各式各样,有的好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有的好似一头勤劳的老牛,还有的好似一只悠哉的小猴……

站在街道上,远远望去,银杏树像士兵一样威风地站在马路两旁。它们的树干笔直而粗壮,树冠似一把巨大的晴雨伞,为人们遮风挡雨。秋天,它的叶子慢慢褪色,由绿色变成金黄,一阵秋风拂过,树叶慢慢落下,发出“沙沙”的声音。落叶铺满在地,踩上去软绵绵的,像是为大地换上了一件新衣服,我不禁联想杜牧的《山行》,忍不住吟上两句“留步静观银杏木,霜叶赛过黄金甲”。

走近路边的果园,看那挂在枝头如孩子笑脸般的红苹果,好似一盏盏灯笼柿子,形似宝葫芦的黄鸭梨,都在准备着秋日的盛况

路边上,不起眼的野菊花一簇簇地围在一起,像是在说悄悄话。野菊花虽没有牡丹的娇艳,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茉莉的芳香,但是依然用自己的美丽去装扮这个世界

行走在路边,放慢脚步,用心感受,你会发现这五彩缤纷的秋天分外迷人。

1.文章既然是写秋日路边即景,那在开头应点明观察秋景的地点。段首几个空间的转换,可以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也使文章的写作顺序更加清晰。

2.写景的文章少不了修辞手法的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由平淡化为生动,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写千姿百态的云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放在此处显得有些不够鲜活。

秋日路边即景

徐睿聪

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也有人喜欢烈日炎炎的夏天,更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而我却喜欢在多姿多彩的秋天,漫游在乡间小路享受这秋日独有的斑斓。

加上观察地点,更加扣题。

游走在路边,抬头望。看那湛蓝的天空好似被洗过的绸缎一般,朵朵白云悠然地飘浮在这条精美的蓝缎子上。它们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姿态,有的好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有的仿佛一头勤劳的老牛,还有的恰如一只顽皮的小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嬉戏着。

加入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朵人的感受,使静态的天空顿时富有了云的活力,实现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远远望去,银杏树像士兵一样威风地挺立在马路两旁。它们的树干笔直而粗壮,树冠似一把巨大的晴雨伞,为人们遮风挡雨。只有到了秋天,它的叶子便慢慢褪色,由绿色变成金黄。随着一阵秋风拂过,树叶倒也显得格外洒脱,毫不回头地从枝头慢慢落下,发出“沙沙”的声音,我想,或许是在道别吧!落叶铺满在地,像是为大地换上了一件金黄的盛装,不忍心地踩在上面,感觉软绵绵的。我不禁联想到杜牧的《山行》,忍不住吟上两句“留步静观银杏木,霜叶赛过黄金甲”。

银杏叶的细腻描写中怎能少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洒脱、毫不回头、道别”把银杏叶写得更加鲜活。

走进路边的果园,看那挂在枝头如孩子笑脸般的红苹果,好似一盏盏灯笼的柿子,形似宝葫芦的黄鸭梨,都在筹备着秋日的盛况。

低头看,脚下不起眼的野菊花一簇簇地围在一起,像是在说悄悄话。野菊花虽没有牡丹的娇艳,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茉莉的芳香,但是依然用自己的美丽去装扮这个世界。

行走在路边,放慢脚步,用心感受,你会发现这五彩缤纷的秋天分外迷人。

“五彩缤纷”一词做到了首尾呼应,既照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

雪中即景

李明

冬天的一个早晨,我穿好衣服,推开了家门,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下雪啦!

我迫不及待地走出了家门,一片片洁白的雪花,好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空中欢快地飞舞着。我伸出手,想接住那美丽的小雪花,可它刚落在我手里,便开始羞涩地融化,随后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比喻与拟人巧妙结合,“羞涩”一词生动地写出了雪的惹人喜爱。

继续向前走,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河面已经结了冰,冰面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放眼望去,像是为小河铺上了冬眠的被子,白茫茫的一片。

按照方位顺序生动地描写出不同场景中雪的景致。

绕过小河,来到一片小树林边。树的叶子已经被风吹落,但是树依然高大挺拔,充满生机,树上挂满了洁白的银条儿和亮晶晶的雪球儿,像是一位位饱经沧桑、阅尽人世的长者,依旧威严地挺立着。

走出小树林,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空地。地上的积雪已经完全盖住了地面,踩上去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聆听着这冬天特有的伴奏,难免让人想深吸一口气,来放松自己。那凛冽的风便送来些许新鲜空气,立刻感觉神清气爽。放眼望去,大地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再加上雪花漫天飞舞,犹如身处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借助触觉和听觉、视觉等感官感受,写出了雪中树林雪花漫舞的动态之美。

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爱这迷人的冬天,但我更爱这银装素裹的冬之雪景

1.结构: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眼中的雪景,转换了四个场景,写出不同场景在雪中的景致,描写详细又有条理。

2.语言: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用生动又形象的语言写出了雪景的迷人。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冬之雪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晨雾即景

苗歆媛

早晨一觉醒来,伸个懒腰,睁开双眼,向窗外望去,外面白茫茫一片,啊,是雾!我急忙穿好衣裳,直奔楼下。

来到院子,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里面带着花朵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同时,混合着一种湿润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淡淡的雾气似有似无,漫步在晨雾中,让人产生一种神秘的幻觉,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连步伐都显得十分轻盈,我不禁揉揉双眼,才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

写出刚到院子里,从嗅觉入手,写出了浅雾时的味道。

渐渐地,雾越来越浓了,仿佛是哪位仙子撒下的一条乳白色的绸缎,天地间浑然一体,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茫茫的白色中。浓雾变化着,时而化作一丝凉风从我身边滑过,时而变成晶莹的水珠沾在我的睫毛上……远处的高楼在层层叠叠的浓雾中模糊了,更增添了些许朦胧美。我想,传说中的海市蜃楼是否就是这般景致。

抓住了雾由浅到浓时雾的形态以及远处高楼的变化。

漫步晨雾中,我想伸出手去抓一把雾气把它带回家去,明明感觉抓到了雾,可当我张开手掌时,却发现它像一个淘气的小精灵,已从我的指缝中悄悄逃走了。

没过多久,太阳升起来了,雾气仿佛害怕太阳的热情,渐渐淡了,远处的高楼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原来雾已悄然无声地溜走了,只留下碧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那叶上的露珠。

雾竟走得如此匆匆,心中难免感慨“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摸一摸头发,竟欣喜地发现那上面早就湿漉漉的了……

1.构思:在描写雾时,小作者调动了身体的感官去感知、去体验,做到了除了要观其形,辨其色还要嗅其味。

2.结构:全文按照发现雾、感受雾、雾消散的顺序来写。将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细腻地展现了出来。

3.语言:作者很擅长运用修辞手法,将雾写得生动而形象。文章结尾处的省略号更是给了读者联想的空间。

道出了对雾中美景的无比留恋之情,省略号的使用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