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之所以“大”,在于它是由“大”的学问为依托,“大”的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联合体。《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论是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大学教师,还是大学生,都需要有“止于至善”的追求。所以,有识之士都反对大学一味迎合所谓的“市场需求”。也就是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对于“完美”的向往和探索,应该是大学的基本品格

大学之所以“大”,在于它是由“大”的学问为依托,“大”的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联合体。大学应该是理想的追求者和未来责任的承担者。办大学的和上大学的都要摒弃短视。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固然指“大的学问”,但是我们用“大学”来翻译university,不仅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叫“大学”(太学),而且因为古人也认为“大学”(太学)的品格在于“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无论是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大学教师,还是大学生,都需要有“止于至善”的追求。也就是说,对于“完美”的向往和探索,应该是大学的基本品格。理想是改造现实的动力。大学作为特别的机构,如果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不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弘扬高尚的道德,承担起为民众谋福利的责任,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育要面向未来”,而不能被眼下的、时髦的利益所迷惑。

近来,大家都在议论时下大学的趋势是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转化。如果从大学的品格出发,我认为大学应该是精英的荟萃者与培养者,要拒绝媚俗。所谓的“精英”,不是享有什么特权,以名车豪宅、穷奢极欲来显示自己身份的人,而是承担着特殊社会责任,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和才智的人。大学发展的方向其实是精英教育的扩大化,“亲民”的意思是要自觉地亲近民众,同时也让民众彼此亲近。我想精英和大众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不同。大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都关注个人的前途问题。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眼界越狭隘,出路越坎坷;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被认可度越高。所以,有识之士都反对大学一味迎合所谓的“市场需求”。(www.xing528.com)

也就是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文明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也是大师的栖息地和孕育地。但是,并非每一个大学在每个时期都有大师。有的同学因为没有进入名校而懊丧,另一些同学为目睹了某某大师而沾沾自喜。我想说的是,大师的精神和大学的精神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大师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大学的品格,只要具备了这种品格,最终都会脱颖而出的。对于大师,不要舍本逐末。

(原刊《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