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青北白生产格局的形成

南青北白生产格局的形成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陶瓷史上,人们习惯将唐代的陶瓷生产布局说成“南青北白”,而在事实上,南方也生产白瓷,北方也制作青瓷。故此,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南青北白”分布格局的说法。综上所述,“南青北白”陶瓷生产格局的分布,说明在陶瓷生产技术,尤其在工艺上人们已经认识并掌握了材料中氧化铁发色的特性,为陶瓷的进一步发展从工艺技术方面做出了积极和有益的贡献。

南青北白生产格局的形成

在中国陶瓷史上,人们习惯将唐代的陶瓷生产布局说成“南青北白”,而在事实上,南方也生产白瓷,北方也制作青瓷。这里,仍然采用这个一般的习惯看法。

随着北方白瓷的出现、发展以及不断在工艺水平上的推进,它逐渐形成了与南方青瓷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故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白瓷发展到较为成熟时期,出现了“南青北白”制瓷分布的特征。

在此,先从青瓷的持续发展及其所形成的简约的脉络说起。在隋代,青瓷生产仍然是陶瓷文化发展的主流。可以说,青瓷生产在大江南北井然展开,例如,“河北磁县贾壁村窑,1959年发现并进行了多次调查。贾壁村位于河北峰峰矿区西部地区。贾壁村瓷器的瓷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瓷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一层透明的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甚显著;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胎面施一层透明的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8]此外,同一时期的瓷窑,至今发现的还有河南安阳窑、河南巩县窑、安徽淮南窑、湖南湘阴窑和四川邛崃窑等窑址。进入唐代以来,越窑十分著名,并逐渐独占鳌头。“唐代越窑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场迅速发展,诸暨、绍兴、镇海、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县相继建立瓷窑,形成一个庞大的瓷业系统。”[9]由此可见,从隋代开始到唐代,南方青瓷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较大规模的制瓷业体系。

与青瓷逐渐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同时,北方白瓷生产相对南方青瓷而言,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乃至达到了一个基本成熟的阶段。

尽管隋代(581—61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昙花一现的王朝之一,但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对文化做出的贡献,却是非凡的。第一,隋朝统一全国及其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为以后历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政治上采用“三省六部”制度,为专制主义政治的“多元化”开了先例,它在一定程度上分权了皇帝,体现着“多智慧”治国方略,为唐初在统治阶级上层实行“民主政治”做了积极准备。另外,科举制的实行,为以后历代王朝选拔治国人才提供了一种较为合适可行的方法,也为读书人开辟了一条出路,从某种意义上激发了读书人的个人奋斗精神;第二,隋代虽然历史短暂,但是,杨坚父子为封建帝国做出了重要贡献,继杨坚统一全国之后,隋炀帝在开疆拓土上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北疆树立了进攻与防御并重的战略,不仅巩固了北方边境,也使广大范围内的人口能够安定生产和生活,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三,隋炀帝为了一己之私尽管耗费了大量民力,但是,他所开通的大运河不仅促进了南北交通的发展,疏通了文化经济的南北有无,也为后世开创了以开辟交通来发展社会文化的新思路。总之,隋的统一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中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意义非凡。(www.xing528.com)

在隋代开拓精神鼓舞下,唐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陶瓷生产与利用的发展也随着封建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因此,可以说,在隋代陶瓷业发展的基础上,唐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白瓷生产的代表窑址,即邢窑。邢窑,一般认为,它的窑址在河北内邱。“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大,影响之远。”[10]除邢窑之外,还有“……曲阳窑(河北境内),河南境内的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山西境内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境内的耀州窑,安徽境内的萧窑等”[11],均烧白瓷。于是,在北方较为宽广的范围中出现了白瓷生产的分布,这就与南方的青瓷生产形成了遥相呼应的态势。故此,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南青北白”分布格局的说法。

综上所述,“南青北白”陶瓷生产格局的分布,说明在陶瓷生产技术,尤其在工艺上人们已经认识并掌握了材料中氧化铁发色的特性,为陶瓷的进一步发展从工艺技术方面做出了积极和有益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