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变革的必要依据

大学通识教育变革的必要依据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通识教育变革的着眼点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但通识教育的每次变革又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振兴,都需要各种专门人才的贡献,大学理应“阐扬文化,讲求学理,达之实用,以造成新中国之学者及建设人才”[33],另一方面,通识教育的价值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因此,通识教育的改革深受社会需求的影响。

大学通识教育变革的必要依据

尽管通识教育变革的着眼点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但通识教育的每次变革又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民国初年大学教育的通识性质,一方面源于我国古代教育的“通识”传统,另一方面在于当时的“预科”教育还担负着培养合格的“准大学生”的任务。“先秦儒家心目中的所谓‘教育’,并不是一种以专业训练为导向的教育,而是一种现代人所说的‘通识教育’。”[29]可见,我国自古就有通识教育的传统。民国初年,现代大学教育体系被引入中国,当时整个教育系统都处于变革之中,大学一时难以招收到合格的生源,因此,“预科”应运而生。“预科”给予学生进入大学应具备的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训练。

1929年《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30]各大学随即也纷纷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术,适应社会需要为宗旨。”[31]“大学以融汇中外文化,研究深邃学术,养成高尚人格,造就专门人才为宗旨。”[32]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与当时的大背景不无关系。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振兴,都需要各种专门人才的贡献,大学理应“阐扬文化,讲求学理,达之实用,以造成新中国之学者及建设人才”[33],另一方面,通识教育的价值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www.xing528.com)

1938年4月《各级教育设施之目标及施教之对象》要求:“大学教育,应为研究高深学术、培养能治学、治事、治人、创业之通才与专才的教育。其学院设置,应以国家的需要为依据。研究院为创造发明、整理学术机关;纯粹学术与应用学术的创造发明,应顾及国家需要分别缓急先后。”[34]这一要求在大学课程中也得到体现。因此,通识教育的改革深受社会需求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