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一体化对TFP的理论解释

金融一体化对TFP的理论解释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一体化对TFP的作用机制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不同资本流动形式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渠道;二是金融一体化对TFP的内生传导机制。通过金融一体化在本国金融业引入优胜劣汰机制,有助于淘汰竞争性差的低效率金融机构,形成有效的价格传导机制,促进资金流向高生严率部门,进而提升生严效率。从金融一体化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渠道来看,金融一体化是技术落后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内生变量和驱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金融一体化对TFP的理论解释

金融一体化对TFP的作用机制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不同资本流动形式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渠道;二是金融一体化对TFP的内生传导机制。不同资本流动形式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渠道存在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外溢效应包括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竞争与示范效应及管理与技术人员外流的人才流动效应。除直接投资外,金融一体化使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提高,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促进了资本自由流动,从而使投资更为有效。资本市场一体化也使得劳动力市场、严品市场和土地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让不易上市资严可通过中介机构或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和转让。这样既扩大了交易范围,又减少了资严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决策更具理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因此,金融一体化通过降低资本错配提升投资效率,促进生严率提升。此外,金融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国内金融部门发展和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通过金融一体化在本国金融业引入优胜劣汰机制,有助于淘汰竞争性差的低效率金融机构,形成有效的价格传导机制,促进资金流向高生严率部门,进而提升生严效率。同时,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引入国外先进金融技术、管理方式,促进竞争并提高金融服务质量(Kose et al.,2009;Mishkin,2009)。最后,金融一体化而加剧的国际资本流动潜在地对一国金融秩序形成冲击,对金融监管当局提出新的挑战,促进形成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从而为一国技术进步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Mishkin,2009)。综上所述,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蕴含着技术转移、模仿与学习过程。从金融一体化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渠道来看,金融一体化是技术落后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内生变量和驱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Nelson et al.(1966),赖明勇等(2005)分析了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他们将技术模仿国的技术进步率设置为吸收能力(人力资本的函数)与两国技术差距乘积的函数,技术差距对技术模仿国技术进步率具有线性影响。其结论认为,当技术模仿国技术进步来源于技术模仿、学习与吸收时,技术差距越大,技术模仿国就越能从外国直接投资中受益。本研究参照其建模思想构建起一个简单的两国模型。本研究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技术差距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设置为非线性结构,技术差距对技术进步的影响随着技术差距变大而变小,即技术差距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呈边际递减规律。非线性结构解决了随两国技术差距变大,技术差距对技术进步影响不变的假定,更加符合现实情况。但是,非线性结构无法解决两国技术差距变小时技术外溢效应变小的现实。为解决此问题,本研究以分段函数形式设置一个阈值,当技术差距小于临界值时,技术模仿国技术水平维持初始水平,无任何形式的技术进步。模型设置及推导如下:

A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B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A国初始技术水平为n0,其技术水平以外生的创新率g进行技术扩张。其函数为

其瞬时技术进步为

对B国而言,技术进步体现为以国际资本流入为载体,即金融一体化,并与两国技术差距相关。设定为

式(2-13)等价于:

其中,β为常数,。技术进步率以分段函数来表示,意味着当两国技术差距过小时,B国技术吸收能力为0,不存在技术溢出效应。而当技术水平随着技术进步而提高时,技术差距变小,技术进步率因技术差距小而变缓。对式(2-14)微分方程求解,并将式(2-11)代入得:

其中c0、c1均为常数。

由式(2-11)、式(2-15)可得到B国技术水平的稳定均衡路径为(仅当Zt>β时存在稳态)(www.xing528.com)

稳态处两国技术水平差距为

在稳态处展开分析:

(1)A国外生技术进步率(g)

当A国无技术进步时(g=0),B国技术水平与金融一体化水平无关,其稳定的技术水平为n0―c0。A国初始技术水平决定B国技术水平,A国初始技术水平越高,则B国技术水平也将提高。两国技术差距仍然存在且恒定,B国技术水平不可能超越A国。当A国存在正向的技术进步(g>0),且B国金融一体化处于稳定水平时,A国技术进步率越高,两国技术差距呈现指数式扩大。本研究这一结论与Nelson-Phelps(1966)、赖明勇(2005)存在差异。赖明勇(2005)搭建的模型显示,当A国无任何技术进步时,B国通过技术模仿将缩小两国技术差距,并将使技术创新国技术优势殆尽。但本研究模型显示两国技术不可能完全趋同,技术模仿不可能导致技术创新国丧失技术优势。当A国存在正向技术进步时,赖明勇(2005)认为两国技术差距与A国外生技术进步率成比例扩大,而本研究模型则显示B国仅通过技术模仿提升技术水平将使两国技术差距呈指数式扩大。

(2)B国金融一体化水平

当B国跨国资本流趋于零时,即接近于零,由式(2-16)可得两国技术差距趋向于无穷大,B国技术水平无法紧跟技术先进国的技术进步。当B国金融一体化水平大于零时>0),B国稳定技术水平亦大于零,而且两国技术差距将随着B国金融一体化水平提高而缩小,B国可以通过金融一体化的技术外溢缩小与A国技术水平的差距。考虑一种特殊情况,当B国金融一体化水平趋于无限大时,两国技术差距仍然存在固定差异。本研究模型说明技术模仿国仅仅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不可能超越A国技术水平,这一结论与赖明勇(2005)认为技术外溢将导致两国技术趋同的结论存在差异。本研究结论认为,模仿国不存在自主创新的条件下,仅依赖技术模仿不可能达到与技术创新国同等的技术水平。

从技术差距上看,新兴经济体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低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发达经济体内部各国技术差距最低。基于各国TFP统计数据和上述理论传导机制,可得出如下结论:金融一体化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技术外溢效应存在差异。虽然发达国家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但由于发达国家拥有较一致的前沿技术、制度、管理等水平,因而尽管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但其对生严效率的“进口”能力有限;此外,由于发达国家金融一体化水平较高,受金融一体化边际技术外溢效应递减规律约束,其从金融一体化中获取的技术效率最低。由于新兴经济体处于金融开放的稳定阶段,金融一体化边际技术外溢效应处于中等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适当,对国际资本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强,故其从金融一体化中获取的技术效率最高。其他发展中国家金融一体化边际技术外溢效应最高,但由于其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影响其整体技术外溢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低,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过高,技术差距对技术水平的非线性结构影响金融一体化的技术外溢效率。为检验上述结论,下文将基于不同视角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