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安文脉:冬季的民俗和习惯

通安文脉:冬季的民俗和习惯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霜降后,节气上寒冬将至,通安村民准备冬酿酒,农村又是收稻大忙季节,主妇准备大缸腌雪里蕻、白菜过冬。立冬、小雪、大雪后便是冬至来临。这时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是冬春转变之时。民间有送冬至盘、拜冬、祭祖、冬至夜吃团圆夜饭、饮冬酿酒、吃冬至团的习俗。故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之说。

通安文脉:冬季的民俗和习惯

十月朔,旧时人家此日要谒茔墓,具酒肴祀先,多烧冥衣,称烧衣节,又叫送寒衣,还要延请僧道作功德,荐拔新亡之人,至亲前往拜祭,称新十月朝。

胡朴安《中华风俗志·江苏·吴中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俗称十月朝。人无贫富,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或延僧道作功德,荐拔新亡,至亲亦往拜露座,谓之新十月朝。”通安民间设案祭祀祖先,俗称“搬十月朝碗”。十月十五下元节,民间纪念三官大帝之一的水官诞辰。盖因通安靠太湖农村水稻为主,兼捕鱼捉虾、往来驾舟航船,皆与水有缘分,所以农家与渔家对水官生日特别重视,多于此日“斋三官”(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祈求风调雨顺、渔船出行顺利。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祭祀三官用团子这是水乡独特的习俗。民间“斋三官”之俗起源甚早,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就云:“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官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旧时太湖一带乡镇皆有三官庙。后来,随着道教衰落,“斋三官”的风俗也式微了。

霜降后,节气上寒冬将至,通安村民准备冬酿酒,农村又是收稻大忙季节,主妇准备大缸腌雪里蕻、白菜过冬。立冬、小雪、大雪后便是冬至来临。这时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是冬春转变之时。《周礼》曰:“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按照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白虎通义·商贾》云:“行曰商,止曰贾。《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明《长洲县志》云:“冬至三日,仪如元日而馈赠稍亚。”

苏州民间最重冬至节,有“肥冬瘦年”民谚。民间有送冬至盘、拜冬、祭祖、冬至夜吃团圆夜饭、饮冬酿酒、吃冬至团的习俗。清褚人获《坚瓠首集·吴门风俗》:“吴门风俗多重冬至节,谓曰肥冬瘦年。互送物件,宋颜度有诗曰:‘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通安乡村冬至前一夜以糯米粉做团子,以豆沙萝卜丝猪肉等为馅,用以荐先,并互相赠送,称冬至团。冬至晨起,吃冬至团子(或南瓜团子)。冬至夜必吃团圆冬至夜饭,饮冬酿酒。清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冬阳酒味色香甜,团坐围炉炙小鲜。今夜泥郎须一醉,笑言冬至大如年。”俗以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雪,若冬至天晴,则年末多雨雪,道路泥泞。故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之说。凡出嫁妇女须回夫家,倘留在娘家,被认为不利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南瓜不可放在家里过夜,必须放在露天屋面上,否则被认为将遭灾。祭祖后所有菜必须回锅烧,否则被认为吃了会记忆力变差。新亡之人遇到第一个冬至,家人祭祀,必有脚炉燃砻糠灰放供桌下,桌上放一个粽子,以温暖为吉祥。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清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过冬至,节气上开始进入“冬九九”,俗称连冬起九,旧时还流行《冬至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二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眠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獦蚤出。”民间谚语:“头九暖,九九寒。晴干冬至邋遢年,雨雪连绵四九天。冬前弗结冰,冬后冻杀人。”吴俗则从冬至日数起到春,常有春寒料峭,故又有“春打六九头”之谚。

腊月十七日,相传为弥陀佛降生东土日。农人候风占米价,若吹东南风,主米贵;西北风,主米贱。谚云:“风吹弥陀面,有米弗肯贱。风吹弥陀背,无米弗肯贵。”腊月如下雪,谓之腊雪,亦曰瑞雪,乡民认为腊雪可以杀蝗虫子,主来岁丰稔。谚云:“腊天一寸雪,蝗虫入地深一尺。”

进入腊月,通安乡镇已经充满了过年的气息,人们起鱼塘、冬舂米、做年糕、杀年猪、吃口数粥、烧松盆、照田蚕、送年盘、祭灶、掸尘,购置年货,忙年开始……明《长洲县志》云:“二十四日扫舍宇尘,夜祀灶。除夕籸盆爆竹饮守岁酒,夜分祀瘟,易门神桃符,更春帖画灰于道,象弓矢以射祟。”(www.xing528.com)

腊八为佛祖的成道日,通安乡民以菜果入米煮粥烧制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或有取自寺庙者,名曰佛粥。袁景澜《姑苏竹枝词》咏道:“人秋无鲎慰村农,欲发西风宿雾浓。腊八林间喧粥鼓,年丰新米足冬舂。”

腊月十五后,通安习俗,要选定日子过年,过年一定要在立春之前,原为酬神,后来主要请亲友吃一顿。新丧人家三年停止过年。

腊月二十四日夜,吴人称“廿四夜”,是送灶君的日子。溯源历史,最初对火的祭祀,称“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逐渐衍化为对灶的崇拜。宋代祭灶重视鱼肉大荤,宋范成大《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言。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宋末已经简化,宋周密《武林旧事》云:“二十四日祀灶,用花饧米饵及烧替代。”至清相沿,清沈朝初《忆江南》咏道:“苏州好,腊尽火盆红。玉屑饧糖成锭脆,紫花香豆著皮松。媚灶最精工。”

送走灶王爷,家家俱掸尘。清蔡云《掸埃尘》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其实,掸尘还含有一定的民间信仰成分,即赶走晦气和除旧迎新,讨吉祥口彩。二十五日吃口数粥,清顾禄《清嘉录》载:“二十五日,以赤豆杂米作粥,大小遍餐,有出外者亦要如此,虽襁褓小儿、猫犬之属亦预,名曰口数粥,以辟瘟气。或杂豆渣食之,能免罪过。”如宋范成大《口数粥行》:“家家腊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大杓撩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乡村腊月二十五日,还有“烧田蚕”“烧田财”的习俗。

通安旧俗,过年前家家户户自制年糕,并准备年节时一切敬神、祭祖、走亲戚等用品,故而金墅市肆热闹,船来船往,熙熙攘攘。亲朋互赠蹄髈、青鱼、果品,谓之送年盘。大门上贴春联,都为吉祥语。宅内更新年画。是晚,俗称“大年夜”,举行家宴,称“全家欢”。佳肴毕陈,口采丰富,通安乡民较为重视,常年在外者,要尽量赶回家中团聚,俗谓“不吃年夜饭,不算大一岁”。民国时期,一顿普通的年夜饭为“老八盆(冷盆)、一暖锅(荤素花色什锦)、一耳朵(一鱼一肉),其中必有肉圆、蛋饺(象征团圆、财富)。又有青菜,称“长梗菜”;黄豆芽,称“如意菜”;鱼,象征年年有余……红纸包钱,并置橘子、荔枝塞于孩童枕下,称“压岁钱”,讨个吉利口采。家家团坐,通宵不眠,谓之“守岁”。至新年,全家睡时,放爆竹两个,谓之关门炮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