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整日活动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整日活动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移动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基于GPS、手机等定位技术的移动数据为居民活动空间的测度提供了新的契机,使个体活动空间的测度更易实现,也更加精确。相对于传统的问卷数据,利用GPS数据测度居民的活动空间具有明显优势。

城市郊区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整日活动

行为主义方法中的活动空间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测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广泛应用于城市社会分异、社会公平、个人生活质量、可达性等研究中(Golledge and Stimson,1997;Schönfelder and Axhausen,2003)。传统的活动空间测度主要基于活动日志、出行日志等问卷数据,常见的方法包括标准置信椭圆法、多边形法、基于路网的最短路径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等(Newsome et al,1998;Schönfelder and Axhausen,2003;Fan and Khattak,2007)。这些方法由于受到问卷数据活动点相对有限的限制,往往需要较长调查期限的数据,用以测度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并且,由于无法获取居民具体的出行路线,传统方法对于活动空间的测度侧重停留时间较久的活动地点,忽略了居民出行穿过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可能对居民的日常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移动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基于GPS、手机等定位技术的移动数据为居民活动空间的测度提供了新的契机,使个体活动空间的测度更易实现,也更加精确。相对于传统的问卷数据,利用GPS数据测度居民的活动空间具有明显优势。首先,GPS数据具有较高的时空精度,能够更加精确地测度活动空间;其次,GPS数据能够反映居民的出行路径,刻画的活动空间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并且通过GPS定位点的多少能够反映时间要素的影响;再次,GPS定位点较多,从技术角度上更利于实现活动空间的生成;最后GPS与网络相结合可进行较长阶段的数据获取,利于进行不同天之间活动空间的差异性研究。(www.xing528.com)

本章首先对个体活动空间的刻画方法进行探讨,分别利用标准置信椭圆法、最小凸多边形法、缓冲区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四种不同的方法,生成个体的一周活动空间,并探讨每类活动空间的特征,以及基于GPS数据生成的活动空间的特性。进而在个体活动空间刻画的基础上,考察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各类非工作活动的影响,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地理背景下的城市建成环境要素对购物、休闲、就餐活动的影响,并将居住区和不同方法测度的活动空间作为地理背景进行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