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社会工作实践:晋江四点钟学校为心理问题儿童还原快乐童年

儿童社会工作实践:晋江四点钟学校为心理问题儿童还原快乐童年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身心成长适应性问题。因此,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同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家庭治疗模式认为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问题密切相关,要求社会工作者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通过服务对象的家庭结构和交往方式的改变,恢复服务对象的家庭功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儿童社会工作实践:晋江四点钟学校为心理问题儿童还原快乐童年

一、案例背景

(一)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姓名:小沙,性别:女,年龄:10岁,个案情况:已结案,社会工作者:陈萍,督导:潘春珠。

(二)个案背景资料

服务对象来自西部某省的偏远山区,跟随母亲来晋江打工,家住晋江某区,是晋江市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的学员。服务对象性格孤僻,与朋辈群体交往少,平时不喜欢与人交流,不主动融入群体,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其他学员也不怎么主动找她一起玩,觉得她不好相处。很多时候她都是一个人趴在桌子上,不讲话,或者是看着某一处发呆,几乎很少见到她的笑容。不喜欢吃饭,跟同龄的孩子相比,明显偏瘦。在校学习成绩良好,上课认真听讲,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喜欢英语和语文,讨厌数学,在做数学问题时,表现出明显的烦躁和不耐烦的情绪。服务对象的父亲在两年前因病过世,服务对象由母亲带在身边,母亲在某公司打工,家中还有一个哥哥,在外省上班。

二、存在问题: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社会支持问题

1.学员个人问题:一是学习问题,在学习数学方面存在困难和焦虑。二是身心成长适应性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沙接触社会范围扩大,但面对陌生的社会,小沙束手无策,又不懂如何融入。因而,出现情绪漠然、低落,生活消极,人际交往困难。

2.家庭问题: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家长及家庭有关。小沙从小缺乏父爱,母亲又忙于工作,无法顾及她的学习和生活,或者在管教孩子上缺乏耐心和精力,方法简单、陈旧,母女之间沟通、互动少。由于家庭困难,其母亲悲观、情绪低落。母亲的悲情又传染给小孩。小沙哥哥在外省,没有其他亲人可以帮忙。小沙的成长困惑和心理压力,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因而小沙在生活中表现出茫然、忧郁。

3.社会支持问题:作为外来工子女,原有的熟人社会关系被中断,而在新环境中的新社会支持关系又较为脆弱、社会关系资源匮乏。

三、服务目标

1.提高自信心。协助服务对象认识自我价值,消除服务对象的自卑情绪,提高服务对象的自我认同感。

2.改善服务对象的偏科现象。改进其学习方法,与服务对象约定每天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来攻克数学问题,以提高总体成绩水平。

3.引导服务对象处理不良情绪。引导服务对象学会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表达出来,并学习掌握调节、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

4.增进亲子关系。引导服务对象与其母亲之间做一次深入的交流,尤其要开导服务对象的母亲勇于面对困难,乐观向上,并把正能量传递展示给孩子,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

5.建立服务对象支持系统。包括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母亲、兄长沟通,建立服务对象的家庭支持系统;与朋辈群体沟通,争取朋辈群体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和肯定等,为服务对象营造一个快乐的童年成长氛围。

四、服务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家庭治疗模式、社会支持网络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注重从人际关系中了解服务对象形成问题的原因,并通过直接介入方式调整和修补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把人的问题归结为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同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家庭治疗模式认为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问题密切相关,要求社会工作者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通过服务对象的家庭结构和交往方式的改变,恢复服务对象的家庭功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社会支持网络模式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对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必要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模式要求社工在解决服务对象问题的过程中,应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运用、改善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五、服务过程

第一阶段: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www.xing528.com)

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面谈的方式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应通过采用真诚、倾听、尊重的沟通技巧,让服务对象感觉安全,并运用课业辅导的形式靠近服务对象,从而建立信任关系。

第二阶段:预估及介入服务

(一)针对服务对象问题开展的个案辅导

1.引导服务对象提高自信心。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了解些许社会常识,并理性认知自己、接纳自己,并相信有能力改变自己,以克服自身的自卑感。

2.针对服务对象的偏科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信心。针对服务对象不喜欢学数学的问题,设置比较轻松的面谈情境,与服务对象约定每天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来攻克数学问题。社会工作者采用举一反三的思路,用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案例来启发服务对象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在多次的辅导之后,服务对象对数学的厌恶情绪减低了一些,也能保证一天花至少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做数学。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对象每次成功解出一道数学题的时候都给予赞赏“你很棒”,提升了服务对象的自信心。

3.针对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引导安全发泄,给予温暖与关爱。社会工作者利用服务对象很喜欢绘画这个兴趣,让服务对象以“我的家”为主题作画。同时,社会工作者采用心理社会治理疗法,让服务对象因缺乏家庭温暖产生的茫然,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并宣泄出来,并运用真诚、理解、关爱的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温馨和爱的环境。

(二)协助服务对象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社会工作者通过家访的形式,与服务对象母亲面谈,协助服务对象建立家庭支持系统。一是引导服务对象母亲以健康心态关爱孩子。运用“宣泄”的技巧引导服务对象的母亲将自己心中的压力及苦闷情绪释放出来,树立信心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建议其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服务对象,同时多利用空闲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

(三)协助服务对象建立朋辈支持系统

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身边的朋辈群体理解、接纳服务对象,并让他们主动去邀请服务对象参与他们的游戏。经过几次游戏活动之后,服务对象从一开始的被动、顾虑,到逐渐放开和积极参与,慢慢地服务对象在与朋辈交流中、在游戏中、在集体活动中,脸上笑容明显多了,甚至还与社会工作者分享她在跟同龄小朋友玩耍过程中的一些趣事。

第三阶段:结案评估及后续工作

(一)结案原因

服务对象因为老家有事,要离开福建,所以不得不结案。

(二)案主的改善

经过多次的个案辅导,渐渐淡化了特殊的家庭背景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的压力。服务对象的性格明显开朗了很多,笑容多了,话也多了,也很愿意主动与朋辈群体交流,在家与母亲的交流也多了。比如:经常与妈妈分享她在学校耳闻目睹的一些趣事,甚至在母亲节还会给妈妈送康乃馨、写感恩信。

(三)结案处理方式及建议

因为突发情况,服务对象不得不离开福建,离开社会工作者,所以,在结案时,社会工作者还处理了服务对象的离别情绪,并同服务对象一起回顾了自己在个案辅导过程中取得的进步,鼓励服务对象要保持自己已经取得的进步;同时告知服务对象,以后如有需要可以继续联系社工,社会工作者也会像好朋友一样继续关爱她及她的家庭。

六、本案反思

(一)主要经验

本个案能取得一定成效,主要经验有三条:一是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是个案成功的前提。在整个个案辅导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都采用倾听、尊重、理解、接纳等沟通技巧,使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产生了信任感和安全感。因而,在辅导过程中服务对象能倾心地向社会工作者倾诉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是因为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所以服务对象敢于倾诉,从而使得自己内心的压抑得以排解。正是由于信任,使社工引导对服务对象及其母亲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使服务对象能在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二是家庭关系改善。与服务对象接触之后,社工以家庭系统的观点去看待服务对象身上的表征问题:单亲的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负面情绪表现,服务对象母亲常年忙于工作、很少关注到孩子的心理成长等,这些因素造成孩子出现害怕失败、不懂得沟通、自我否定、自我防御等自卑心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之后,注重了解服务对象在家中的情况,了解服务对象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及这种角色产生的原因所在,并与服务对象的母亲建立了专业关系,进行针对性的个案辅导工作。协助服务对象、家庭巩固双向沟通机制,即使没有社工,他们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家庭规则。在这个过程中,社工逐渐退出对该家庭的介入。三是朋辈关系的支持是本案取得成效的一大因素。社工通过为服务对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服务对象得到了朋友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勇于走入社会。

(二)问题与建议

案结,但事不能结。本案是被迫结案的,不仅服务目标并未完全实现,而且服务对象家里又发生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因而结案之后既面临前期服务结果能否得到维持的问题,又因新的家庭问题有可能对服务对象健康成长产生新的不利影响。因此,本个案的结案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而本案的社会工作者采取继续关注服务对象的后续情况,值得今后同类个案工作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