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总结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总结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制度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们着重进行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建设。水利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区域水资源状况、供需预测、水价信息、灌溉进度以及黑河分水情况等,促使社会各界成员关心、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目前,全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已由先期试点转入全面实施阶段。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总结

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我们从明晰水权入手,着重改革张掖水资源传统管理模式、配置方式等,边实践边探索,积极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管理运行体系、经济结构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1.全面开展管理体制改革,构筑以水权为中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以此来调整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制度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们着重进行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建设。

(1)政府调控。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制定规划,建立制度保障。我们编制了《黑河干流中游水资源配置方案》,并组织各县(区)和各主要灌区编制各级水资源配置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河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节水畜牧业发展规划及草原生态保护规划》等产业规划,以及工业、城市生活和生态等行业节水规划及用水定额指标;出台了《张掖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水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实行以节水定产业、以节水调结构、以节水促发展。二是明晰各级水权,层层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将全市用水权总量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镇)、村、社,明晰到户,配水到地。同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水资源的需求,明确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用水总量和比例,从而在行政和行业两个层面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的总体调配权和各行业对水资源的有限使用权。三是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结合撤地设市和政府机构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将各级水利局组建为水务局,对全市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从2002年冬季开始,张掖市区逐步关闭各单位的自备水源,统一集中供水;对工业和城市用水实行定额管理;编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并开工建设日处理8万t的污水处理厂,将其作为张掖火电厂的循环冷却用水。

(2)市场引导。为促进水资源向高效益的产业流转,我们在明晰水权、实施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一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编制了农业灌溉用水定额,以不增加农民负担、促进高效用水为前提,核算水利工程供水成本作为基本水价。对用户之间的水量交易价格原则上随行就市。二是允许水量自由交易,培育水市场。出台了《张掖市农业用水交易指导意见》,政府对交易价格予以指导,规定农业用水交易价不超过基本水价的3倍,工业用水交易价不超过10倍;对未实现交易的结余水量,由水管单位按照基本水价的120%回购。三是实行“水票制”,水票是水权、水量和水价的综合体现。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每灌溉轮次水量,水管单位凭票供水,确保总量控制,促进水价到位,方便水量交易。

(3)公众参与。就是把民主政治的思想贯穿到水资源规划、配置和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多部门协作制度。在市、县(区)两级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组成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办公室,确立了各部门协作制度和分工责任制,编制各类专业规划并与水资源配置方案相衔接,确保水资源总量控制方案的落实。二是建立各级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水权配置到村一级,为集体水权。村级用水户民主选举产生农民用水者协会,将水量配置到户,并负责田间工程管理维护、水费收缴、水事纠纷调处及渠系内部水量交易管理等涉水事务。三是建立水利信息社会公布制度。水利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区域水资源状况、供需预测、水价信息、灌溉进度以及黑河分水情况等,促使社会各界成员关心、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上述运行机制已在临泽县梨园河、民乐县洪水河、甘州区盈科、高台县骆驼城等大型灌区以及山丹、民乐两县的一些中小型灌区全面实施。目前,全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已由先期试点转入全面实施阶段。计划在2003年10月底以前全面完成各级水资源配置方案、用水户协会组建等;11月份配水到户、核发水权证;从2004年春灌开始全面按照新的用水制度开始运行,到2005年初步形成节水型社会雏形;2010年建成节水型社会基本框架

2.实施三大战略,构筑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调整经济结构,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是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治本之举。我们主要抓了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的实施。

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挥张掖市水能、矿产资源优势,重点做好电、煤、钨三篇大文章。装机120万kW、投资55亿元的张掖火电厂经国务院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已正式开工建设;黑河中上游8个梯级电站装机总容量可达到100万kW以上,目前已建成1个、开工2个;加上后续开发建设的120万kW火电二期项目,水、火电装机总容量可达360万kW。与火电厂建设相配套的花草滩和平山湖煤矿,煤炭储量分别达1.2亿t和3亿t,目前正在钻探,前景看好。储量43.6万t的肃南特大型钨矿2003年完成采、选矿场建设,2004年起陆续开展深加工。电煤钨三大资源开发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4.5亿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工业短腿的局面。同时,坚持每年兴建15个左右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的中型项目;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小项目建设,形成具有张掖特色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www.xing528.com)

围绕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落实“三禁”政策(禁止开荒、移民和种植高耗水作物),三年压缩水稻10万亩,带田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71万亩,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由2000年的粮经58∶42调整为2003年的粮经草26.5∶61.5∶12。重点建设草畜产品加工、种子加工、果蔬产品加工和轻工原料加工四大龙头企业群体,带动全市种植结构调整,力争到2010年建成“五个一流”的农产品基地,即100万亩制种和30万t种子加工的农作物制种基地;100万亩优质牧草、50万t草产品和80万头(只)畜产品的草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100万亩优质蔬菜和20万t加工转化的脱水菜生产基地;30万亩番茄、酿造葡萄和20万t加工转化的番茄、酿造葡萄生产基地。

围绕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建设全省一流中等城市的目标,突出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将张掖城区面积扩大1倍,达到40km2;加快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企业开发区和建制镇为支撑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城镇的就业容纳能力,为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以有效减轻农业和土地对水资源的压力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

优化配置水资源,必须有配套的工程设施作支撑。我们紧紧抓住黑河治理的历史机遇,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输水设施建设。结合实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2001~2002年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改建干支渠617km、斗渠308km,新打机井326眼,旧井改造550眼,完成田间配套43万亩。计划三年治理后使干、支、斗渠的衬砌率提高到70%、60%和50%。

加强量测水设施建设。地表水干、支两级渠道安装自动测水仪,斗渠建设量水堰,机井配装水表,在大型灌区建设量水监测控制中心。

加快骨干调蓄工程建设。在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总体框架下,计划2004~2010年在黑河干流兴建骨干调蓄工程,对现有的62处引水口门进行归并和改造,并实施河道整治,建设黑河水量水质监测和管理调度系统,全面提高水量统一调度监控能力,彻底改变黑河分水主要依赖“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的行政强制手段进行的现状。

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和建设。从1980年开始在祁连山区禁止一切形式的采伐,实施天然林封育工程,并在祁连山保护区完成人工造林5万亩,森林综合培育9.5万亩。积极组织实施祁连山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2~3年时间,对居住祁连山深山区的1.65万牧民全部进行搬迁安置。近两年来,在浅山区和灌溉农业区完成生态退耕71万亩。

狠抓各项节水技术推广。大力引进抗旱新技术、新品种,在井灌区建成以管灌、滴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面积18.42万亩,正在进行40.5万亩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鼓励发展低耗水型工业,积极推广新型节水器具和循环用水、中水回用、一水多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2003年开工的张掖火电厂,从设计之初就采用了中水回用技术。新建宾馆、饭店、公共设施和住宅,按照规定配套中水回用和节水设施;城市园林绿化选种耐旱品种,采用喷灌、微灌等灌溉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