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宣布退位。由此不但结束了清皇朝260多年的统治,而且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这是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的巨大胜利。
在这个胜利中包含着失败。固然,没有革命浪潮的冲击,清皇朝不可能下台,但是,革命阵营并没有表现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把它推翻。操纵着整个局势的袁世凯,在革命方面作出重大妥协让步的条件下,迫使清皇朝自动宣布退位。
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早在汉口开会的时候,已经提出了“推倒满洲政府”而“礼遇旧皇室”的原则。以后在伍廷芳和唐绍仪的谈判中,具体谈到了在清朝退位后如何“礼遇”皇室的问题。南京政府成立以后,袁世凯又就这问题同伍廷芳进行协商。终于,南京的参议院根据袁世凯提出的方案决定了“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其内容主要是,清帝仍旧保留皇帝的尊号,并仍住在宫廷内;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而且每年供给400万元的费用;宫内各项执事人员照常留用,民国对皇帝原有的私产特别加以保护。此外,还规定了对皇族的待遇,他们的王公世爵照旧保留,他们的私产一律得到保护。
由于这种荒谬的条件,清朝的统治虽然结束了,但在紫禁城里,仍然合法地存在着一个小朝廷,溥仪仍然住在紫禁城里以皇帝的名义封官授爵,受着一小撮怀抱着复辟清朝的愿望的旧官僚的拥戴。后来,在1924年冯玉祥的军队把这小朝廷赶出紫禁城后,这个小朝廷还继续存在于天津日本租界内。很长期间,它成为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野心家制造中国变乱的一个工具。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把溥仪搬到了长春,建立了所谓“满洲国”。
袁世凯所依靠的是外国帝国主义、是本国的大地主和大买办阶级,他必须使他们相信,虽然他表示赞成共和,但他是清皇朝的继承者,而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同路人。所以他要如此“好心”地为清朝皇帝和皇族争取到这种优待条件。南方的革命阵营既然不认为自己有力量推翻清皇朝而要借助于袁世凯,他们就不能不接受袁世凯的条件。
混在革命队伍中的伍廷芳、黎元洪之流都极力拥戴袁世凯,他们完全赞成优待清室的条件。黎元洪为此致电伍廷芳说:“优待清室条件,于共和主义,毫无妨碍,敝处极表同情。即令各省反对,亦不过外交之后劲,非与公为难也”。由于这种优待条件明显地同革命宗旨相违背,当时有不少反对的呼声。在黎元洪看来,这些呼声并不是真反对,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对于各省的当权派所发出的反对呼声,确是可以这样看的。
革命阵营的妥协、让步,还不只是对清室的优待。更大的妥协、让步,是按照袁世凯的意愿在取消清皇朝以后也取消了南京政府。
前面说过,袁世凯在开始胁迫清皇朝退位的时候,已经通过伍廷芳向南京政府提出了在清帝退位后,立即解散的要求。对于这种要求,只有孙中山进行了抗拒。在弥漫着妥协空气的革命阵营中,孙中山处于孤立的地位,因而他的抗拒极为软弱无力。南京政府毕竟还是解散了,不过总算不是像袁世凯所要求的那样立即解散,它在清帝退位后还维持了50多天。
孙中山在1月18日到20日间,连续有几个电报给伍廷芳,要他向袁世凯方面提出如下三点:“一、清帝退位,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其臣民;二、在北京不得更立临时政府;三、各国承认中华民国之后,临时总统辞职,请参议院公举袁为大总统。”在这以前,孙中山表示过,在袁世凯使清帝退位后,他立即辞职,那么为什么这时又提出这三条呢?他向伍廷芳解释说:“前电言清帝退位,临时大总统即日辞职,意以袁能与满洲政府断绝一切关系,变为民国国民,故许以即日举袁。嗣后就历来各电观之,袁意不独欲去满政府,并须同时取消民国政府,自在北京另组织一临时政府,则此种临时政府将为君主立宪政府乎,抑民主政府乎,人谁知之!纵彼自谓为民主政府,又谁为之保证?故文昨电谓须俟各国承认后,始行解职,无非欲巩固民国之基础,并非前后意见有所冲突也。”
孙中山的三条是针对袁世凯而设的防线,但他的防线多么不中用!既然革命阵营是要依靠袁世凯的力量来结束清皇朝,那么,怎么能指望袁世凯从清皇朝手里取得政权呢?又有什么办法使袁世凯不在北方成立与南京相对立的政权呢?孙中山为了保证南京政府成为统一全国的政权,所能设想的一着棋,就是依靠帝国主义列强的承认。他重申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的诺言,但他把自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位的时候推迟到“各国承认”民国政府之后。他以为,一旦帝国主义列强承认南京政府是统一全国的政权,袁世凯就只好老老实实地来当民国的大总统而不能再有什么别的打算了。袁世凯和北方、南方一切拥护他的人们,都没有把孙中山的三条放在眼里。
以清朝皇太后、皇帝名义发布的退位诏书,是袁世凯委托在上海的张謇起草的。这个文件中说:“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袁世凯立即以这个退位诏书为根据宣布自己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首领,将他的原内阁中的各部大臣,改称为各部首脑。他发出布告说:“窃念政府机关不容有一日之间断,现值组织临时政府,所有旧日政务目下仍当继续进行……凡现有内外大小文武各项官署人员,均应照旧供职。”
这显然完全违反了孙中山提出上述三条的前两个条件。恰恰是清帝退位时把政权“私授”给袁世凯,恰恰是在北京出现了一个继承清政府并且企图吞并南京政府的“临时政府”。孙中山只好委婉地向袁世凯提出异议:“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若果行之,恐生莫大枝节。执事明于理势,当必知此。”袁世凯答辩说,他在北方“维持秩序”,并不是因为清帝的委托,“现在北方各省军队暨全蒙代表,皆以函电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清帝委任,无足再论”。这是说,如果接受清帝的委托不算合法,那么还有北方各省军队的推戴,我袁世凯当大总统并不一定要靠南京的选举。(www.xing528.com)
在革命阵营中的袁世凯的朋友们响起了一片歌颂袁世凯的噪音,似乎靠了这个清朝的内阁总理大臣,革命才终于取得了胜利。他们所制造出来的空气迫使孙中山实践立即辞职让位的诺言。汪精卫是伍廷芳进行议和的一个主要助手。他对孙中山说:“你不赞成议和;是舍不得总统吗?”他邀约了一些同盟会会员发表宣言提出所谓“五不”主义,“五不”的第一条就是“不做官”,借以攻击孙中山:如果孙中山不立即辞职,那就是贪恋做官!
2月14日,孙中山为形势所迫向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又被推为副总统。参议院通告袁世凯的电文中称他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南京政府成立以后,两次呼吁帝国主义列强予以“承认”,列强都置之不理。孙中山不得不放弃了他曾提出过的要等各国承认南京政府以后才辞职的主张,但他在2月14日辞职时申明了三条办法:“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认定,不能更改;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解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按照这三条办法,孙中山把他的“辞职”和“解职”分成两件事。虽然他辞职了,但是并没有“解职”,在新选出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还没有到南京就职以前,以他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存在着。
袁世凯在南京的参议院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后,立即在对内对外文告中自称“新举临时大总统”,并在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筹备处。南京政府虽然宣布举行南北统一的庆祝,但是事实上,南京和北京各自存在着一个临时政府,南京政府并没有统一全国。而且就实际情形说,在已经宣布共和的各省中,南京政府也不能统一行使政权。孙中山虽然还没有“解职”,却已是辞了职的临时大总统,他的政府在等待着袁世凯来接受,袁世凯一方面接受了清皇朝的政权,北方各省的军队在他控制之下,一方面又为革命阵营推戴为临时大总统。全部优势到了袁世凯手里。
按照孙中山辞职时的三个附带条件,民国的首都应该设在南京,袁世凯必须到南京来就临时大总统之职。孙中山以为调虎离山,使袁世凯脱离北方的实力根据地,就不至于为害于民国了。他显然过高估计了选择首都所在地的意义。当革命力量不断地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买办势力妥协的时候,中央政府无论设在哪里,其实都改变不了形势。但是这样的条件,袁世凯也不接受,他拒绝到南京来做临时大总统。
南京专派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等八人组成代表团到北京。他们又让了一大步,不谈首都问题,而只是要求袁世凯南下就职。袁世凯一面盛大地欢迎专使,“恳谈”南下问题,一面密令他的亲信曹锟的部队在北京哗变,劫掠商民,造成混乱,借以证明非由他坐镇北京不足以稳定北方局势。天津、保定也接着发生兵变。外国帝国主义者立刻配合行动,京津一带列强驻军纷纷出动,日本军队且在秦皇岛登陆,形势好像只要袁世凯一离开北京,“内忧外患”马上会接踵到来。
革命阵营中的袁世凯的朋友们齐声为袁世凯帮腔。黎元洪在清朝皇帝还没有退位时曾主张南京政府和袁世凯“各派代表到鄂,公同组织正式共和政府”,这实际上是主张南京政府和清皇朝同时消灭,并乘机抬高他自己的地位。他的这种意见既未得到南京方面的同意,也不为袁世凯所欣赏。孙中山辞职后,他不再想以武昌做中心,而完全唱袁世凯要他唱的调子了。他在首都应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上通电说:“舍南京不至乱,舍北京必至亡。纵金陵形势胜于燕京,犹当度时审势,量为迁就,况利便之势相判天渊乎?”这就是说,如果在首都问题上南京政府不迁就袁世凯的主张,中国一定会亡国!
南京政府再一次让步,承认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6日,南京方面提出的办法是,袁世凯致电南京参议院宣誓就职,并且把拟派的国务总理和国务员的名单电告参议院征求同意,然后由国务总理在南京接收临时政府,这时孙中山就解职。对于这种办法,袁世凯当然不反对。袁世凯身上穿的大总统的礼服,应该由南京政府授与,而不应该由退位的清朝皇帝赐给他。
2月14日孙中山辞职时所说三条办法中第三条提到“临时政府约法”,说得很含糊,因为那时约法尚未制定。到了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由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同毛泽东所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个约法很简单,据说起草时也很仓促,从起草到通过只有一个月。”这个约法被认为是在正式宪法制定以前的临时性的宪法。孙中山以为有了这一纸约法,就能控制住袁世凯,保证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又是一个空想。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大总统任命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须得到作为立法机关的参议院的同意。3月13日袁世凯任命他的老朋友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唐绍仪到南京提出了各部总长后,4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大总统之职。
从革命中产生的南京临时政府结束了它的三个月的短促生命。在这三个月中,始终存在着南北两个政府的对立。4月2日,参议院按照袁世凯的意愿决定迁往北京。这就最后在形式上也表明了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袁世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