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大学生幸福观:家庭教育与高校德育

女大学生幸福观:家庭教育与高校德育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社会的女大学生作为接受国家高等教育的特殊女性群体,其幸福观备受社会关注。显然,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不仅束缚着女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全面实现,而且阻碍着她们正确幸福观的全面形成。实践中的高校德育教育似乎普遍无暇顾及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更缺乏根据男女大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幸福观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女大学生幸福观的影响不同。

女大学生幸福观:家庭教育与高校德育

幸福从来不是老话题,而是永恒的问题,如何做幸福女人更是现代女性追求的目标。当今社会的女大学生作为接受国家高等教育的特殊女性群体,其幸福观备受社会关注。然而,她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从青春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思想观念还不够稳定,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不够明确,生理和心理与男生有所不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部分女大学生的幸福观还较为模糊,往往会误解幸福的定义,在越来越忙碌的生活中甚至迷失自己。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的心理变得愈加复杂,很多都处在迷茫的深渊,看不清未来的道路,因此,是否幸福成了她们甚至所有人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不仅意味着在理论上已进入确立自我意识、确立人生观的阶段,而且意味着在实践中,正逐步转化为能动的社会主体。因此,在幸福观教育上加以合理的引导,帮助女大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女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这说明当代多数大学生对幸福有较高的追求和奋斗目标,基本符合幸福观所要求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能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对幸福的追求之中,能正确处理个人幸福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并脚踏实地地追求幸福。多数的女大学生认为幸福的基础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美满、爱情甜蜜、友情融洽等)以及人生的价值体现等,而这些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在当今物质泛滥的时代,有些女大学生有扭曲的幸福观,她们一味地把幸福焦点放在物质财富上,一心想嫁富豪、穿名牌、开豪车、住豪宅,以为那就是幸福。她们认同“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家财万贯,我就会生活得很幸福”的观点,认为金钱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要,把追求物质享受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她们把幸福过多地寄托在未来丈夫身上,甚至通过自己的美貌来获取金钱,以满足自己奢侈的物质需求。这些观点否认了幸福要靠脚踏实地地劳动和创造来获取,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努力拼搏的过程。

(二)部分女大学生幸福观误区的影响因素

1.传统观念的禁锢

中国传统的性别观念可概括为“男强女弱”的价值观念、“男外女内”的生活模式以及“男主女从”的性别定位。然而,“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现实表明,沿袭了几千年的歧视女性、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观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而彻底根除,依然不时地影响着人们对女性的评价,使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女性的家庭角色的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种对女性的偏见无形中促使男女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并造成了男女不同的价值取向。由此,部分女大学生在认识上就形成了一个误区,在她们的思想中形成了传统女性的从属地位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显然,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不仅束缚着女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全面实现,而且阻碍着她们正确幸福观的全面形成。

2.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社会风气。当前一些关于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论调渐入人心,女大学生“集体报名富豪征婚”等现象也广为流传。虽然大部分女大学生的幸福观是积极健康、务实进取的,但也不得不承认,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对幸福观的定义十分现实,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由此产生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思想。二是就业压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已成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承受着更多压力,这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形成。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你认为造成自己不幸福的原因有哪些”时,有53.8%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大”。事实上,性别歧视不仅挫伤了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还可能助长部分女大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更有甚者,极少数女大学生对幸福产生了偏激的理解,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3.高校德育的局限

女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形成与高校德育教育有一定的相关性。实践中的高校德育教育似乎普遍无暇顾及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更缺乏根据男女大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幸福观教育。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幸福观教育认识不足。当前的高等教育普遍对女性的个性特点与其独特需求缺乏应有的关注。从各高校的招生、毕业留校以及专业分配等情况来看,男生与女生之间的比例存在明显不平衡,专业选择的性别倾向较为明显。(www.xing528.com)

其二,幸福观教育内容缺乏。就目前的高校德育教育来看,幸福观教育内容微乎其微。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教育比较强调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却忽视将个人的道德行为与个人的幸福追求、幸福体验联系起来。并且,高校专门从事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少、人员少、活动少,即使是“三八”妇女节,也很少有高校利用这一契机对女大学生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幸福观教育活动。

4.家庭教育的偏颇

一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女大学生幸福观的影响不同。在一些生活环境较好家庭,父母会因为过分溺爱、过度保护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她们过度地依赖父母,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家长,则会因过高的期望给她们施加过多的压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女大学生在过分安逸或巨大压力下产生不正确的幸福观。二是家长的文化水平。家长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是能否成功教育子女的重要指标之一。除个别情况,家长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在女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上能够给予更多的良性引导,使她们对自己的幸福观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和原则。而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在对女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提供更多的指引和帮助,导致来自这些家庭的女大学生在幸福观的认识上比较茫然,很难树立积极明确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

(三)大学生幸福的特点

大学生的幸福是其在受教育过程中自由实现自我的本质力量或成长理想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是对自己生存或成长状态的意义进行体味从而构成的幸福感。这种幸福和幸福感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

1.大学生的幸福蕴含在个体的成长性之中

大学生的幸福首先表现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断获得个体所需的智慧和力量时的积极情感体验。幸福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有关,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性。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至善”。当然,这里的“善”不只是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融智慧、道德于一体的人性之完成。大学生作为获得一定发展的个体,有着这个文化层次更高级的追求。他们接受教育不只是使自己得以适应社会的存在,而是更深刻地表现在能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即自我成长性之中。他们不再像中学生那样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应付各种考试和技能的获得上,而是从各方面锻炼自己,积蓄一个成人的力量。所谓成人的力量,意味着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积蓄的成熟的智慧与力量。为此,大学生以开放的视野,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志趣爱好与特长,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愿望。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成长中,在较大发挥个人才能和潜能的体验中,在自我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中,才能获得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获得幸福感,因为“幸福即人本质的实现”。比如,全面发展的学生能感受到人的自由和智慧的幸福,学业日渐进步的学生会感受到人的力量和生活充实的幸福,道德人格完美的学生能感受到人的崇高的幸福,长于文体的学生会感受到生活丰富而又绚丽的幸福等。总之,大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要求,决定了他们只有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才能体验真正的幸福。

2.大学生的幸福具有鲜明的集体性

大学生的学习是在集体中进行的,任何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既是教师集体劳动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集体劳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至少存在4种合作关系,即大学生个体与教师个体、大学生个体与教师集体、大学生个体与大学生个体、大学生集体与教师集体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关系决定了大学生的幸福也具有合作与共享性,也即是说属于一个集体的成员均可享受同一幸福。首先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与教师的幸福是可以相互感染的,这种感染以师生间的移情为中介。现代心理学表明,师生之间并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结构,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反射环结构。幸福作为一种情感,与其他情感一样包括体验和表情。作为一种内在体验,幸福是独享的,但通过外部表情,幸福又可以与他人分享。当教师的内部体验外化为表情时,教师的幸福就变成了一种可被观察的对象,大学生通过识别教师的表情,在自己内心激起同构心理,产生幸福感,这种幸福体验又外化为学生表情,教师通过学生表情的反馈强化了自己的幸福体验,大学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渐次增强。因此,大学生与教师对于同一幸福具有共享性和集体性。同样,由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集体性,使得大学生之间的幸福,也是相互感染、相互分享的。因此,大学生的幸福及其体验既有一般幸福所具有的个体性,更具有集体的性质。

3.大学生的幸福感中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大学时期是青年人从家庭走向社会并进而创造未来的阶段,也是步入社会就业前的准备期,而且就本质来看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因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大学生今天的学习或者渴望成长的要求,都是着眼于建设未来美好的社会和自己未来事业以及个人美好的生活。大学生对未来幸福的预期明显高于社会其他群体,他们与其他有既定职业的群体相比较,其幸福中带有明显的憧憬性。这种幸福的憧憬性具体表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对未来幸福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肯定性,包括对未来幸福的期待和展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找到理想的职业,获得社会成功和社会地位以及幸福家庭等预期。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虽然受现代社会的一些不良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幸福感的理解和把握存在一些偏差,但是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幸福的特点也带有成长性、集体性与希望性。大学生只有从源头上对幸福感产生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地把握幸福,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因此,对于加强引导大学生具备正确的幸福感显得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