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汪精卫的马仔:审判大汉奸

汪精卫的马仔:审判大汉奸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在河内的汪精卫随即呼应,赞成日本的主张,于12月29日发表致蒋介石和国民党执监委的一封信,用电报形式发表,由此,称为“艳电”,因29日的韵目代日为“艳”而来。汪精卫的“艳电”主要响应日本首相近卫的《第三次对华声明》,主张中止抗战,对日求和,经济提携,共同防共。就这样,汪精卫臭名昭著的“艳电”,终于通过林柏生拍板,在12月31日的《南华日报》上发表。

汪精卫的马仔:审判大汉奸

远在河内汪精卫随即呼应,赞成日本的主张,于12月29日发表致蒋介石国民党执监委的一封信,用电报形式发表,由此,称为“艳电”,因29日的韵目代日为“艳”而来。汪精卫的“艳电”主要响应日本首相近卫的《第三次对华声明》,主张中止抗战,对日求和,经济提携,共同防共。汪精卫将“艳电”稿交给陈公博周佛海、陶希圣带到香港,由顾孟余审阅后,再交林柏生在《南华日报》上发表。

顾孟余属于汪派核心骨干分子,曾经担任伪铁道部部长,1938年3月下旬召开的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伪中宣部部长,但没有到任,长期滞留在港,因此,部长一职由副部长周佛海暂代。

陈公博、周佛海等人携电稿去见顾孟余。顾孟余看后认为:这是既害国家又毁灭自己的蠢事,此电绝不能发!陈公博表示发不发无所谓。而周佛海则主张立即见报,说不能因为一个部长的反对就不发,部长有什么了不起,我也当过部长。

就这样,汪精卫臭名昭著的“艳电”,终于通过林柏生拍板,在12月31日的《南华日报》上发表。

由于顾孟余的反对,电稿推迟发表一天。这时,林柏生等不及了,力排众议,说:“汪先生此电是指定交给我发的,你们如果不同意,我也要负责发出,你们无权反对。”

“艳电”全文如下:

重庆中央党部,蒋总裁暨中央执监委员诸同志均鉴:

今年4月,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说明此次抗战之原因,曰:“自塘沽协定以来,吾人所以忍辱负重与日本政府周旋,无非欲停止军事行动,采用和平方法,先谋北方各省之保全,再进而谋东北四省问题之合理解决,在政治上以保持主权及行政之完整为最低限度。在经济上以互惠平等为合作原则。”自去岁7月卢沟桥事变突发,中国认为此种希望不能实现,始迫而出于抗战。顷读倭国政府本月22日关于调整中日邦交根本方针的阐明:

第一点为善邻友好。并郑重声明日本政府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无赔偿军费之要求,日本政府不但尊重中国之主权,且将仿明治维新前例,以允许内地营业之自由为条件,交还租界,废除治外法权,俾中国能完成其独立。倭国政府既有此郑重声明,则吾人依于和平方法,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战以来沦陷各地亦可收复,而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亦得以保持,如此则吾人遵照宣言谋东北四省问题之合理解决,实为应有之决心与步骤。

第二点为共同防共。前此数年,倭国政府屡曾提议,吾人顾虑以此之故,干涉及吾国之军事及内政。今倭国政府既已阐明,当以日德意防共协定之精神缔结中日防共协定,则此种顾虑,可以消除。防共目的在防止共产国际之扰乱与阴谋,对苏邦交不生影响。中国共产党人既声明愿为三民主义之实现而奋斗,则应即彻底抛弃其组织及宣传,并取消其边区政府及军队之特殊组织,完全遵守中华民国之法律制度。三民主义为中华民国之最高原则,一切违背此最高原则之组织与宣传,吾人必自动的积极的加以制裁,以尽其维护中华民国之责任。

第三点为经济提携。此亦数年以来,倭国政府屡曾提议者,吾人以政治纠纷尚未解决,则经济提携无从说起。今者倭国政府既已郑重阐明尊重中国之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并阐明非欲在中国实行经济上之独占,亦非欲要求中国限制第三国之利益,惟欲按照中日平等之原则,以谋经济提携之实现,则对此主张应在原则上予以赞同,并应本此原则,以商订各种具体方案。

以上三点,兆铭经熟虑之后,以为国民政府应即以此为根据,与倭国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倭国政府11月3日之声明,已改变1月16日声明之态度,如国民政府根据以上三点,为和平之谈判,则交涉之途径已开。中国抗战之目的,在求国家之生存独立,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以上三点,为和平之原则,至其条例,不可不悉心商榷,求其适当。其尤要者,倭国军队全部由中国撤去,必须普遍而迅速,所谓在防共协定期间内,在特定地点允许驻兵,至多以内蒙附近之地点为限,此为中国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所关,必须如此,中国始能努力于战后之休养,努力于现代国家之建设

中日两国壤地相接,善邻友好有其自然与必要,历年以来,所以背道而驰,不可不深求其故,而各自明了其责任。今后中国固应以善邻友好为教育方针,倭国尤应令其国民放弃其侵华侮华之传统思想,而在教育上确立亲华之方针,以奠定两国永久和平之基础,此为吾人对于东亚幸福应有之努力。同时吾人对于太平之安宁秩序及世界之和平保障,亦必须与关系各国一致努力,以维持增进其友谊及共同利益也。

谨引提议,伏祈采纳!

汪兆铭,艳。

汪精卫“艳电”发表后,传到重庆,可以想见,抗战之际,作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不应该发表这种破坏国策、破坏抗战、媚日求和、助长敌人气焰的不当言论,激起了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群情激愤,一致声讨。

1939年1月2日,重庆及香港《大公报》上刊登了《中国国民党开除汪兆铭党籍决议文》。很快,军统头子戴笠亲赴香港,设法威胁汪精卫在港的追随者,防止他们继续从事破坏抗战的言行。戴笠亲自打电话要求和林柏生谈谈,威胁林柏生:“最近看到你写了很多和平论的东西,和重庆对立,可不可以到我们所属的阵营里来作宣传呢?攻击的文章可不可以停止呢?”(www.xing528.com)

林柏生已下定决心跟随汪精卫走与日和平的道路,认为香港是英国殖民地,言论自由,港英当局对华人带枪限制极严,重庆特工即使有枪,也不敢乱来,即便开枪,动静太大,杀手亦难逃掉。因此,林柏生对戴笠的威胁置之不理。

港英当局对军统的活动也严加防范。1月17日,香港英国皇家警察厅政治部部长通知林柏生下午3点前去谈话。这天中午,陈璧君在九龙汉口道26号私宅请周佛海、梅思平、林柏生等吃饭。饭后,林柏生如约前往警察局。

下午3时整,林柏生与警察厅政治部部长会面。部长说:“我们得到线报,重庆特务想暗杀你!你要提高警惕,注意不要出事情。”并说:“防范暗杀,不能不讲究一点防御的方法。你要是写封信到警察厅来备案,我们可以允许你携带手枪防身。”

林柏生说自己不会打枪,因此也不需要配枪。

就在回去的途中,林柏生果然出事了,遭到两名大汉的突然袭击。那么,林柏生有没有被打死或打残呢?

幸亏林柏生头上戴着软质薄绒礼帽,被打而形成的伤口不深,但也住了数月的医院才痊愈,头上落了个大疤痕。这也算作是有功的资本和标志。就是这个“光荣”的疤痕,令他在汪精卫的“公馆派”中大出风头,压倒了褚民谊和陈春圃等人,成为汪精卫集团投敌的八个“首义”分子之一。

再说那个被逮到的凶手陈林,被港方判处十五年监禁,但在监牢里被流氓打死了。军统由此摆脱了干系。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林柏生是什么来历,他跟汪精卫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为了汪精卫“艳电”的发表竟然死心塌地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林柏生,号石泉,1902年出生在广东信宜县一个南洋华侨家庭。他早年就读于华侨出资办的岭南中学,1922年秋考入岭南大学。该校是一所开明、进步的学校,曾得到孙中山的大力支持。在校内,林柏生接触和阅读了一些革命书籍,思想十分激进,常在同学之中发表演说,讴歌革命,成为学校里一名激进的学生。

1923年初,孙中山重返广州就任大元帅,羊城的革命空气甚浓,岭南大学深受其影响闹起了学潮,林柏生亦积极参加罢课活动,但为校方所不容,被开除出校。林柏生离开岭南大学后,执教于广州执信中学,任训育主任。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汪精卫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次年7月又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林柏生由执信中学校长曾醒引荐,任汪精卫秘书,时年23岁。曾醒何许人也?她的丈夫是福州方家的方声濂,婚后不久病逝,曾醒因而守寡,并随方家的方君瑛、方声涛、方声洞兄妹赴日留学,后加入同盟会,曾随汪精卫等到北京谋刺摄政王载沣。辛亥革命后随汪精卫、陈璧君一起留学法国,回国后第一个提出小学六年,初、高中各三年的新学制,并一直沿用到现在。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妇女部部长。由曾醒推荐,林柏生从此追随汪精卫,成为汪的亲信。

1925年9月,林柏生由汪精卫保荐,偕新婚妻子徐莹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和著名的共产党人王明、张闻天等是同学;并与陈璧君的侄子陈春圃被指定为与国民党中央的联络人。一年之后,林柏生离苏返穗,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是汪精卫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

林柏生

1927年,汪精卫在与蒋介石争权夺利中失败,被迫“引退”并去了法国,林柏生亦随同前往。在旅法期间,林柏生创办《留欧通讯》杂志,这是他办刊物之始,成为汪派喉舌。

1929年冬,林柏生又被汪精卫调到香港创办南华通讯社,次年2月,又创办《南华日报》,自任社长。1929年至1931年间,汪精卫多次联合国民党内各反蒋派系与南京蒋介石集团争夺权力,林柏生不遗余力地为汪精卫的反蒋活动大造舆论,扩大其政治影响。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汪合作,汪精卫出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为了控制舆论,汪精卫创办《中华日报》,指定林柏生当社长。由此,林柏生也当上了国民政府的立法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