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肇昌桥:湾里村史、乡行政管理中心所在地

肇昌桥:湾里村史、乡行政管理中心所在地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湾里村人家,肇昌桥集镇是深刻的记忆。《嘉庆石门县志》有“肇昌桥,在语儿泾,东北有港达张泾,乾隆间重建。”1958年9月,将留良五、六社合并为三大队,驻地肇昌桥。从设立肇昌乡开始,肇昌集镇一直是乡行政管理中心所在地。对肇昌桥,乡邻都称其为“坐庄桥”。肇昌集镇集镇中间有座南北向的桥,称肇昌桥,集镇也因其而名。整个肇昌集镇,呈“丁”字形,由东西向沿河一条街和肇昌桥南堍南北向两侧店铺组成。

肇昌桥:湾里村史、乡行政管理中心所在地

对于湾里村人家,肇昌桥集镇是深刻的记忆。《嘉庆石门县志》有“肇昌桥,在语儿泾,东北有港达张泾,乾隆间重建。”由此可断:肇昌桥建于清乾隆前。集镇上一些老人坚持说,这桥在明朝都已在了,但说不出根据,只是强调听一些过世的老人说的;盛家里人家更是说,因为盛氏在此入户,又世代为商,逐渐形成集市。盛氏来肇昌比较明确,基本在明末清初时期,在其被毁的家谱中有记载肇昌,看来肇昌起码在明朝确已存在。

肇昌桥20世纪50年代商铺店面分布图(钱明志绘)

肇昌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却是近代之事。民国21年(1932),崇德县划为46乡、3镇,始设肇昌乡,隶于崇德县第四区。1937年,崇德沦陷,1938年12月开始,肇昌乡隶属于崇德县梵山区。1942年设立“肇昌办事处”,办事处就在肇昌小学内。1946年9月,肇昌乡并入留良乡。1950年5月,划建小乡,肇昌乡辖七个村。1956年2月,肇昌乡复又并入留良乡。1958年9月,将留良五、六社合并为三大队,驻地肇昌桥。从设立肇昌乡开始,肇昌集镇一直是乡行政管理中心所在地。人民公社化后,管理区、大队管理委员会、村委会都以“肇昌”冠名,肇昌的名字延续了下来。

对肇昌桥,乡邻都称其为“坐庄桥”。一说是肇昌的转讹;一说是转自东市稍原有的赵庄角,有“赵庄桥边赵氏庄,乡人何故改肇昌?”之说。但不管怎么称呼,那河上的桥是肇昌桥,行政区划有肇昌乡,那个集市,就是“坐庄桥”。

肇昌桥的早市,曾经很是热气腾腾。河道里是往来的船只,有自家屋里生产或制作的蔬菜、竹器、柴火等日常用品,几间水阁下是停船的好位置。但更多的人则是挎个方方正正的小竹篮,从四面八方向小集镇聚拢。天色微明,街道上陆续响起噼噼啪啪开店板的声音,河道里雾气蒸腾,树梢上的露珠闪着清辉,空气透着清凉,不一会炸油条与肉包子等小点心的味道便弥漫开来,人声从零落到嘈杂至而鼎沸。街边是一溜的菜摊,小店铺淹没在雾气中,茶馆里的老茶客们是讲不完的白谈,而话题几乎是永远不变,如出现一条新闻,如新闻有趣,隔了一天就会夹在旧闻里,成为每天翻阅讲述中的一页了。茶馆里的讲义,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淘汰些,增加些,而一些东西却在同一辈人中不断翻阅,最后就成了口口相传的故事。

与周围几个小集镇相比,肇昌桥不算大,但乡脚却不近,东到北阳桥,西至留良桥,南与海宁交界,北达店家塘。这方圆十里人家,都在这小集镇汇集。小集镇是商品交易中心,也是信息交汇处。处于集镇中心的人家也因此见多识广,自然想法能高人一头。

小镇沿南沙渚塘北岸一字排开,东西长约近百米。各种吃的、用的小店铺挨挨挤挤,向顾客展示着它的产品。因街道太过拥挤,为此,1948年,盛凌昌向当时的乡公所提出修建三间水廓,计划自己出资150大洋。但不久解放了,水廓也没建成。

肇昌集镇

集镇中间有座南北向的桥,称肇昌桥,集镇也因其而名。许多茶馆里经久不衰的故事,都发生在这桥上或与桥有关。肇昌桥的南堍,两侧又开满了店铺,依次向南边伸展约60米。所以当地人也将其称为“丁”字街。肇昌桥最繁荣是20世纪60年代,有供销社,信用社,有一定规模的卫生所,河南东漾角还有一个约600平方面积的戏剧院桐乡越剧团经常下乡演出。肇昌集镇时有非农(原居民户口)户口53人。肇昌桥曾设有一个居民委员会。由居委会主任沈松庆、会计盛凌昌、委员是周学成等8人组成,管理200多居民。

集镇的热闹在清晨,甚至可以说凌晨,天色未明,四乡的人就着星光向集镇聚拢,上市开始,街道上逐渐人声喧哗,热闹至7、8点,夏天是6、7点,乡下人挎着篮里的几块豆干,哄孙子的几个糕团,嚼着各种杂谈信息,四下散去。集镇安静下来,店主整理着店铺,数着一早上的交易,准备明日的交易。日脚就是这样,出了市的乡下人得回去种田,集镇上居民的以自己的手艺换一口饭,门前河水缓缓一路向东太阳下的小镇极是安静。

肇昌桥集镇在20世纪上半期及中期的布局演变及故事传说,主要来自《光绪石门县志》、桐乡档案馆资料和盛贯一先生、范汉雄先生、陈良甫先生、钱明志先生的记忆和讲述。

整个肇昌集镇,呈“丁”字形,由东西向沿河一条街和肇昌桥南堍南北向两侧店铺组成。最东边的市梢是肇昌小学。小学东侧的有一斜向东北的小河,称小桥港,塘口有座石桥,随口称呼为小桥。小桥港东约百来米的地方,另有一往北的河道,即马西港。马西港往北约200来米的地方与斜向的小桥港相汇合,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小水系,这个被三角水系包围的称小桥河东,不住人家。

小河北段河西岸,因两河相交处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漾潭,河岸向水面伸出一个小小的角,便是赵庄角。传说中赵庄角有赵姓人家,这也是肇昌桥最早的居民,所以肇昌桥据说原称赵庄桥,乡音转为“坐庄桥”,至现在一直如此称呼。但赵氏人家在老人的记忆里都已是不存在了,只留下了一个地名。但土地平整时,地表下发现了许多的碎砖瓦砾,还有大量的生活瓷器碎片。赵庄角靠近小桥港河边桥东堍原有两间柴间屋,属集镇上郭姓人家。1949年后,当地生产大队曾在屋里养过牛,也因养牛,1961年失火烧掉了。

小桥港西岸原有净心庵,光绪三年(1877),崇德知县余丽元捐廉在此创设东乡义学。当时余知县捐有两所,另一在高桥镇罡城庙。辛亥革命后,开始兴办新式小学,肇昌桥设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址起初选在市西稍的盛家里(约于1911或1912年开办),后因盛家大火,小学便迁到了净心庵。于是在净心庵边上又搭了两间屋,安放菩萨,而原来菩萨的厅堂,则成了教室。

沿着小桥港,朝东南有一排平房,约五、六间,为腱堂(屠宰牲畜的屋子)。腱堂后面偏北有一李姓住户,曾开豆腐坊,1955年后,因高税收,豆腐坊关了门,到乡下置了薄田务农。后来开豆腐坊的房子也拆了,整口人家搬到了塘口。

小学西侧有个宽约3、4米的弄堂,在老人们的记忆里,这个弄堂特别宽,因为弄堂曾是个上水的娄潭,后上水的水车改成了抽水机,便将娄潭填成了路,路侧下边排了水管。但塘口还残留着“车驼基”(放置水车的地基)。

与小学隔弄堂的是吴长林面梗店。面梗店每个小集镇都有,有个手摇的制挂面的机器。面梗摇出来后,挂在天井里的竹竿上风干,再切断捆扎。这称为机制面梗,比家里的杜做面梗高级。其实都是面味道。吴长林是胡家浜人,1949年前就开了这店,店铺租的是盛家里人家的,土改后成了房管所的了,但吴长林依然开着他的面梗店。不久,推行合作商店,这些小店小贩可自愿加入,并拥有股份。面梗店便加入了合作商店。但面梗利太薄,面梗店不久便关了门。吴长林在此居住一段时间后,在肇昌桥南街买了盛银秋开肉店的一间房,在肉店基上开了点心店,点心店仍属合作商店。

面梗店西是五间靠街楼,分别是朱家三大妈的小杂货店、曹利荣糕团店、范泰生中药店。朱家三大妈租的是落驾马桥张杏林的房子,房子在1949年后归了房管所。三大妈有一儿一女,后来年纪大了,便搬去了高桥儿子家。

曹利荣糕团店应称郭氏糕团店。郭家一直经营各式糕团早点:塌饼糕、松花糕、油饺、软糕等,配以豆浆。这样的早点组合在穷困岁月是一次饕餮大餐。因后来曹利荣入赘到郭家,时间长了,大家就习惯叫成了曹利荣糕团店。开店很辛苦,尤其是早点店、茶店。曾经的日子都是日落而息,起得也就早,顾客常常三、四点就出早市,店家就得在顾客出市前准备好所有。所以这些小店,冬天是凌晨四五点开业,但早上七八点也就落市了;夏天更早,一般3点多就开始营业,茶店更早,两点多就开始。常有老人一觉醒来,就挽了个竹篮去出市,结果才黄昏八九点,闹的笑话也一直被讲了下来。

范泰生中药店,店主名范云卿,范泰生是其店堂名,取国泰民生之意。药店前是店铺,后有厅堂。在小镇老人的记忆里,范氏祖上一直开着中药店,20世纪50年代中期,因税负太重,范泰生中药店便关了门,房子也卖掉了。范云卿没有生育,过继了一侄子,名范秋涛。范秋涛会拉二胡,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经其老师吴珊介绍,范去了虎啸芦母做文书

药店隔壁是二大妈茶店,店主是章二大妈,房主是盛家里人家。“轰轰阿伯”不租住后,二大妈就租了下来开茶店,二大妈当时年轻,所以时称章二姑娘茶店。从姑娘到大妈,年轻女子老去,茶店也积了年岁,基本不变的顾客也沉淀了岁月。茶店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加入了合作商店,便换了个地方,原址成了邮电所,也是个电话中转站,接线员是裘文玲(音)。但不久,邮电所搬离,房子卖给了渔民郑福民,郑后又卖给了合作商店,合作商店在这个店铺安排了一个水果店,不久,水果店撤掉,成了合作商店的仓库。80年代初,合作商店解体,仓库卖给了商店职工陈新满,后陈又将这房卖给了原房主后代盛洪发。房主绕了圈,回到了原点。这大概是肇昌集镇上转手最多的房子了。

再过去西边一间房属盛明昌,1949年前曾开过店,后来店关了,房子就空着,不久卖给了盛家门的盛宝松,盛宝松开了个裁衣店。这店与东隔壁的茶店后面的房子是相连的,曾属于盛家同一祖宗,后来分属两兄弟。这两个店铺对面有一小水阁,20世纪50年代屠子荣开过剃头店。因是水阁,剃头店取水极方便:开窗即是河面。而洗过头的脏水,也是直接往河中一泼就完事。但河水依旧很清澈。

裁衣店西是一个小小南货店,有个宏大的堂名:隆盛。店主姓沈名禄明(音),故小店称沈隆盛南货店。南货店其实就是一些小杂糖果、一些干果小糕点,生意平淡,仅为糊口。小店一直开到合作商店成立,当时店主夫妻年岁已高,也没参加合作商店。店铺的房东是盛忠浩,后面还有几间矮小的楼房,住着房东家人,因进出需要,小店边留了一条弄堂,本身就很蹩怯的小店就更小了。

与小小南货店相邻的是郭品山茶店。以前的小集镇,茶店是重要角色。乡下人上市,喜欢到茶店喝上一壶茶,讲讲白谈,抽抽老烟,一些生意经也在这敞开热闹、充满烟气的茶店里完成。郭品山茶店在大合作时期没有进合作商店,后来店铺卖给了挑铜匠担的徐丫头,徐丫头便在集镇了开了个铜匠作坊,做一些开锁、配钥匙、制作洋油手照、补铜勺、敲煤油经济炉等营生。徐丫头有个儿子,到了50岁上才娶了杨吴庄一户人家离婚的小老婆。因无生育,便领养了一女孩,取名“提青”,但没几年,女孩离家出走,后又领养了一四川小姑娘,但小姑娘过了几年也走了。走了的提青在四川小姑娘走后没几年,因生活无着,挈夫携子回来了。几度悲欢离合。

范存济商号业主范金山(王健提供)

范存济国药店开于民国9年(1920)前后,店主范金山(1892—1979),店堂名取“存心济世,介寿尔康”。国药店以“诚”信人,进货只凭一个摺子,货款到年底结算。进货地近是硖石、杭州,远及苏州、广州,有附近药店极少经营的六神丸、辟瘟丹等中成药和大补药酒等。遇有贫困乡民,药资可以赊欠,甚至免除。药店常聘有当地几位中医师坐堂。药店经营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成了首家国营医药公司的经销店,后一度成为公社医院的药店门市,60年代中期后,与落驾马桥、扶驾桥等几家中药店组成了合作商店,成为总店。药店前后经营近八十年,是当地的一个老字号。药店结束后,店铺卖了屠子荣开剃头店。

紧邻药店的是陈茂铨米店,店铺正对肇昌桥北堍,房主是盛禹昌,店铺后的房子属范金山。米店开了没多久,陈茂铨便在南街买了房,将店搬了过去。公私合营后,陈茂铨去了扶驾桥的肉店做工。盛禹昌女婿张继年便开了个剃头店。桥北堍贴着桥墩原有一廊棚屋,是出市的和摇船的歇脚处。廊棚正对一弄堂,弄堂一侧地面有一过水沟,用作后边水田灌溉。20世纪60年代时,大队分管水利的支部委员潘金宝提出,拆了廊棚,在原址上造了个机埠。水沟里铺了水泥管,上面铺成路。潘金宝原是章家塔人,原姓章,过继给了舅舅,姓了潘,其兄弟盛仁昌,小时送给盛家门一户人家,后担任了大队长。在小镇最热闹的地方造个机埠,上水时实在有些不便,但潘金宝可在机埠前摆个小摊,卖点咸菜、地里蔬菜等。

吴执林(也作执铃、浙林)酒馆实为吴执林父吴新渠所开。据吴氏后代讲述,吴新渠原名沈明昌,1893年出生于骑塘桥,自小出嗣到肇昌桥金家浜外婆家,改名吴新渠。家有土地70余亩,又勤俭劳作,家境殷实,便在肇昌集镇购买了盛家的一个老宅,开了个南货店,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营酒馆。但吴早逝,酒馆由其妻打理,后由其子吴执林与其妻沈爱宝共同经营。1953年后,因税负加重,加上喝醉了的人常在店里撒酒疯,酒馆停业,吴执林回老家种地。肇昌草包厂开办后,进厂做维修工。20世纪80年代初,吴执林妻子沈爱宝在原铺面开了茶馆,一直至21世纪。吴执林绝对是肇昌桥的一个大才子,人长得清秀儒雅,字如其人。不但毛笔字是一绝,也有画名。1958年墙头上的宣传画与标语,许多便出自他的手。尤其是仿宋体标语,隽永俊秀。吴执林自小喜爱练字,习惯在煤头纸上练习,寒暑不停。在草包厂修理草绳机时,干活之余便是练字。吴执林使用过许多别名,包括吴浙霖、吴渊、吴隆之等。吴隆子是其最后别称,因耳朵渐聋,以隆子自嘲。

郭仪茶店在酒馆西隔壁,茶店经营到1953年,因税负关了门,店铺就自住了。郭仪到乡下种田,其妻到居民食堂和小学食堂打工。后郭仪就成了乡下农村户口,其妻成了街上居民户口,两人的地位瞬间就拉大了。20世纪70年代末,夫妻开了酒馆,后其子又改开饭店

郭惠洲糕团店开至人民公社时期,没入合作商店。合作商店开始后,郭仍旧开他自个的糕团店,但郭后来去了安吉孝丰,糕团店关门。改革开放后,80年代初,其媳妇在这店铺开了个点心店,也是糕团店的延续。

从盛凌昌肉店开始,一直往西,到这条连房子的尽头、与程家里之间的空地,都是盛家房产。盛凌昌肉店只是个俗称,其正式名称是恒茂肉铺。肉店始开于什么时候已不清楚,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合作商店成立,肉店也合作了。合作了的肉店搬了个地方,盛家便将店铺入了合作股,房子由合作商店安排租给了裁衣师傅阿毛。没过几年,阿毛师傅搬走,合作商店开了酒馆、副食部等。20世纪80年代,合作商店内部承包开始,店主是盛凌昌儿子盛贯一,肉铺演变成了小杂货店。

挨着肉店,又是一家茶馆,店主沈庭槐是庄安人,房东是盛春林。沈庭槐人称“坦贰伯”,因其做事总是慢慢悠悠,慢条斯理。原只租了靠街1间房的茶馆,土改时却得了3间:后面的2间也改给了沈家。沈庭槐的儿子沈柏松去崇德司马高桥堍的一家剃头店学了剃头,便在茶店里摆了个剃头椅子,兼营剃头了。茶店在合作商店时期入了合作商店,沈柏松也在60年代搬到了星石桥,继续他的剃头行当。合作商店解散后,沈柏松女儿沈惠珠在茶馆原处开了个酒馆。

西侧两间店铺,一是盛明昌南货店,一是傅阿根水果店。南货店全入了合作商店,成了供销社徐应初卖洋钉、农具等生产资料商店。傅阿根是海宁人,极贫穷,租了盛家的房子,后也入了合作商店,水果店也就关了门。70年代时盛家将房子卖给了合作商店。合作商店便在这2间店铺里先后经营了酒馆、点心店、馄饨店。合作商店解散时,卖给了盛贯一。

陈洪元茶馆店是租房经营,租者是扶驾桥陈洪元,经营者是其丈母娘和舅佬。茶馆在1953年关门,房子在还给盛家后,卖给了李桂龙作住房。

张佑之染坊在河边这条街道的末梢处。张佑之人称小六伯,染坊也就称为小六伯染坊。染坊开在曾属盛春仙的厅堂墙门间。在20世纪30年代,轮船还是稀有物时,盛春仙卖掉了后边的厅堂屋,租了艘轮船到重庆搞运输,但因不懂其间规则,也不熟悉运输生意,据说三天时间就赔了本。所以有三天时间赔光一厅堂之说。张佑之开了染坊一段时间后,便在南街上买了房,搬了过去。土改时,开过染坊的这间店铺改给了贫穷之极的傅阿根,傅氏一家老小七八个人,在这小小屋内生活了多年。

金阿大刨烟店在市稍末。以前的人几乎都有杆长烟枪,称敲潮烟。没有其他娱乐,田间地头小憩时吸一管老烟,就是最好的放松了。金阿大是骑塘人,租了盛家的一间店铺,干着不咸不淡的营生。但土改时,金阿大却有了好运气,居然得到了四只并厅中的一间墙门间,金阿大马上就将刨烟工具挪到了自己新得到的房子里。

肇昌集镇

南街(www.xing528.com)

刨烟店西便是程家里,程家里也就两户人家,也是较高大的砖瓦房。程家里西侧是盛家一五开间的厅堂,据说这是盛氏发家后建的最早的厅堂,房屋西边有一3米左右宽的下水路,也称水路沟、落水沟。落水沟的塘口角上有根石柱,称“七佛柱”。柱子高3米多,呈七面,每一面下端刻有不同菩萨相,上刻一句经文,顶上是一锥形箬帽状造型,下面是一方形石基座。因塘口连续溺死了几个人,便立了此柱辟邪。水路沟西侧有三个大泥塘,后肇昌车站就建于此。再往西便是四只并厅及一老厅,再往西即是张家里。

肇昌桥南堍,称南街,东西两边并排相向各有十多间店铺,中间是窄窄的乱石板路。先说东侧。东侧从原有的房屋结构看,应该是三个厅堂屋。几间中间店铺的里边,有台门,有天井,有楼,前边的十几个店铺应该是后面这些房屋的墙门间。桥南堍塘口往东有一条小路,这是住在店铺后面人家主要通道。小路北侧,河边有一水阁,是肇昌大队造了开豆腐店。东边漾角上,后来造有8间房子的制种场(蚕种场),制种场东边角上的一个小间,则是一个属于崇福农机厂的打铁铺,阿大师傅、杨其明、三甫、周宝金、谢方云等五人在那里打铁。制种场的西侧,则是有名的大草棚,后来搭的。

隔着小路与水阁相对,则是黄悦如鞋子店。黄悦如是西边留良村人,1949年前先在家里做做鞋子,后来便到肇昌租了盛银秋的房子,开了个鞋摊。这店铺的房子实是一个披,窄而低小。鞋摊一度生意尚可,黄便接了其母过来,一边帮其做饭,一边打打下手。其父仍在乡下干农活。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粮食为纲”的指导方针下,“弃农经商”者是绝不允许,而黄又是私人开店,属“资本主义”尾巴,尽管黄家属贫下中农,留良大队还是摇了个罱泥船来“割尾巴”,将其店里的鞋楦、鞋料、钳子、针线等一股脑儿装了回去。后来又允许开店后,黄悦如仍旧开了鞋子店,后又去了海宁长安开了店。

鞋店边上是盛银秋肉店,肉店从1949年前开至1952年税收增加时,因税负太重,便关了店,后又将店铺卖给了吴长林,1958年“大兵团”时期,吴经营过点心店。后入了合作商店,供销社便在这个店铺加上隔壁南侧三间开了生资商店和副食部。80年代初,供销社造了新房,合作商店也结束了,房子依然由吴长林使用,吴后来便卖给了郭年坤开豆腐店。

再过去是五官人绸缎店。在绸缎店开设前,是麻子二娘娘的酒馆。麻子二娘娘是程家里麻子阿二老婆。1949年前,麻子二娘娘租了盛敏春的房子开酒馆。1949年后,麻子二娘娘成了地方上的一个妇女干部,酒馆自然就不开了。盛敏春小名五官人,手很巧,会裁衣。他在自家的店铺开了个绸缎店,但绸缎店时间不长,1952年加税负后就关了店,房子也卖给了陈茂铨。陈买下店铺后,加入了合作商店,供销社将其连同边上三间开了副食部。

20世纪80年代肇昌南沙渚塘(盛琦摄)

绸缎店隔壁是张有财南货店。张有财是骑塘赤沙浜人,与盛鸿宾是亲眷,曾在盛鸿宾南货店做学徒。盛被枪毙后,张有财就自己开店了。店铺房子原是盛家里人家的,土改改给了张有财。张后来入了合作商店,店铺成了供销社的副食部。供销社搬到塘北新建处后,房子仍旧由张有财使用。

南货店边是一爿油盐酱醋店,小店店主盛讲秋,也是小店房主。小店开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60多厘米高的油箱,用料极考究,外涂厚厚的油漆。大小不一、因大小而形状不同的油吊子,铜制,一溜挂着,暗黄色的亮光。1952年,因税负太重,店关了,便租给了供销社,用作副食部,油箱与油吊子依旧在老地方,依旧吊着油,闪着暗黄色的光。

郭彦坤豆腐店是集镇上较有名的店,开的历史也较为长久。在肇昌,圆子永坤、豆腐彦坤、水果阿根是三大名店。豆腐店在郭彦坤父亲林官二大伯手里就开了。林官二大伯做人很会得,担任过伪乡长,但他“两面通”,在日本人手里也救过几条命,做过许多好事,街坊邻居也乐意与其交道。也因这个,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镇压运动中能逃过一劫。郭家豆腐因糟比其他人家漏得干净,豆制品就更细腻,时间一长,就成了当地的小品牌。郭家老家在南边丰广桥,因开了店,来去不方便,便卖了丰广桥的老房,在市稍盛家门的龙角里买了个住房。也就2间房加个披。土改时,时任大队长郭天祥,看中郭家龙角里的房子左右不傍人家,可自由扩展,就将肇昌桥没收的房子,经土改的名义给了彦坤2间店铺,自己得了龙角里房子。豆腐彦坤得了两间店铺,加上后面的房,相当于两直落四间房,但有五个儿子,还是不够住。后来就又买了盛银秋的肉店,这样郭家豆腐店是三个店铺,在镇上算是大户了。20世纪50年代,豆腐店加入了水作社,彦坤也不再做豆腐,肇昌大队便在彦坤的店里开了个豆腐店,但彦坤住房紧,大队后来在黄悦如鞋子店北侧河边造了个水阁,豆腐店开在水阁里。70年代末,又可以私人开店了,彦坤到盛凌昌那来回跑,写申请,豆腐店终于重新继续开张。

钟长庆棉花店傍着豆腐店。此处原是一间平房,属盛家里人家。钟长庆买下后,开了个弹棉花店。钟长庆是骑塘钟家角人,家境也好,当时钟长庆给其儿子定了个帖子,姑娘名叫福英。巧的是,自己的老婆也叫福英。但没想老婆与儿子都拒绝小福英。钟长庆便对儿子说:你不要,我要了。他就自己将这个福英姑娘娶进了门。但老屋里是待不牢的,钟长庆便带了小福英,到肇昌买了个店面。一间房既要开店,又要住人,太促狭,边上又无回旋,于是便向上接了个小楼,所以这间店铺有了个明显特征:柱子是接上去的。1950年,钟长庆参与了夺枪事件被枪毙,棉花店就关了,小福英改嫁了谢子龙。当时农村信用社刚成立,店铺用作了信用社,信用社搬出后,箍桶师傅俞伟兴买了下来。

笼子阿荣小食店之前是二大伯的米店。笼子阿荣挑了他的笼子担,走村串户,卖些低档的首饰、小孩的挂饰、手脚镯等东西,后来笼子阿荣买下了二大伯的米店,挑了笼子担回来,就烧些山薯、老菱等小食卖。50年代中期,笼子阿荣去世了,小店也就关门了。信用社与阿荣小店后有两间厅堂屋,曾经用作居民食堂。

再过去是麻子沈倌肉店。这个店铺与黄悦如鞋子店一样,也只是个披。麻子沈倌原是盛凌昌肉店的伙计,后来便在这披里开了个肉店。披很长,傍着后面的房子,分成三节,靠街的是肉店,中间一节住人,最后一节是盛家里人家的棺材间。以前人去世后,常常不马上落葬,一些大户人家便设有个棺材间,棺材在棺材间停放三年或更长时间才落葬。棺材间里有十多具棺材,都是盛家里还没落葬的先祖。1954年大办卫生,打开棺材间,发现每个棺材都被翻斗的撬开了。

与东侧相对,西侧也是一排店铺,只不过后边有一条南北向的谢家浜,所以西侧房屋后边没有东边的宽阔。

张兰英茶店:这是西侧北端的一个店。店铺是一水阁,在水里的一半,门面被桥栏杆遮住了。水阁沿河长长一条,前面一半是张兰英茶店,后面一半沈松庆家住人。张兰英是塘北张家里人,入赘了个女婿,生了个女儿,也招了个婿,又生了个女儿。张兰英便领养了一个十几岁的大男孩作孙子,领进来就为其娶了亲。茶店开到1952年或1953年便关了门,房子也没收为房管所所有。1970年开河时,水阁拆了。

20世纪80年代肇昌南街(盛琦摄)

沈松庆剃头店:沈松庆是吴瑞芳徒弟。剃头店在1949年前就开了,店铺是租了盛家里的,土改时得了此屋。沈松庆剃头,他老婆卖点水果,合作商店后,他老婆水果这部分入了合作商店,他还是单干,所以后来他老婆成了居民户口,他是非农户口,他老婆有退休金,他没有。店铺在开河时拆了,沈松庆便搬到了河北。

棺材铺:店主姓吕,是骑塘渡驾桥人,人称棺材阿五。原来店铺和隔壁剃头店后是茅草棚,棺材阿五在50年代初翻建成两间小楼。

漕坊:漕坊前是三间店铺,20世纪20年代,盛秉周在此开了漕坊。三间店铺中最北边一间是地板间,属盛慧秋,后卖给了盛仁昌,中间一间属盛秉周的一个未出嫁的女儿,去世后以30元和一口棺材的价卖给了棺材阿五,棺材安葬了这个独身的女人。后棺材阿五将这间店铺租给了供销社。三间店铺中南边这间有个石门樘子,后边隔一石板天井,是一厅堂,厅堂后是退堂,退堂后便是谢家浜。这些房子原属盛家,后归房管所。20世纪50年代,供销社租下这三间店铺,从塘北的四只并厅处搬至此,开设百货商店。三间店铺里陈设了一个“U”型柜台,北侧朝南卖布,朝东朝北是百货。这样的规模,在乡下集镇,已是很有气派,简直可与县城的媲美,常吸引了周边几公里外的村民,甚至连北边的亭子桥与东边的星石桥等地的人来这百货商店。柜台中间有一个大空间,过年过节挤满顾客。但百货商店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如昙花般,稍纵即逝了。

周连庆杂货店:被乡邻谑为周拐子小百货。小百货以卖小孩子玩具为主,20世纪30年代,小店就已存在。盛贯一父亲盛凌昌记得自己七八岁时,常去周连庆小店买小玩意,而周连庆进了新的稀奇玩意,也会招呼经常光顾的小顾客,引诱他们买。周连庆原是租了盛家里房子的,后来土改便得了这2间。但边上这间极窄,只2米左右的开间。

肇昌集镇

范进财裁衣铺:裁衣铺实质只半间,另半间是黄悦如父母的住房。这间店铺原是盛家里人家,因连着一弄堂,开间特别宽。范进财与黄悦如便合买了下来,中间用山簾隔断。后范将店开到了崇福南门头,将自己这一半卖给了黄悦如。后来黄悦如儿子将其翻建成了楼房。

程永坤点心店:同样的作料、同样的糕点,但程永坤比别人做的味道就是要高一等,久之,“圆子永坤”成了肇昌的一个品牌。1949年前,圆子永坤便租了盛家里人家的房子,开了小小点心店,经营品种也是肇桥集镇上都有的:豆浆、包子、塌饼糕、松花糕、眼镜糕、拌圆、挂粉汤圆等。不久土改,房子便改给了程家。圆子永坤极奢遮,除了做点心,还会烧菜。曾经常跟盛贯一说:你爷(父亲)手里,办年酒,都是我烧的,五十碗小菜呒重趟。1958年,个体不能开店,程永坤便改行做了木匠,后又做了厨师工。70年代末时,点心店重开,生意极好。南边建了菜市场后,又搬到菜市场里边去卖。

盛鸿宾南货店:盛鸿宾是自家房子,店面有2间,新中国成立前早就开了这小店。说是南货,顾客却认定他是卖马幛的。盛鸿宾自己也会雕刻花板,将菩萨等形象和一些图案花纹印到硬纸或木板上,制成马幛。有时也帮刻私章。但盛鸿宾在50年代被枪毙了,据说帮土匪刻过章是理由之一。

肉店:这个店铺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什么铺子已不清楚,20世纪70年代时开过肉店,肉店归食品公司管理,房子归房管所,后盛家又将房买了过去。

张佑之染坊:染坊有2间,是张佑之从盛家购买的。染坊原开在塘北西市梢,也是租房,张买下南街房子后,便搬了过去。以前的染坊工艺是生活必需品。土布织成大都是白坯,到染坊染上花样,做成衣服、被面、头巾等物品。但以被面居多,因为其他物品都可省,可染成一色,但婚嫁中的被面,却是一定要有几款颜色花式鲜亮的。一般是各种小碎花,颜色为蓝、桃红两个主基调。但考究复杂的有套色印花。染坊在1949年后就不开了,因为张被划为了地主,后店铺也卖给了谢家。

吴瑞芳茶店:吴瑞芳是长田塍人,新中国成立前租了盛家店铺,在开茶店同时也兼营理发。土改时得了房子。吴瑞芳让家族后辈人经常提起的有以下三件事情(以下内容由吴瑞芳孙子吴富江提供):

海宁周王庙石皇庙唱戏,如果吴瑞芳不到就不会开戏,闹台会一直进行下去。一旦吴瑞芳的一只脚跨进庙的门槛,那敲锣的就会猛然一击,紧接着用袖子捂住锣面,闹台声戛然而止,看戏的人们知道吴瑞芳到了,便会回过头去。戏开唱了。

吴瑞芳出门做剃头生意,完了会夸下海口:只要叫得出我吴瑞芳的名字,可以到坐庄桥家里来白吃饭。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次选举肇昌乡乡长时,他曾说如果投票选他做乡长,他就请投票的人每人吃一碗羊肉面。

由此看来,吴瑞芳是一个有趣的人。但其好赌,家里抽屉上的铜鑧头都被撬掉卖钱当赌资。

吴瑞芳没有生育,领了一个女儿,入赘一女婿。生了四个儿子,续了香火。1966年,“文革”开始,红卫兵来到茶馆店,将卖茶用的茶壶、茶盅在廊檐石头上摔个粉碎。吴瑞芳女婿偷偷留下了一些,后来继续开茶店时派上了用场。某一天,吴瑞芳上吊死了,死前,他站在毛主席画像前发呆一夜。

吴富江尤其感谢其祖父,因其刚出生,就被放在马桶里,准备一铜勺水就灭了。吴瑞芳当即说,已经七个了,不差这一个了。

盛锦荣豆腐店:开于新中国成立前,50年代初就关了店,店铺也成了住房。

豆腐店边是尤老三米店,米店隔壁是打铁店。

周宝金打铁店:周宝金是海宁人,入赘在谢家角,起初在家里打铁,东西拿到集镇上卖。后又去了集镇在东面漾角的打铁铺,打铁铺属崇福农机厂,“文革”开始就解散了。20世纪60年代末时,周宝金买了一个店铺,便开了个打铁店,打一些耙头钉、大门门环等小物件。

冰窖:在20世纪50年代大办钢铁时,肇昌集镇挖了两个冰窖,用于制冰。一个冰窖在塘南大草棚东,大草棚化妆间后边,另一个在塘北肇昌小学东,这个坑更大些,也更考究些,大小约是10M*10M左右,上面还搭了个草棚,目的是防止太阳直晒。制冰方式是土办法,在冬天大冷时,将田里的冰挖来,放在泥窖里,盖上稻草,希望在夏天难拿出来使用。但春天还没过,冰就化成了水,渗透到了泥里。

从左至右:盛贯一、钱明志、吴建林、吴富江、范宇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