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马帝国史:君士坦丁一世统治时期(公元323-337年)

罗马帝国史:君士坦丁一世统治时期(公元323-337年)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君士坦丁一世决定在此建立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一世及其继任者治下的罗马帝国大致情况如下。君士坦丁一世恢复了被废止已久的贵族头衔,但只将其作为个人身份的标志,并不世袭。君士坦丁一世决心根除这些顽疾。君士坦丁一世把原先禁卫军特享的优厚待遇扩大到大部分军队,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君士坦丁一世把宫中比较亲近的七个侍臣封为“特勋阶”。

罗马帝国史:君士坦丁一世统治时期(公元323-337年)

三十四年的分裂后,罗马帝国重新统一,回到由一个皇帝统治的状态。接下来,君士坦丁一世完成了两项最重要的事业,即新首都的建立和基督教合法化。他还完善了戴克里先的专制君主制度。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罗马早已不是皇帝常住地了。它离多瑙河幼发拉底河太遥远了,而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才是皇帝经常驾临的地方。戴克里先曾把自己的宫廷设在尼科米底亚,而君士坦丁一世想要建立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首都。拜占庭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岬角上,三面环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于是,君士坦丁一世决定在此建立罗马帝国都城。公元324年,以君士坦丁一世的名字命名的君士坦丁堡破土动工——这座城市至今依然存在,规模和人口方面在欧洲首屈一指,其美丽程度和地理位置之优越是欧洲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

对于这座著名的城市,我们无须赘述。它和罗马一样,建立在七座山丘上,从一块殖民地逐渐发展成罗马帝国的首都。多年来,罗马帝国投入了大量的劳力,花费了大量财富,让首都必备的宏伟建筑拔地而起,宗教的、世俗的、军事的建筑应有尽有。这座新城很快就涌入了大量人口。效仿罗马,君士坦丁堡被划分为十四个城区,从埃及运来的粮食发放给城里的平民。君士坦丁堡的椭圆形竞技场模仿了罗马斗兽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理石和青铜雕像装扮着这座城市。不过,旧都罗马的优越地位依然存在,人们只把新都君士坦丁堡当作殖民地。

可以看出,罗马帝国的行政和军事管理已逐渐东方化。首都的变迁及基督教国教地位的确立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趋势。君士坦丁一世及其继任者治下的罗马帝国大致情况如下。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官员齐备,其中,宦官最引人注目。官员按等级排列,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所有官衔的安排都极其精确,还设计了相应头衔和称呼。这些头衔和称呼方式也成为现代欧洲借鉴的样板,如大人、殿下等。各级官员都有徽章和标识。穿衣打扮也能反映出他们的身份。高级官员和地方官员总的来说分为三类:最高的称为“建有功勋者”,可称之为“特勋阶”;其次是“德高望重者”,可称之为“卿相阶”;第三类是“世家出身者”,可称之为“士尉阶”。

君士坦丁一世恢复了被废止已久的贵族头衔,但只将其作为个人身份的标志,并不世袭。新贵族与旧贵族的差别比法国新旧贵族的差别还要大。贵族的地位只低于执政官,而在其他所有官员之上。贵族通常是皇帝的亲信或大臣,能够经常见到皇帝。

执政官成了皇帝授予的荣誉称号。新年那天,执政官在皇宫里升挂执政官旗。在主要官员和将军的陪同下,他们列队从宫殿走到广场或市场,然后坐上官座,按照旧俗释放一名奴隶。执政官需要在主要城市举办竞技会。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纪年表上。执政官的名字和肖像还被刻在镶金的象牙上,作为礼物送给高级行政官和有地位的人。然后,执政官就会退隐,回归个人生活——因为他们也没有什么其他公共职责要履行了。尽管如此,这种虚无的荣耀仍然是一些人至高无上的追求。

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那样,禁卫军长官曾一度权倾朝野,集行政大权与军事大权于一身,类似后来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禁卫军逐渐遭到皇帝的压制。禁卫军长官的军事指挥权被剥夺,其官职逐渐变成纯民事性的。根据戴克里先的规定,每位皇帝都拥有自己的禁卫军,共有四个近卫总长。君士坦丁一世时仍保留这一数目,东方、伊利里亚、高卢和意大利四个大区各有一名近卫总长。每个大区下有若干行省,这些行省都是在历代皇帝和恺撒执政期间形成的。禁卫军长官是司法部和财政部的领导,他们的权力在各行省总督之上。所有下级法庭可以向禁卫军长官提出上诉,而禁卫军长官可做出终审裁决。罗马和后来的君士坦丁堡由于特殊地位和重要性,不受禁卫军长官的管辖。最初,禁卫军长官由奥古斯都任命,后来,其权力逐渐扩大。在君士坦丁一世执政时期,禁卫军长官能行使执政官和裁判官一般权力和职能,方圆一百英里所有市政权力都受制于他们。

就罗马帝国的行政区划而言,除了这几个大区,还有十三个管区[5]。其中,有两个管区的最高长官拥有独特头衔,东方管区最高长官的头衔是“东方伯爵”,埃及管区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奥古斯都长官”,其余十一个管区则由代理官或副总长管辖。官阶较低的普通行省的管理者称为资深执政官、执政官、纠察官等。和他们的上级一样,他们拥有辖区的司法权和财政权。

我们了解到的第一次军政分离制度,是奥古斯都在资深执政官的行省开始实施的。过去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明,军政一体导致很多总督反叛篡位,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君士坦丁一世决心根除这些顽疾。为此,他将军队的指挥权与各行省的行政权永久分离,设立两个“主将”,一个统率骑兵,一个统率步兵。各行省下级指挥官分别授以“伯爵”和“公爵”[6]称号。官员佩戴不同的腰带,来象征他们不同的等级。军政权力分离制度带来的后果是,虽然将军和总督之间相互忌妒防止了他们联合造反,但使地方行省更易遭受蛮族的蹂躏。因此,它在保护皇权的同时,也损害了帝国。

君士坦丁一世把原先禁卫军特享的优厚待遇扩大到大部分军队,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军队现在被划分为内卫军和边防军。前者有更高的薪水和很多特权,驻扎在内城,只有紧急情况下才会出征。后者的军饷较低,负责保卫边疆。军团数量增加了,但规模缩减了。它们现在更像现代军团,同古罗马军团区别很大,但在各行省招兵买马仍然困难重重。因此,蛮族人经常被征召入伍,甚至获得帝国最高军事和行政荣誉及地位。

君士坦丁一世把宫中比较亲近的七个侍臣封为“特勋阶”。第一个是侍寝大臣,是皇帝最亲近的宦官,协助皇帝处理内廷事务。不难想象,侍寝大臣的影响力很大。侍寝大臣的司法权得到内廷伯爵或监督官的认可,他的职责是管理皇帝的华服美食。第二个是宫廷里地位最高的行政长官——御前大臣。帝国各地的民事官员和军事官员都受他管辖。他有四个秘书室。每一室都有负责人,下设若干文书,负责处理相应的国家事务。就像我们的军械总管一样,他掌管着所有武库,管理制造武器工匠。第三个是为皇帝草拟演说的财务官,负责法令的实施。这个职位被认为是法学的最初起源,有点像现代社会总理。第四个是库务审计官,他是财税负责人,手下也有许多官员做事。第五个是皇室财产管理官,负责管理皇家土地和其他皇家收入。第六个和第七个是内廷伯爵,分别统率新禁卫军的骑兵和步兵部队,新禁卫军共三千五百人,分为七队,每队五百人。其中,一队步兵和一队骑兵被称为“皇家卫队”。内廷伯爵负责皇帝的安全,执行皇帝对各省的命令。

罗马帝国的民政和军事有大幅调整,但更重大的变化是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对于君士坦丁一世及其继任者治下教会的状况及组织,我们随后会讨论。下面先来看看君士坦丁一世的皈依及其动机。

君士坦提乌斯虽然不是基督教徒,但出于正义和人道,他对臣民的信仰十分宽容。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一世以他为榜样,同样对基督教徒采取温和的政策。比起伽列里乌斯对基督教徒的迫害政策,基督教徒自然倾向于支持君士坦丁一世的温和政策。但君士坦丁一世仍然是一个多神论者,他的主要崇拜对象是太阳神阿波罗。同时,他以一种温和的多神论精神,对基督教徒的上帝和他们的信仰怀有敬意和尊重。公元313年,马克森提乌斯战败死亡后,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麦狄奥拉努姆颁布了宗教宽容敕令[7],同时把被剥夺的土地和教堂还给了基督教徒。

君士坦丁一世严格遵守宗教宽容敕令。但同时,他可能越来越相信基督教优于其他宗教,并且相信信奉基督教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但李锡尼很快就违背了在麦狄奥拉努姆签署的敕令,重新走上了迫害基督教徒的道路。公元324年,在君士坦丁一世与李锡尼之间的第二次战争中,君士坦丁一世军队的军旗上出现了十字架图案。战争胜利后,君士坦丁一世发布公告,宣布自己皈依了基督教,并且让臣民以他为榜样。君主强大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基督教信仰开始迅速传播。涉及信任、利益和荣誉的职务几乎完全授予了基督教徒,基督教主教炙手可热,“异教徒”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打击。基督教最终取得了胜利。

君士坦丁一世的皈依应该是真诚的,或者至少看起来是真诚的。但在当时,政策的出台往往同高层人物的动机保持一致。君士坦丁一世一定意识到基督教徒即使不是最多的,但一定是最团结、最有组织的,因此组成了罗马帝国中最强大的团体。君士坦丁一世不会对基督教的优点视而不见。同时,作为一个明智的君主,他一定认识到促进基督教的传播符合自己的利益。当时,基督教徒信奉的逆来顺受的教义,一定是君主最欣赏的。而基督教徒对他的事业表现出的热情和忠诚不可能对他的思想毫无影响。这些不同的动机可能会使基督教神学家的推理更有说服力,但我们仍然认为君士坦丁一世皈依基督教是个奇迹。

据博学多识的主教和传记作家优西比乌所说,一天正午时分,君士坦丁一世在进攻马克森提乌斯途中,看到太阳上方出现一个发光的十字架,上面刻着“征服者”字样。在第二天夜里,君士坦丁一世梦到耶稣基督站在自己面前,背着同样的十字架,指引他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十字架,还说此举可以确保他战胜马克森提乌斯。君士坦丁一世照做了,将其命名为“拉布兰旗”,它成了罗马帝国后期的军旗。旗上的图案是一根有横杆长矛,上面挂着一块丝绸,丝绸上是皇帝及其孩子的画像,矛尖上有一个金制花环,上面有基督的名字和十字架。五十个英勇忠诚的士兵时刻守卫着拉伯兰旗。

这个故事与优西比乌有关,但直到君士坦丁一世死后才出现。在早期著作《教会史》中,优西比乌并没有提到这个故事。同时代的另一位作家只提到一个梦,说在与马克森提乌斯交战的前夜,君士坦丁一世奉命在士兵的盾牌上刻上神圣的字母,并补充说,他的服从得到了回报——最终的胜利。我们不会断言故事中到底有多少虚构的荒谬成分,但以我们对待此类问题的常识,我们敢毫不犹豫地肯定,当时绝没有什么神迹发生。

君士坦丁一世的一生中有一个难以洗刷的污点。我们知道,在和马克西米安的女儿福斯塔结婚前,君士坦丁一世的第一任妻子米内尔维娜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克里斯普斯。克里斯普斯在虔诚、博学、雄辩的拉克坦提乌斯的教导下长大。基督教作家和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克里斯普斯身上有许多美德,是众望所归的皇位继承人。而据推测,君士坦丁一世对第二次婚姻中的孩子表现出的偏爱有可能使克里斯普斯心生忌妒。其中一个孩子君士坦提乌斯[8]已经被授予恺撒的头衔并开始管理高卢,而克里斯普斯仍被限制在内廷活动。

据说,克里斯普斯可能轻率地用语言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但凡熟悉宫斗的人都很容易想到,在一个专制君主的朝堂上,并不缺少那些想通过挑拨父子关系来得到好处的卑鄙小人。325年底,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的一项法令表明,他认定有一个反对自己、支持克里斯普斯的阴谋。不管君士坦丁一世对儿子有什么怀疑,也不管他对儿子有什么想法,一开始他把一切都藏得严严实实,不动声色。公元326年,克里斯普斯跟随父亲来到罗马,庆祝父亲在位二十周年。庆典中,克里斯普斯被捕了。经过简短的审讯,或者根本没有经过任何审讯,克里斯普斯就被流放到伊斯特里亚的波拉,不久,他就被毒死或被刽子手杀死。克里斯普斯的结局与李锡尼二世的结局相同。(www.xing528.com)

当一个传记作家在重要事件中对主角的行为不加评判时,我们或许可以肯定有些事是见不得光的,甚至也没什么好办法来掩饰。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认定优西比乌对这一神秘事件的沉默表明了君士坦丁一世的错误和克里斯普斯的无辜。同时,这违背了这位主教作为历史学家坚持真理和公正的良心。

然而,后来的希腊人说君士坦丁一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为此感到悲哀和悔恨,并为儿子竖立了一座刻有铭文的金像,上面刻着“我对他不公正”等字样。还有一种更古老的说法是,菲德拉和希波吕托斯的故事[9]在皇宫里重演,克里斯普斯的死是由于福斯塔的不轨企图引发的。此外,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海伦娜对她无辜孙子的命运也感到愤怒,因此福斯塔受到了密切的监视。人们发现她和马厩里的一个奴隶有通奸行为。于是,君士坦丁一世吩咐,在她洗澡时把水温升高,令她窒息而死[10]。克里斯普斯、李锡尼和福斯塔都死了。后面许多皇帝的朋友都因各种各样的罪名而死去。

福斯塔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和君士坦斯。君士坦丁一世的一个弟弟尤利乌斯·君士坦提乌斯还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加卢斯和尤利安。君士坦丁一世的另一个弟弟达尔马提乌斯生了小达尔马提乌斯和汉尼巴利亚努斯。我们并不知君士坦丁一世出于何种动机,授予小达尔马提乌斯和汉尼巴利亚努斯“恺撒”的头衔,同时授予自己的三个儿子“至尊者”的新头衔,这也是罗马皇帝专属的新称号。

君士坦丁一世在位后期,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之间的战争引起了他的注意。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君士坦丁一世帮助萨尔马提亚人。公元331年,哥特人越过多瑙河,把摩西亚变成一片废墟。君士坦丁一世御驾亲征,但他的军队战败了,不得不撤退。公元323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率领的罗马帝国军队重振声威。哥特人被迫退到多瑙河东岸,向罗马帝国乞和。此时,萨尔马提亚人表现出蛮族人惯有的摇摆不定和忘恩负义的一面。于是,君士坦丁一世任由他们自生自灭。萨尔马提亚人在战斗中被哥特人打败,不得不把奴隶武装起来。在奴隶的帮助下,萨尔马提亚人把入侵者赶出了领土。但奴隶突然倒戈,把刀锋指向曾经的主人,把萨尔马提亚人赶走了,建立了利米甘特政权。

●君士坦丁一世在尼科米底亚的阿奎里昂宫驾崩

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晚期,罗马帝国平静无事。公元337年5月22日,他在尼科米底亚的阿奎里昂宫驾崩,终年六十五岁,在位共三十年零十个月。君士坦丁一世的尸体被移到君士坦丁堡的宫殿里,放在灯火通明的房间里的一张金床上。罗马帝国的主要官员都来朝拜,就像君士坦丁一世仍在世一样。最后,人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安葬了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一世的优点和美德数不胜数。要不是他的儿子克里斯普斯、侄子和朋友的死,他的声誉将毫无瑕疵。然而,有人指责他晚年衣着和举止根本没有罗马人的高贵,倒像有一种亚洲的女人气。君士坦丁一世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的资金都是通过横征暴敛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他还被指控对朋友和亲信的贪婪视而不见,纵容他们作恶。就像许多凭借自己的功勋和才能使帝国强大的人一样,君士坦丁一世早期表现比后期表现更值得尊敬。

值得注意的是,君士坦丁一世虽然公开声称自己是基督教徒,召集和主持了尼西亚宗教会议,并且在几乎所有基督教徒中享有最高特权,但他只能算一个平信徒,同时不断拖延洗礼的时间。直到感觉自己大限将至,君士坦丁一世才完成受洗。我们已经解释过君士坦丁一世这种迷信行为产生的内在根源。他的这种行为大大贬损了参加尼西亚宗教会议的神父的智慧和知识,因为这些神父认可或者至少默许了君士坦丁一世对基督教不利的行为。

【注释】

[1]马克西米努斯,原名代亚,其母为东部奥古斯都伽列里乌斯的同父姐妹。公元305年,他成为伽列里乌斯的养子,并被其任命为恺撒,统治叙利亚行省和埃及行省。——译者注

[2]即君士坦丁一世。——译者注

[3]以下称“君士坦丁一世”。——译者注

[4]拉丁语为“Clibanarians”,该词来自波斯语。对应希腊语中的“甲胄骑兵”。同中世纪的重装骑兵有些类似,人与马都披着重重的铠甲。——原注

[5]管区,即现代意义的教区。——原注

[6]伯爵地位较高,可作为皇帝的侍从;公爵只是一个军事指挥官。——原注

[7]即人们熟知的《米兰敕令》。——译者注

[8]即后来的君士坦提乌斯二世。——译者注

[9]在希腊神话中,菲德拉是阿提卡国王提修斯的妻子,与前妻之子希波吕托斯调情,被拒绝后愤而自杀。菲德拉留下遗书说遭继子调戏,提修斯大怒,请海神处死希波吕托斯。——译者注

[10]佐西穆斯、菲洛斯托吉斯和其他一些人断言福斯塔是被处死的。然而,爱德华·吉本认为,据称,她还活着。在儿子君士坦丁二世的一首挽歌中,她哀叹他的命运。——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