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模拟授课策略研究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模拟授课策略研究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比赛的特殊性,教师活动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至6分钟左右,学生活动可以缩短为2分钟左右。在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选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适当设计教学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在模拟授课过程中,参赛选手要让在场的模拟授课对象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模拟授课最大程度上“仿真化”。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模拟授课策略研究

(一)巧妙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模拟授课比日常授课的时间要短,因此不可能像平常授课一样设计比较丰富的教学内容。在10~20分钟的时间之内,参赛选手宜选择一到两个合适的教学点进行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参赛选手需做到:(1)熟悉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展开教学、评价测试的依据,参赛选手只有熟悉新课标,充分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尽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才不会偏离教学目标。(2)熟悉教材。参赛选手需熟悉教材的编排体例,掌握单元教学重点,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3)解读课文。对于课文的解读最考验参赛选手的基本功,不同于数学地理等其他课程,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选手只有具有扎实的文学理论功底,掌握了一定的文学史常识,有过一定的文本解读经验,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正确解读文本,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有意识培养这方面的能力。(4)了解学情。虽然是模拟授课,现场有可能没有相对应的教学对象,但是对于施教者而言,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对于教学对象在知识与能力、习惯、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有正确的认识。

以湖北省师范生技能比赛为例。参赛选手选了《故都的秋》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散文单元的第二篇,在了解课程标准及教材编排特点的情况之下,选手认为该篇是现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五幅秋景图,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与作家的主观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色中有情的眷恋和沉思,情中有秋的冷清和落寞。从教学对象来看,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春》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但由于课文写作时代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适当对作者情况和背景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分析故都的秋景清、静、悲凉的特点(以绘秋部分为例),同时理解作者通过悲凉的秋景所表达的忧思、落寞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这样安排,重点突出,可以在20分钟之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在实际比赛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选手已经快到比赛结束时间,然而还有精彩内容没有呈现出来;有的学生离比赛结束还有几分钟,可是教学内容早早就讲完了,一下子会变得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大多是在教学准备阶段没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科学安排教学时间的意识不强。

关于教学时间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本文所论教学时间专指师范生技能竞赛中对模拟授课时间的硬性规定(10~20分钟之内),因此本文所要考察的主要是两种时间类型:一种是教师活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另外一种是如何合理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分配时间,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10分钟为例。先说教师活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和学习方式会有教师活动为主型和学生活动为主型两种不同的课型。从比赛的规程及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模拟授课大多属于教师主导型授课,依据黄金分割规律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师活动时间应该是10×0.618=6.18分钟左右,学生活动时间应该是10-6.18=3.72分钟左右。这种时间分配对于有可互动授课对象的参赛选手比较合适,对于没有可互动授课对象的参赛选手来说,就得做好唱独角戏的准备。(www.xing528.com)

再从教学环节来看。日常授课一般来说包括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这几个环节,结合比赛的实际情况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将上面五个环节缩减为导入(含复习)、新授和收束(含巩固、作业)三个方面。以10分钟为例。由于比赛的特殊性,导入不宜过分的迂回曲折,最好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以1分钟左右为宜。新授是模拟授课环节的主体,在这个环节应该会花费最多的时间,以8分钟左右为宜。利用这宝贵的8分钟左右的时间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这8分钟的教学活动,学生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根据黄金分割的规律,教师的活动可以安排8×0.618=4.994(分钟),也就是说教师活动以5分钟左右为宜,学生活动以3分钟左右为宜。由于比赛的特殊性,教师活动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至6分钟左右,学生活动可以缩短为2分钟左右。最后的收束环节宜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以1分钟左右为宜。

(三)灵活设计教学互动

教育部《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选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适当设计教学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在模拟授课过程中,参赛选手要让在场的模拟授课对象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模拟授课最大程度上“仿真化”。一般来说,在互动之前,需有一个引动的过程,“引动的主要策略是设置情景。情景是一个多维、全时空的、多功能的概念。它包括氛围的制造、背景的介绍、相关内容的展示等”,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学媒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渲染力的语言、富有张力的提问等设置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提问、朗读、讨论等教学环节,使课堂变得灵动多姿。比如有的参赛选手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通过多媒体配乐、教师激情诵读可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互动变得自然而深入。

如果现场的模拟授课对象在知识水平和年龄层次等方面过于悬殊,则不适合设计现场的教学互动,在上文提到过此时参赛选手需唱独角戏。但是唱独角戏不代表参赛者可以“目中无人”,在此情况之下,参赛选手依旧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参赛者此时较适合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演课。通过演的方式最大程度还原自己预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一方面,参赛选手提出问题之后,要在想象中完成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候答、导答和理答等各个细微环节,均需“煞有介事”,这“煞有介事”的前提是对学情的稳妥把握。在演课的过程中,参赛选手需正确进行角色转换,将提前预设的内容生动地表演出来。虽然有研究者指出,即便是演课,最好也能有课堂生成。这一种课堂生成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其实还是一种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之上的教学预设。课堂提问之外,参赛选手还可以表演其他教学互动环节,如朗读、质疑问难、讨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