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卫记忆:从兴起到国家级剧种

中卫记忆:从兴起到国家级剧种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卫道情大致产生于明清时期,兴起于新中国成立前后。11月,自治区政府召开首届戏曲座谈会,会议期间,选调中卫秦腔剧团到银川,专场汇报演出中卫道情戏《李双双》和《谢瑶环》。受到自治区政府领导及业内人士认可,对中卫秦腔剧团的创新,及初具规模的中卫道情戏的演出成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彰。中卫道情戏搁置十年之后,又以全新的剧目和创作在广大观众面前展演。2019年,中卫道情戏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地方剧种之一。

中卫记忆:从兴起到国家级剧种

中卫道情,俗称“喝道情”,又称中卫渔鼓戏,实属中卫地方剧种的创新。

道情是中国曲艺的一个类别,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原为道士演唱的有关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用渔鼓、筒板伴奏,与鼓子词类似。

中卫道情大致产生于明清时期,兴起于新中国成立前后。道情易学易传,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卫最流行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尤其在农村、厂矿和学校广为流传。一些单位、学校,及农村地区把道情用“三句半”的说唱表演形式,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推动农村和厂矿的文化宣传活动。原始的道情音乐很简单,只有上下句,分苦音和花音。所谓说唱,是指原有的表现形式,无论上句还是下句,前边大都是说或半说半唱,而句子后尾音拉长,便出现拖腔,艺人将之称为“麻黄”,麻黄又分半麻和全麻,一般都是在两句或四句后用半麻,一个小段落后,使用全麻。半麻大致有四小节长,全麻有六到八小节长。前面的叙事说唱部分,由一个人表演,到了拖腔时,上场的全体演唱者乃至后台乐队,所有演职人员都可以加入,共同喝唱。所以,就有了“喝道情”之说。

喝道情,一开始只在中卫皮影戏班里流行。每场开台演出,都由艺人简单地唱上几句,营造热烈气氛。后来,艺人又把喝道情用于庆贺五谷丰登的年景和民间祭祀,有钱人家祝寿、婚庆等一应需开场说唱,在弦乐和唢呐的伴奏下,张扬欢快喜庆的气氛,等到拖腔出现,台上台下一起唱,把人们喜悦的情绪推向高潮。

发展到后来,中卫道情在庙会或一些具有特殊情况的人群中演出,诸如庆祝丰收、某人祝寿等近似堂会演出,或四人,或六人走上舞台唱,其中一人吹唢呐、一人敲小钹,还有人一人仿地摊唱小曲的,制作一个长二尺三的渔鼓,夹在腋下击打节奏。

新中国成立以后,无论何戏种,这种插演中卫道情的情形,一直在民间演出中发扬光大。中卫道情更加诙谐、有趣。在此,赵相如将原存在于民间皮影戏班的只有极其简单乐句的中卫道情,发展为具有完整的板腔体系的新剧种。(www.xing528.com)

1963年,由原中卫县秦腔剧团赵相如进行中卫道情的音乐创作和改编,从现代中卫道情戏《李双双》演出成功后,宁夏广播电台对《李双双》做了录音,录音片段在群众栏目播放长达十年之久。同年10月,中卫秦腔剧团又以中卫道情戏的曲谱,创作和排演了田汉的新编历史剧《谢瑶环》。11月,自治区政府召开首届戏曲座谈会,会议期间,选调中卫秦腔剧团到银川,专场汇报演出中卫道情戏《李双双》和《谢瑶环》。受到自治区政府领导及业内人士认可,对中卫秦腔剧团的创新,及初具规模的中卫道情戏的演出成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彰。

1964年5月,首届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银川举办,中卫秦腔剧团又以中卫道情戏的形式,排演了由刘笳声创作的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题材的《夏桂飘香》,进行交流和展演。用中卫道情戏的形式,先后排练演出了《三世仇》《西吉滩》《李双双》《夏桂飘香》等剧目,使中卫道情戏一度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且极能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新剧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以广泛流传。

1976年,为参加自治区群众文艺观摩演出,中卫组成一个临时剧组,抽调原中卫剧团部分演职创作人员和文艺骨干,从剧本到音乐创作,几易其稿,精心打造,去粗取精。经过四个多月的打磨,排练和演出由沈吉祥、刘笳声编剧、赵相如作曲,以农业学大寨为题材的《激战龙川》。中卫道情戏搁置十年之后,又以全新的剧目和创作在广大观众面前展演。其音乐唱腔,较之过去的中卫道情戏,又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中卫道情戏《激战龙川》演出成功后,在戏剧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充分予以肯定,就其音乐特色,不少与会者发出“谁说宁夏没土货”的感慨。

2019年,中卫道情戏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地方剧种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