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引领发展

大学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引领发展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顶层设计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它也表明了通识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通识教育发展和变革的重要依据。这与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博学多能、健全人格的人的目标如出一辙。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一脉相承。除了这一最终目标外,还希望借助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的“博雅之人”。这些文件或举措是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

大学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引领发展

顶层设计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它也表明了通识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通识教育发展和变革的重要依据。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国家层面,大学宗旨对大学教育的规约。1912年颁布的《大学令》将大学宗旨阐述为“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18]。这一宗旨将大学与专门教育区别开来,大学教授学生以高深学问,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硕学闳材”。这与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博学多能、健全人格的人的目标如出一辙。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各级教育设施之目标及施教之对象》,要求:“大学教育,应为研究高深学术、培养能治学、治事、治人、创业之通才与专才的教育。”[19]也就是说大学既要培养通才,也要培养专才,但是,通才与专才的前提则是“能治学、治事、治人、创业”。这样的一个“人”,无疑近乎是一个“完整的人”了。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一脉相承

第二,在学校层面,大学课程目标对课程的规定。民国时期,众多大学一、二年级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乃是为学生今后的专业研究打下基础。除了这一最终目标外,还希望借助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的“博雅之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阐述其课程编制的目的时,明确指出“为使学生得能成为博雅之士,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熟读西方文学之名著,谙习西方思想之潮流……创造今世之中国文学,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20]。这一目标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www.xing528.com)

第三,在课程结构上,通专结合,先通后专。1929年《大学规程》第七条规定,“大学各学院独立学院各科学生(医学院除外),从第二年起,应认定某学系为主系,并选定他学系为辅系”[21]。同时,针对第一年不分系的学生,“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除党义、国文、军事训练及第一第二外国文为共同必修课目外,须为末分系之一年级设基本课目”[22]。自此,《大学规程》将大学的理想课程结构基本勾勒出来。从1938年开始,国民政府逐渐颁布各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规定各个学院的基本课程设置,大学课程结构基本定型。这些文件或举措是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