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天国兴起:士人积极响应反满号召

太平天国兴起:士人积极响应反满号召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绍涌所拟《檄文》的反满倾向最为强烈,而他本人恰是一位不得志的举人,这既表明义军的反满主张主要来源于参与其中的士人,也成为李蓝起义吸引士人参与的最有力号召。在一些州县也有士人响应起义。[23]这些事例似可表明反满的号召对士绅确有相当吸引力。李蓝起义军一方面以“推满复汉”相号召,吸收了不少不满于清朝统治的士人投入义军;另一方面,又举起“打富济贫”的旗号,鼓动下层民众纷纷参与起义。

太平天国兴起:士人积极响应反满号召

如果说“打富济贫”对广大下层劳动群众更有吸引力,那么“推满复汉”的号召则可能为一些不满清朝统治的汉族士人(或读书人)所乐于接受。周绍涌所拟《檄文》的反满倾向最为强烈,而他本人恰是一位不得志的举人,这既表明义军的反满主张主要来源于参与其中的士人,也成为李蓝起义吸引士人参与的最有力号召。《求贤诏》这篇引经据典、文笔古雅的骈文,据有关学者研究,更是出于进士石凤阳之手[19]。《求贤诏》对士人表示了“求贤若渴”的姿度,号召他们投身起义队伍:“所望贤士大夫,轸念时艰,关心民瘼,毋匹夫匹妇为量,尚群策群力以相从”,“有志未能,咫尺便宜吐气;怀才欲试,于今正好出头”,“用夏变夷,此固责乎本帅;拨乱反正,是所望于群公。”义军首领李永和等人能对士人采取“求贤若渴”“从谏如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当时的士人对农民起义或许还抱有疑惧甚至敌意,但当其对清朝的腐败统治失望时,也可能卷入起义军的行列。

投入义军并出谋划策的名山秀才何崇政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据《名山县志》卷十六记载,何氏“好奇计,多大言,初因府试,上《平洪扬策》,请咨送江南大营效力,知府蔡步钟以违制笞之。遂拟自往报效,路出宜宾,适逢马提督剿办蓝李,何谒马,上《擒蓝李策》,语不逊,马又笞之。忿极投蓝,当以为马所画《擒蓝李策》,擒斩马提,续战又擒副将张万禄、都司余振海,连歼大员,贼势复振”[20]。何氏为李永和所倚重,被委以左护国军政司之职。其他如右护国军政司邹成林、通司龙得海,也都是李永和的重要谋士。在一些州县也有士人响应起义。例如名山县的士绅邓凌霄(附生)、郑子明(其父为武生、其子为文生),平时在当地“把持公事,凡有所言,县官无不依允”。当蓝朝鼎部攻至川西南时,邓、郑与“乡约杨黑乌龟”等人起而响应,“逐去县官杜,迎贼蓝大顺于蒲江”。[21]邓氏“投贼得官,封伪都督,托避难来雅,意图内应”。另有雅安“沙坪场职员李乐偕乡约李桂元,欲劫团众为贼应”。[22]“邛州文生徐天锡等,谋变应逆”。[23]这些事例似可表明反满的号召对士绅确有相当吸引力。

李蓝起义军一方面以“推满复汉”相号召,吸收了不少不满于清朝统治的士人投入义军;另一方面,又举起“打富济贫”的旗号,鼓动下层民众纷纷参与起义。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使起义军能够得到众多士人和下层民众的拥护及参与,从而迅速形成浩大声势。但是,由于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李永和、蓝朝鼎本人都不是读书人,尽管他们欢迎和重用了一部分士人,但这次起义毕竟缺乏像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等既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又善于吸收外来思想,既洞悉专制政治黑暗,又深知下层民众疾苦,具有卓越才干和和敏锐思想的领袖,这可能是李蓝起义不能产生较为完整的政治纲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使得李蓝起义无论从纲领还是从战略上都比太平天国显得落后。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注释】

[1]载《清史研究》2011年第1期。

[2]李蓝起义的详细情况可参见邹知白《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始末》(载《光明日报》1955年4月14日)、李有明《李永和、蓝朝鼎农民起义史事》(载《太平天国史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胡汉生《李蓝起义史稿》(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等论著。

[3]《乐山文史选辑》第5辑(李蓝起义研究专辑,1988年7月),第81~82页。

[4]《乐山文史选辑》第5辑,第100页。

[5]四川省志调查小组:《犍为——李永和义军反清斗争史迹调查记》,《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

[6]《乐山文史选辑》第5辑,第81页。

[7]《乐山文史选辑》第5辑,第87~88页。

[8]转引自胡汉生:《李蓝起义史稿》第21页。

[9]四川省志调查小组:《犍为——李永和义军反清斗争史迹调查记》,《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据调查者说明,此对联文字与清代罗城铺西村人张务西所撰《罗城场乡土历史》的记载完全相同。

[10]《近代史资料》总第50号(1982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www.xing528.com)

[11]转引自胡汉生:《李蓝起义史稿》,第83页。

[12]咸丰《城口厅志》卷十二。

[13]牛树梅:《省斋全集》卷二,同治十三年刻本,第5页。

[14]余鸿观:《蜀燹述略》卷五,光绪二十七年沔江学署印本,第3页。

[15]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16]全文见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4~107页。

[17]巴县档案抄件,四川大学历史系藏。

[18]《犍为——李永和义军反清斗争史迹调查记》,《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

[19]《乐山文史选辑》第5辑,第74页。

[20]转引自胡汉生:《李蓝起义史稿》,第125页。

[21]《名雅遭贼记》,《近代史资料》总第50期,第1页。

[22]《雅安围城记》,《近代史资料》总第50期,第15页。

[23]《雅安围城记》,《近代史资料》总第50期,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