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实践

小学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实践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记叙文的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的研究价值意义重大,对学生写作的提升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二)说明文的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实践“说明文”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明确提出的概念,并将说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列为同等地位的体裁。

小学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实践

根据叶圣陶先生和周一贯老师对实用文体的分类,我们可以知道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在这些文体中,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教材内的实用文体主要是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笔者结合搜集的案例,将对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一)记叙文的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实践

记叙文是四大实用文体之一,也是小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要想实现记叙文的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的教学实践,就要对记叙文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中的写人、记事、绘景类题材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常见内容,而且小学生的写作主题大多也属于记叙文。因此,记叙文的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的研究价值意义重大,对学生写作的提升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下面以赵文君老师的“写‘想’可以不出现‘想’”为例进行说明。

写“想”可以不出现“想”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描写矛盾心理的多种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复杂心情背后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描写矛盾心理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复杂心情背后的母爱。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毕淑敏是一位作家、一位医生,同时还是一位心理咨询师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剥豆》《学会看病》。

(2)两篇文章有哪些共同之处?

总结:主题相同——母爱;教育故事;心理描写。

3.寻找矛盾,分析写法

(1)默读《剥豆》《学会看病》,找出描写心理的句子

见表5-3。

表5-3 心理描写

(2)从这些描写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总结:犹豫不决;后悔自责;忐忑不安。(www.xing528.com)

(3)两篇课文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不同?

《剥豆》:直接出现了“想”。

《学会看病》:独白式,语言中藏着心理描写。

总结:心理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直接出现“想”,有内心独白式,还有通过语言来衬托心理。

4.实例写作

(1)写作要求

运用所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写一写“儿子”的内心。

(2)作品展示

当母亲逼着“我”去看病时:“妈妈今天是怎么了?她自己不是医生吗?怎么让我一个人出去看病?她是不是和我开玩笑?可是,看她这么认真的样子,又不像是在开玩笑。我真的要去看吗?”

当“我”在医院时:“妈妈呀妈妈,你可真够狠心的。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跑上跑下,可把我累的!不过幸好,大家看在我是个孩子的份上,都让着我,让我看病顺利不少。”

在看完病回家的路上:“真没想到我竟然真的能自己看病了!妈妈,你知道吗?我突然觉得自己好伟大!我一定要把这事告诉我的同学,不过,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相信。我终于知道了,妈妈是为了让我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才这样做的!”

5.升华拓展

师:从你们写的话中,我知道了,“儿子”渐渐懂得了“母亲”的爱。那么,在你们的生活中,你们的父母曾对你们有过这样的爱吗?

1.阅读与写作的融合

文本内容与文本形式可以整合,但这一整合并不是简单的“1+1”,而是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1+1>2”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赵文君老师在第三环节引导学生寻找、欣赏、品味内容,体会“母亲”在做与不做的纠结中的复杂心情。针对矛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矛盾心理的缘由。学生再读文本,找出“母亲”矛盾的理由:《剥豆》中让“儿子”赢是增加“儿子”的自信;不让“儿子”赢是想让“儿”子赢得真实;《学会看病》中让“儿子”独自看病是想培养“儿子”的独立意识,不让“儿子”独自看病则是对“儿子”的担忧和体谅。在了解“母亲”纠结的缘由后,一个良苦用心的慈爱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学生明白了母爱藏匿于生活的小细节中,细微而有重量。在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后,由内容转向形式,教师继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复杂心理的描写方法,并学以致用书写“儿子”的内心,在写作中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再一次完成了对内容的升华。这种“内容—形式—内容”螺旋发展,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融合。

2.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生活接轨

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实践,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己发现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阅读策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写‘想’可以不出现‘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将心理描写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细节,品味语句,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在比较中自主发现心理描写的多种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阅读和思考,知识才会具有个体性和鲜活性。在学生理解掌握了心理描写方法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学着写写“儿子”的内心,这一举措使得知识在运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丰富了课堂。

(二)说明文的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实践

“说明文”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明确提出的概念,并将说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列为同等地位的体裁。说明文是一种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体,目的是给读者科学的知识、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纵观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五年级第五单元的《太阳》和《松鼠》、六年级的第六单元的《只有一个地球》,都是说明文。说明文语言简洁朴实、对象明确,往往是介绍事物的性质、特点、类别、构造、成因、功用等。对中高学段的学生而言,阅读此类文体的文章比较容易,但对于高学段的学生,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可能无处下笔。因此,学习写作说明文具有重要的价值。语文名师何捷在《练习说明性文章》中,从“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确立了教学目标,即确立好对象、语言简洁、学用说明方法等。

目前,从说明对象和表现手法角度出发,可以将说明文划分为三类,即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物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1.在阅读中发现、强化,在写作中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以获取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引导学生赏析语句。借助于此要求,学生感知了语句生动形象,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蕴含着作者情感等特点。继而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思考不同之处。学生激烈讨论之后,从文本内容、表达形式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学生的思考发现,让学生明晰科学小品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并让学生说说对两种不同风格的说明文的喜好。在学生发表看法的过程中,科学小品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利弊已经悄然凸显。从最初感知到发现、强化、运用,环环相扣,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到渠成。

2.不同文体的材料,开阔阅读视野

蒋军晶老师在选文时,曾谈到要尽量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如神话寓言、童话等文学类文本,或说明书、新闻报道等实用体文本。在执教过程中,不仅仅选用了说明文,还选用了记叙文。多种体裁的选用,丰富了文本,开阔了阅读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同一主题下不同体式体裁的对比,求同存异,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功用。如记叙文表达形式以记叙、描写为主;文艺性说明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同时语言生动,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在对比阅读中,不仅巩固了写作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文体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