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最后十八年:李鸿章与日本和谈的陷阱

晚清最后十八年:李鸿章与日本和谈的陷阱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日本对李鸿章派了一个外籍顾问来和谈很气愤,是不打算见德璀琳的。对日本而言,李鸿章是伊藤博文心目中和谈对象的最佳人选。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两国开始正式启动和谈,就必须休战,伊藤博文搅黄此事的目的是要为军事行动赢得时间,还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维护日本的国际形象。在天津,李鸿章知道,所谓“请示”,就是商讨出一个与日本人和谈的办法。

晚清最后十八年:李鸿章与日本和谈的陷阱

后党一派早就开始了和谈行动。

然而和谈毕竟是件不光彩的事,这是要大丢面子的,所以后党集团的和谈运作一直是遮遮掩掩的。

在山县有朋突破鸭绿江防线之时,总理衙门就开始寻求英、俄、法、美的帮助,准备开启新一轮的六方会谈,请西方强国居间调停,早日结束战争

日本人不吃这一套。

此时还没有“打痛”清国,战场上没得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得不到,这么早就开始和谈日本能得到的不多,这是原因之一。而睦仁的授权代表伊藤博文早就制定了原则,只与清国重量级别的大臣当面谈,这样的谈判才是有效的,谈下来的东西也能保证兑现。

然后,李鸿章派出了他的德籍顾问德璀琳,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前往日本。这个时候日军已经攻下了旅顺,李鸿章希望既不用自己出面,又能把和谈之事运作成功。

伊藤博文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给这个人。

当时日本对李鸿章派了一个外籍顾问来和谈很气愤,是不打算见德璀琳的。但伊藤博文考虑良久后,还是决定见德璀琳一面,这是给李鸿章的面子。

对日本而言,李鸿章是伊藤博文心目中和谈对象的最佳人选。以李鸿章在清国的权势,能够保障日本谈判利益的落实,而德璀琳是李鸿章派来的,如果日本现在对他过于怠慢无礼,无疑会影响到李鸿章在清国朝廷中的威信和地位,恐怕会让李鸿章失去将来代表清国和谈的机会——所以,虽然不必和德璀琳谈,但必须接见一下德璀琳,以保证李鸿章继续待在未来清国和谈大使的预备席上。

正当伊藤博文准备跟德璀琳喝杯茶就走时,情况又变了。德国政府掺和了进来,他们通过驻日本公使请伊藤博文接见德璀琳,目的是照顾德国的面子和在清国的地位。当伊藤博文接到这一报告后,他立刻改变了决定:不见了。因为一旦接见,事实就会变为日本是迫于德国的压力来接见德璀琳的,日本不需要这样的形象。

厉害啊,不愧为“老狐狸”。

接下来派出的是两位省部级大臣张荫桓和邵友濂。伊藤博文倒是见了,但还没有开始正式谈判,就先找了一个可以倒打一耙的理由:不是我日本不爱好和平,是你们证件不全,所以不能谈。

所谓证件不全,很多历史书中都有过讲述。伊藤博文说他们两位大臣携带的国书里面并没有写明“全权”二字,这是在糊弄日本,不能和他们谈。

伊藤博文说的是事实,但这还是他在故意找碴儿。战争谈判中,任何一个国家的所谓“全权代表”,在谈妥条件后还是要经过国内最高领导人批准的,伊藤博文自己也不例外。他硬说张、邵二人不是全权代表,而他伊藤博文是,实际上睦仁给他的也不是“全权”委任状(其所议定各条项,候朕亲加检阅,果真妥善,即便批准)。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时间,就会发现伊藤博文为什么要找碴儿了。这个时候日军正进攻威海,准备全歼北洋舰队。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两国开始正式启动和谈,就必须休战,伊藤博文搅黄此事的目的是要为军事行动赢得时间,还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维护日本的国际形象。

果然,在朝廷退让一步,表示愿意按日本要求给张、邵两大臣“全权”委任状的国书时,伊藤博文已经下了逐客令。1895年2月12日,在日本军警的监督下,张荫桓和邵友濂离开日本,黯然回国。在回国的轮船上,他们听到了北洋舰队被全歼的消息!

在张荫桓和邵友濂离开之前,伊藤博文也干脆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你们清国人是缺乏诚信的,对于和谈,你们还没诚意。如果你们真心想求和,就应该派级别更高并足以保证落实缔结条约的人来,派够资格的全权代表,把国书写清楚,我才能与你们谈!”

这个人是谁?李鸿章。

一来二去,时间又过去了,野津道贯扫荡东北,所向披靡。光绪虽然一直反对和谈,但通过起用吴大澂之后,这位皇帝不得不接受现实:不是只有李鸿章和淮军不行,换作了自己阵营里的人物来指挥,结果还是一样的差,而且更差!

于是,“不惜一切代价跟日本求和”已经成为帝后两党的共识。慈禧亲自下令,撤销对李鸿章作战失败的处分。李大人重新戴上顶戴,重穿黄马褂,朝廷任命他为对日和谈头等全权大臣,星夜进京前来“请示”。

天津,李鸿章知道,所谓“请示”,就是商讨出一个与日本人和谈的办法。战争打到这个程度,日本手里的底牌已经今非昔比,伊藤博文和日本政府已经露出了他们的爪牙,所有人都清楚,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想要的,将不只是巨额赔款,还有一个最苛刻的条件——割地。一旦割地,将是亿万清国人所不能接受的,做出决定的人也将承受千秋万代的骂名。因此,李鸿章认为他必须好好“请示”,得到朝廷授予他割地的全权,不论是慈禧授权还是光绪授权,都行,只要不让他李鸿章背上千秋万载的骂名!

可李鸿章一来到北京,慈禧就病了。

她病得很重,谁都不见,连光绪前来请安也不能见。她指示:李大人和谈的事情,就和皇上谈吧,皇帝做主了,就等于她做主了。

“老狐狸”要推卸授权的责任了。

李鸿章不急,他还是那个打算,没有得到慈禧或者光绪明确授予他割地之权之前,没有得到朝中实力派王公大臣的默许之前,他就赖在北京不走,自己不能去背这个骂名。李鸿章知道朝廷会急的,即使慈禧不急,光绪也会急的,毕竟他是这个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太监不急,大臣不急,他必须急。

光绪也不傻,他极不甘心地前去请慈禧定夺,一定要见上慈禧一面,问问病情,表表孝心。于是他跪在慈禧寝宫外,高喊“恭请慈圣大安”,而里面久久没有回音。慈禧的贴身太监实在看不过去了,出来传话,悄悄告诉光绪:“皇上您请回吧,太后是不会见您的。今日太后不仅肝疼,还拉肚子,手臂酸到连抬一下的力气都没有,她怎么能见您?太后说了,皇帝请回,一切遵皇上旨意可也。”(《翁文恭公日记》)光绪十分郁闷地离开了内宫,回到大殿,只好一个人发呆。他的太监告诉他:“李中堂在等着您的‘圣训’呐!”

李鸿章其实也在想办法,但还是他的老办法——以夷制夷。在英国驻北京公使馆,李鸿章秘密前去拜访了英国驻华公使。他拿出一份《中英同盟密约草案》给英国驻华公使,里面的条件很诱人:只要英国出面使日本结束战争,并保证清国不需要割地,为报答这一“大恩”,清国可以让英国在今后若干年内独揽改组和控制清国陆海两军,以及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之权,而且还要为英国通商增开几个新的口岸。(www.xing528.com)

这份条约相当于自动成为英国的傀儡政府,把朝廷对国家的实际管理权移交给英国政府。

只要不割地,朝廷面子上过得去就行。清国的老百姓也不会清楚我们和你们达成的这些私下交易,也不会造反,这是为了朝廷统治的长治久安,千秋万代啊。

英国公使看完这个方案,微微一笑:李中堂又要耍小聪明了。

英国也想独吞清国,但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上的强国除了它大英之外,还有很多,大家都在垂涎三尺,根据实力保持着平衡。一旦有国家彻底打破这种平衡,就会成为其他强国的攻击目标。比如俄国就不会答应,到时候英俄一战,英国肉没吃到,还要有重大损失,这种生意是不能做的。

此时,野津道贯已经攻下了田庄台,兵临山海关,光绪知道他已经无法再拖下去了,开始在皇宫里写授权书,明确授予李鸿章割地的全权。

慈禧的病奇迹般地好了。帘子背后,她那大病初愈的声音又响起:“你们的这些主张是大违我意的,不过既然是你们跟皇上商量好的,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事也算是定了,那就这么办吧。”

李鸿章上路了,他的目的地是马关,去签署一项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对清国条件最为苛刻的条约。

马关条约》全文:

1.清国从朝鲜撤军并承认朝鲜“自主独立”,不再是朝鲜宗主国

2.清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以及辽东半岛给日本;

3.清国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

4.清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5.清国给予日本片面最惠国待遇,允许日本人在清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投资设厂,日本商民运进中国各口岸货物须减税并免除厘金;

6.清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马关条约》的文本传到俄国。沙皇看到第一条高兴了一下,清国失去了朝鲜,朝鲜对清国的朝贡、典礼永远废止,以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就方便了,这是俄国人希望看到的。

看到第二条就不爽了。东北一直是俄国虎视眈眈的地方,俄国人早已经把东北看作了自己的地盘。现在日本竟然要从清国割走辽东(包括旅顺、大连湾等地),即使清国好欺负,俄国也不是好对付的啊。

沙皇表示十分生气,决定武力干涉。还叫来了两个朋友:法国和德国。

法国一直是俄国的朋友。1871年法国和德国打了一仗(普法战争),德国正是通过这一仗完成统一,成为新兴的欧洲强国,之后法国就和俄国结盟对付德国。而德国要努力修补与俄国的关系,因为德国在清国还没有一块地盘,最迫切的是在清国建立一个海军基地,让德国的舰队能够到达这里,才好抢地盘。德国刚刚强大,在清国势力不足,这个野心需要得到这一地区的霸主——俄国的支持。

为了目前或者将来的利益,这三个心怀鬼胎的国家暂时联合了,共同把军舰派到了日本海,要求日本立即把辽东半岛还给清国(好让俄国将来夺走)。如果日本不同意,三国军舰就要朝日本本土开炮。

日本暂时是对付不了俄国的,放弃辽东半岛实在不甘心啊,日本人找了老大哥英国。在清日战争之前,英国已经是日本的盟友。在清日战争最紧要的关头,英国曾接连贷给清国两笔总额接近一亿两白银的巨款,但如果我们认为英国这是在帮助清国就错了,恰恰相反,英国人的目的是帮助日本。这和日本在战争中并不想那么早开始和谈是一致的,贷款给清国,是使清国可以勉强维持战争而不是立即投降,从而使战争能够进行到日本预期的程度,在签条约时日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他们想要的。

日本人相信,凭着这层关系,老大哥会继续支持他们的。

但老大哥此时有自己的考虑了。英国是在清国最大利益国,它的政策核心是保守,维持现状,不能单纯为了日本的野心而和那三位大佬结仇。所以英国人很客气地拒绝了日本(英国对日本抱有最诚笃之友情,却也不得不考虑本国的利益,因此,不能应你们之提议,而援助你们)。

日本只好忍下来,把辽东半岛还给清国。但还要还得体面,免得在国际上留下日本迫于三国压力修改条约的印象。这个体面就是不改变《马关条约》的全文,日本再与清国签署一个附属条约,宣布放弃辽东半岛。这个附属条约就是历史上的《辽南条约》,它是各位大佬之间利益分赃协议,清国只能签字而已。

而日本并没有宣布“无条件放弃”,放弃是有条件的。用伊藤博文的话来说,就是“对三国全然让步,对清国一步不让”。辽东半岛本来是日本的,现在还回去,清国就要用钱买,多少钱?3000万两白银。

就这样,清国侥幸保住了辽东半岛,但赔款总额增加到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