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湾里村史:落驾马桥与倪家木桥的历史

湾里村史:落驾马桥与倪家木桥的历史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因人家较多,便分成了五个小组:郭家里、田心里、墙门堂、落驾马桥、倪家里。河东岸人家称落驾马桥,北边人家陆、张、蒋三姓,南边人家称倪家木桥,有张、倪两姓。在整个落驾马桥,张姓是个大姓,也曾是大户,尤其是河东张,在民国时期出了多位当地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但河东张与河西张却并不同宗。

湾里村史:落驾马桥与倪家木桥的历史

落驾马桥(金炳仁摄)

在落驾马桥港南北向河道的中段两岸,密密麻麻散布着许多人家,统称为落驾马桥。但因人家较多,便分成了五个小组:郭家里、田心里、墙门堂、落驾马桥、倪家里。郭家里、田心里、墙门堂在落驾马桥河西岸,北边人家靠近河边的是郭家里,郭家里西边是田心里,有张、陆、郭三姓;南边人家称墙门堂,全是张姓。河东岸人家称落驾马桥,北边人家陆、张、蒋三姓,南边人家称倪家木桥,有张、倪两姓。

在整个落驾马桥,张姓是个大姓,也曾是大户,尤其是河东张,在民国时期出了多位当地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但河东张与河西张却并不同宗。对于张姓的来历,东西两张有着各自的传说。

后房张

关于河东张,一直传承着一个家族搬迁的故事。张伯英的孙子,现居住在湾里村东龙南村赤沙浜的张金虎回忆,他在12岁那年(1947)正月二十这天,参与家族在张家祠堂祭祀活动,张家五太公给了他家谱,让他好好看看。但刚看到一半,祭祀仪式开始,五太公便将金虎正在看的家谱拿到了祭祀台上,张金虎才看了个开头,但他对这个家谱的开头记得很清楚:“张家是海宁七里松来的,来崇福的第一代张氏老祖宗是来做知县官。明朝崇祯年间的。做了勿长远,明朝灭亡了,伊官就没得做了。钞票没了,没办法了,到斗牛浜(《光绪石门县志》记载为‘兜牛浜’)买了点地住落来。”1927年出生的河东张氏后代张珏瑛老师也讲到,河东张家是从海宁七里松搬来的,起初是搬到西南的斗牛浜,生了两个儿子,因田地不够,其中一个儿子便挑了全部家当,到落驾马桥给吴百万种田做长工。但总是太穷,生下一个儿子娶不起媳妇,便到了隔壁的陆家做了女婿,陆家的这个坐嫁姑娘便称为陆家四娘娘。不曾想没过几年,生了个儿子还不到十岁,好日子刚开头,陆家四娘娘却生病去世了,于是这个张姓女婿带着儿子回到了自己的家,并将儿子的姓改成张。但张金虎说是这个陆家的张姓女婿,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姓陆,一个姓张。所以陆家木桥的陆姓,每逢张家祠堂祭祀,也可去祠堂里吃饭,但不用拜揖。因为张陆原是兄弟。

张珏瑛老师的讲述比较有故事性:又过了几代,张家开沟建新房,没想在沟里竟挖出了18粪桶银元宝,元宝底下有个“吴”,估计是当初吴百万埋下的大家产。而这时曾经风光一时的吴百万也因得罪乾隆皇帝被搬了脑袋,张家便将这18粪桶的元宝占为己有。有了这飞来横财,张家造的便不是一间小小平房了。这时的张氏祖宗生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张家当即买了土地,但因为边上土地不好买,便在老屋前面倪家木桥买了一块地,在这块地上和老屋基地,分别造了两个的一模一样七直落大房子,前边给小儿子,后边住大儿子,但大儿子常生病,盲子先生说住前面就好了,于是两儿子又互调了下:大儿子住前面屋,小儿子居后面。这便是前房张与后房张的基础。张金虎的讲述,则是说这张姓的儿子,后来又娶了前面倪家里的一个老大姑娘,没想这老大姑娘给张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张家从此人丁兴旺。为了感谢这个倪家老祖,张家祠堂祭祀时,倪姓人家也可以去吃饭,也不用拜揖。张家努力积累,同时也努力读书

张家有了钱,便开始经营其他生意,购置田产,子孙也专心读书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后房张的七直落房子被大大小小的火灾烧了很多次。但在此期间,张姓子孙的产业却在慢慢扩大,在一次火灾后,干脆不再重修老房,子孙们在老房周围各自建了房。现在的张姓分成了大房、二房、三房、五房、八房等五支,据张珏瑛老师回忆,是缘于她高祖父时期。张珏瑛高祖父名张涵香,经营许多产业,去世后将这些产业分别给了几个儿子:大房分得丝庄,二房、五房是药店,三房得硖石镇上的钱庄,八房继承木材行。但木材行在宝堂祖父手里时,为造大房子,将木材行卖掉了大半,同时卖掉的还有八房的田产。

后房张人家边的小池塘,20世纪70年代平土时留下的

后房张房子被烧,对此,张金虎也讲了个故事。一天,张调梅从崇德县城回家,沿着塘路走,过了王过此桥后,总觉得有个人跟在后面。他转身一看,是一个长得极瘦小的老头。老头长着黄胡须,头顶是稀稀落落的几根黄头发,身穿一件黄马褂。张调梅觉得很奇怪,黑马褂是常人穿的,这个黄马褂,没见人穿过。于是他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个人还是跟在后面。到了肇昌桥,他还是跟在后面。张调梅想等他走上来,但他走得很慢,一看张停了,他也停了。张调梅这时心里有点慌,赶忙向家里方向奔去。转过陆家港口,再转身看时,小老头不见了。张调梅一到家,就向叔婶讲了刚才的怪事。(张调梅父母早亡,由叔婶抚养)。婶婶听后一声惊叫:“怕不是引了个狐狸来吧?”叫声未落,她身上的黑长裙突然从腰上掉了下来,露出一双金莲小脚。这让婶婶在年轻侄子面前又惊又窘,她也马上明白了,是这个狐狸精被她说中了,在警告她闭口。当时张家有前后两处房产。前面的是五直落的厅楼,前面有个蒌潭,后面有个蒌潭。长工们住在前面的房子。后面的房子比较多,第一进是三间圆堂三间厅,檐堂屋东边是两间老楼。厅后是天井,天井后是一进楼,楼后隔着天井又是一进楼。边上是走马楼。后面的房子是东家住的。一天,长工出工去了,突然前面的房子就起火了,等到大家赶回来,房子烧没了,只剩下中间一间,长工们的房间没烧掉。张金虎以前去这间房子看过,房子很完整,根本看不出周围房子烧掉的痕迹,这也是很令人奇怪的。当时房子被烧后,东家将有些没烧毁的东西搬到了蒌潭后房子的空着的后楼上,没想有一天,放了东西的后楼也着火了。张家慌了,想想是狐狸来放火,也没办法,就到胡家浜前朝西屋后面的一块空地,造了三间檐堂屋,塑了两尊泥塑,供其为狐仙,这三间屋称狐仙殿。自此,张家太平。

前房张在20世纪80年代的房子

前房张留下的一间破楼房

关于河西张,张云良说,祖先也是来自斗牛浜,长毛世界从斗牛浜到了落驾马桥,给河东张做长工。河西张这个长工做得极认真,也很老实,东家很满意,也信任。有一天,河西张在田地劳作,“个崩”一下翻出了个大元宝。元宝金闪闪,但河西张的品格金元宝更高尚。他想这东西是东家地里翻出来的,当然归东家,所以就毫不犹豫给了东家。东家非常感动,便当即在河西岸给他造房置产,于是河西张的基础开始形成。东家不久落难,远逃他乡前夕,他将家产一并托付给河西张打理保管,希望有朝一日能安然回乡。但不曾想东家一去无回,河西张也因此发家。于是有了大宅院,有了墙门堂。但河西张总是没河东张富裕,20世纪50年代划成分,河东张有大地主,河西张也只三户富农。

陆氏原先只十来户,在村里只是个小姓。但现在也发展到了22户。陆家木桥应与陆氏有关。陆氏人家以务农为主。陆氏不强,在民国时期却有两个保长,一为陆寿松,一为陆春甫(保团副)。两个保长经常到胡家浜收税,陆寿松总是黑沉着脸,不发一言,令人生惧。村民一看到是陆寿松来收税,能躲则躲,能跑则跑。胡如金小时就和他母亲躲在南瓜秧地里。但家里的米肯定留不住,但凡陆寿松来过后,甏底的一点点米一粒也不剩了。陆春甫与其相反,整天是眯眯笑的一张脸,当然,他收税的效率便低多了。(www.xing528.com)

与张氏相比,倪家里倪氏在大村上则是个小姓,刚解放时仅六户,且世代为农,本分地守着些薄产。因倪氏在民国时期有人接了前房张台子脚二娘娘的河泥髈,张家便将这户倪家看成了自族,婚丧喜事就此来往,直到现在。倪氏与西面御驾典桥的倪姓人家有来往。

郭家里

郭家里在解放时仅十几户,现扩展到23户。郭氏人家的祖坟在庄湾小学南约200米,坟边原有棵大香樟,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就被砍伐掉了,剩下个蚕匾大的老树蒲头。老坟在20世纪60年代平坟时平掉了,除了小的葬茔砖,棺材底下还有三块约50*120的趟底砖。大砖头又大又平整,刚好拿来掼晚豆(黄豆)。郭家老祖宗大概是万万想不到自己的棺材下趟底砖还能留给子孙这么个功效。

倪家里前埭人家

落家木桥河东,最南边是倪家里。倪家里原住在倪家桥东堍,但后来被张杏林占了很大一块地盘,于是倪姓人家往倪家浜南扩展,分成了现在的三埭房子。倪家人称最南的一埭为前头埭、中间的为中埭、原来桥东堍倪家里的地方称为倪家埭上。但整个这些人家中,也夹杂了几户张姓人家。所以在落驾马桥东岸,南边是倪家里与前房张杂居一起,北边是后房张与蒋姓人家杂居一起。前房张曾经有一大片大房子,房子之间都有带屋顶的弄堂相连,整个建筑占地约有6、7亩之多,但现在只剩下最后边的一间破楼。

后房张人家屋后曾有一条大水路,其实是一条排水沟,但沟极宽,所以建有一个宽宽的洞桥。水路在落驾港和出水口曾有一座木桥,称“陆家木桥”。陆姓人家曾主要居住在桥西堍。

搬迁到公路边的蒋家里人家

蒋家里人家原只7户,近几十年陆续搬到后房张后面的土地上。在原来蒋家里,留有一石桥,称“驾马桥”。蒋家里人家搬到南边后,与往北移的后房张人家杂居一处。沿公路成了长长的一埭人家。而原来这个地方曾有一条长约300米的水路,所以称长水路,长水路北边是一大片地,土地地势极高,有2米多,上面葬着许多坟茔,还有一些高大的乌桕树,上面有许多鸟窠。地中间有一条土路,路基很低,将地辟为两片。路两侧是密密的灌木黄鼠狼、蛇等小动物常出没于此。人走在其中,犹如行在森森夹缝。干燥的晚上,两边地里还经常飘荡出一些磷火,若无意再惊起几只鸟,胆大之人也会出一身冷汗。

落驾港西侧最南边是墙门堂,墙门堂人家西侧有一小路,路西侧才是郭家里,原来两个小村相隔分明,但现在人家不断膨胀,于是两个小村就相连了。墙门堂的张姓不仅往南胀,一部分人家还往北胀,搬到了郭家里北边的田心里,而原来南面陆家木桥陆姓人家也往北搬,于是田心里就成了张、陆两姓的小村,张家大都在路西,陆姓基本在东面靠河边。

墙门堂60年代公房

墙门堂最前埭人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