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学科视角下的城市郊区内涵与发展

西方学科视角下的城市郊区内涵与发展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方国家,随着郊区化浪潮的不断推进,郊区化进程以及郊区都已发生了改变。在最初的人口与居住的郊区化过程中,在郊区形成的是以居住职能为主、低密度蔓延式发展的社区,住在这些郊区社区的人群的社会属性相对单一,以中产阶级和白人为主,在种族、民族、阶级、年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生活方式相似,以依赖小汽车的远距离通勤为主。

西方学科视角下的城市郊区内涵与发展

在西方国家,随着郊区化浪潮的不断推进,郊区化进程以及郊区都已发生了改变。在最初的人口与居住的郊区化过程中,在郊区(以美国郊区为主)形成的是以居住职能为主、低密度蔓延式发展的社区,住在这些郊区社区的人群的社会属性相对单一,以中产阶级和白人为主,在种族、民族、阶级、年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Dobriner,1958);生活方式相似,以依赖小汽车的远距离通勤为主。然而,随着工业、商业、办公业、服务业等要素的不断外迁,郊区不断地发展,郊区次级中心也大量兴起,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在郊区形成了商业中心、就业中心、闹市区(Cervero,1989;Coffey et al,1996)。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出发对郊区化和郊区的改变进行了描述和解释,“边缘城市”(edge city)、“城市边缘”(urban fringe)、“郊区城市”(suburban city)、“郊区核”(suburban downtown)等相关新概念层出不穷。而针对郊区化的转变,斯坦贝(Stanback)称这种不同于过去的郊区化过程为“新郊区化”(new suburbanization),来形容中心区和郊区产业构成与就业的变化;在欧洲,也有学者将未带有太多美国特征的、城区向外扩展的、城市化与郊区化统一的过程称为“后郊区化”时代(post-suburban era)(Hartshorn,1989;Stanback,1991;Garreau,1992;Lucy and Phillips,1997)。(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