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成及军事力量构成:甘宁青地区

形成及军事力量构成:甘宁青地区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形成及军事力量构成一、形成湘军集团的概念,学术界曾有人专门论及。该湘军集团,从领导人物、组成力量和特点方面,已和曾国藩湘军集团有了较大不同。任期两年内,虽尽力补救陕甘糜烂之局,竭力撑持西北重任,但终因未奏大效而称病退隐。当时他所面临的窘境,一是兵饷严重不足,二是兵力缺乏。回民起义的烽火遍及城乡,严重危及清政府在西北的统治。

形成及军事力量构成:甘宁青地区

第一节 形成及军事力量构成

一、形成

湘军集团的概念,学术界曾有人专门论及。[1]西北回民起义爆发后,湘军集团重要组成部分的左宗棠势力,围绕镇压回民起义和善后,经不断吸纳、发展和扩充,形成了主政西北政局的湘军集团。该湘军集团,从领导人物、组成力量和特点方面,已和曾国藩湘军集团有了较大不同。正如民国时期的学者秦翰才所指出:“文襄公在军队中的渊源,和他对于师友的渊源,一般和国藩不同,自成一个系统。”[2]它成为游离于曾国藩湘军集团之外的另一重要力量,并是战后清政府统治西北的重要支柱。

湘军最早进入西北,当属同治元年五月,多隆阿率师督办陕西军务时期。多隆阿系蒙古正白旗人,隶黑龙江部伍,世袭骑都尉。咸丰三年调入关内,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活动。同治元年五月,捻军由河南转战陕西,逼近西安,他奉命赴陕督办军务。率部屡著战功,肃清关辅,后战死于周至。此为湘军进入西北之始。

同治三年,杨岳斌出任陕甘总督,是继多隆阿之后另一较有影响的湘军人物。杨岳斌,原为曾国藩湘军集团中的骨干分子,因浙江巡抚左宗棠的密荐,负责办理陕甘军务。任期两年内,虽尽力补救陕甘糜烂之局,竭力撑持西北重任,但终因未奏大效而称病退隐。当时他所面临的窘境,一是兵饷严重不足,二是兵力缺乏。正如他给朝廷的奏折中所说:

臣抵甘后,因兵饷两绌,原欲就现有兵力以图进取。自陶茂林军溃于前而兵不足,雷正绾勇变于后而兵愈不足,是以不得已而有增兵之请,乃周达武因进剿番匪而不克来,萧庆高因防守陕边而不果来,而鲍超则调赴江西矣,李鸿章则奏留江南矣,蒋凝学则请假回籍矣,金国琛则因事留皖一时未能赴任矣。邻省既乏援师,而东南各军之准调赴甘者又复不能应手。现在河狄之贼扰于南,平固之贼扰于东,宁灵之贼扰于北,凉肃之贼扰于西,几于剿不胜剿,防不胜防。[3]

进退两难之时,又发生了兰州督标兵闹饷哗变一事,对其震动颇大。此外,他和西北地方官员因回民事变问题在观点上存在的龃龉,成为他办理西北军务无功而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杨岳斌认为:“回匪狼子野心,万难骤期向化,而兵无可分,不得不暂示羁縻,冀图他日大举。”[4]于是,他派候补知府钟瑛等前往查办安抚事宜,因无效而被迫回省。又当即拣派总兵高得效、副将孟柏林、沈发祥等分往西宁、碾伯一带,将各庄旧有团练重加整顿,并招募马步劲勇训练成军,准备大举剿灭,回民军以缓兵之计向西宁办事大臣玉通乞抚。玉通亲赴各乡,逼令汉民解散民团。担任西宁镇总兵的丹金扎普、署理西宁道郭襄之和署西宁府达昌等地方官员,和玉通联成一气,张贴示谕,令西宁地方各团局、僧番、汉绅定期选择地点和回民起义军订立和好;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将杨岳斌拣派的负责办理团练的部将拘拿拷问;派人将防堵甘、凉要路的北川营地都司韩廷连交赴回民军处置。杨岳斌深感西北局势难以把握,遂称病辞职。

同治五年,西北回民起义已持续六年之久,清政府派往西北的各种军事力量,多隆阿、杨岳斌等,均未能遏制西北糜烂之局,且因举措失宜、用兵不当和地方官员的掣肘,致使西北局势更为失控。回民起义的烽火遍及城乡,严重危及清政府在西北的统治。为了迅速扭转战局,清廷遂以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督师关陇,镇压回民起义。左宗棠在汉口将部属点验和清理后,经过组编和整合,构成了主政西北的湘军集团的基本班底。这些部队分为前、中、后三路共十五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左宗棠自带亲兵营十哨和先锋、后劲、新前、新后四营旗及马队五起。

2.提督衔总兵刘端冕、总兵周绍濂前路、中路十营。

刘端冕,湖南宁乡人,是较早追随左宗棠的一位湘军将领。同治二年,赴浙江余杭与太平军作战。三年,随军进规湖郡,因攻克孝丰县城而论功为副将,并赏加赳勇巴图鲁名号。[5]克复湖州、安吉两城及昌化县有功,赏加总兵衔。四年,攻克漳州府城和南靖县城,赏给三代二品封典。同年四月,分路进剿大胜,赏换清字勇号。十二月,因攻克嘉应州尤为出力,以总兵记名并赏加提督衔。同治五年十一月,随左宗棠进入西北。

周绍濂,湖南宁乡人。太平军兴后,投效湘军赵焕联营转战江西。咸丰十年,隶属左宗棠营,随其入浙作战,以连克桐庐、富阳、浦江有功递保游击,赏换花翎。[6]同治二年,随刘典入皖南,岩寺街之役,裹创血战,亲夺敌马冲杀,论功晋参将。[7]四年,随军歼灭玉山太平军余部,因功赏加总兵衔浙江补用副将。[8]四年五月,因攻克漳州府城有功,以总兵留于闽浙补用。

3.提督衔总兵杨和贵后路马步各营旗。(杨和贵具体史实不清)

4.刘典所带四营、亲军左右两营及后营。

刘典,湖南宁乡人。初以诸生隐居沩山,读书养亲,立志以古人自期,时究经世之略。[9]咸丰六年随罗泽南攻武昌。左宗棠入幕湖南巡抚骆秉章,多次向其举荐刘典,并奉命在原籍举办团练。[10]十年,左宗棠率师东征,刘典与王开化[11]、杨昌濬共同参划军务,转战江西、皖南。刘典“善审地势,尝轻骑觇敌营,夜率壮士砍贼,每得奇捷”。[12]同治元年,率师破马金街,进克遂安,因功升知府。江皖平定后,赐号阿尔刚阿巴图鲁。[13]三年三月,奉旨招募新军八千人赴江西军营效力,复归左宗棠节制。后又随军会师攻克嘉应,因功晋二品衔,予世职[14]。刘典治军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且历著劳勋,为湘军统帅曾国藩所推重。曾国藩给左宗棠的书信中说:“克庵(刘典字)留镇渔、祈,处处独任其难,劳而不伐,尤勘钦敬。徽、祈若幸保全,则克庵之勋劳与其心术足以保之也。”[15]五年五月,随左宗棠西征。

5.中书科中书吴士迈所带宗岳两营、甘肃臬司张岳龄的平江三营。

吴士迈,湖南巴陵人。咸丰二年,太平军进攻长沙,湖北巡抚常大淳奏令其招募水军抵御,士迈倾财誓众,召集渔户数千人分堵入湖诸港口。长沙解围后,太平军由湘西进击宁乡、益阳,渔户见之即溃,士迈“大恨,益讲求古名将兵法”[16]。认为渔户临战溃散的原因在于皆为仓促召集,并未编列队目,无人钳束,遂将所集渔户引为私属,编练成军,称“宗岳营”。[17]左宗棠抚浙后,因兵力单薄,檄调助剿。左宗棠称赞其队伍:“旗械鲜明,行列甚整,鏖战甚力。”[18]率师西征后,嘱其精选将士随同调赴关陇。吴士迈募选入格者,并“以军法部勒之,涤除营伍恶习,身自教督,率以入关。”[19]

6.广东提督高连升的果勇八营。

高连升,湖南宁乡人。咸丰四年投效湘军,隶属于曾国藩节制。历保千总,赏蓝翎。[20]后湘军分为三营,高连升又归蒋益澧节制。[21]咸丰六年,率师会攻武昌,扫平城外太平军营垒,因功晋升守备。后随蒋赴援广西,升为记名总兵。同治改元正月,补右江镇总兵,随蒋益澧、左宗棠援浙。高连升率部三千人抵衢州,由云溪进驻兰溪之高园,会同刘典所部合围裘家堰诸处。并由梅岭攻寿昌,他命部将从左右两面进攻,“自击中路,战良久,敌屡却屡前,官军齐进,城克”[22]。后复率师战汤溪、攻富阳、克杭州。因力战有功,为左宗棠所赏识。左宗棠以其“朴实善战、能得人和”奏闻朝廷[23],特旨赏穿黄马褂。三年七月,随左宗棠进入福建和广东追剿太平军,擢广东陆路提督。[24]左宗棠西征时,自请随同征剿。

以上几支部队,皆为镇压太平军时的湘军部队,也是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从将领的地域归属来看,均籍隶湖南,其中又以宁乡籍为最多;其次,这些湘军将领均为早期追随左宗棠者,因其本人具有较好的军事素质、部属战斗力较强而为左宗棠所赏识。此外,主政西北之湘军集团班底中,维系其纽带的亲属关系也隐约闪现。刘典和刘端冕同为宁乡籍,又是叔侄,同为左宗棠所信任。可见,进入西北的湘军集团仍然带有曾国藩湘军最原始的特点,同乡、同族牢固不化的观念依然残存。这批力量自同治六年调赴西北后,随从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举办善后、收复新疆,在历次战火中锻炼成长,成为掌控西北的湘军集团的基干和核心力量。

左宗棠入主西北后,对湘军进行了组合和增减,军事力量日渐雄厚。据《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统计,到达陕西后,重新编练的部队有:魏光焘的武威五营,简敬临所统两营,马德顺[25]所带恪靖七营、马队八营,崇志带吉林马队三营、水师二营,刘典加带五营和吴士迈加带四营。[26]经过扩充后,西北湘军人数已达到四万名左右。左宗棠进入陕甘地区的湘军部队,加上重新编练的部队,构成了主政西北的湘军集团之雏形。(www.xing528.com)

二、军事力量构成

湘军在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办理善后和收复新疆时期,经过不断扩充、吸纳,军事力量构成日渐复杂。总的来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左宗棠进入西北随带楚军。这是一支基干力量,也是随从左宗棠多年转战,后又随其进入西北的部队,前已详述。

2.刘松山的老湘军。是左宗棠进入西北前驻陕部队。

刘松山,字寿卿,湖南湘乡人。最初应募湘军,隶属于王珍部下,号称老湘营,转战湖南北、江西诸行省,历有名绩。[27]因功升任千总。后湘军将领张运兰代领老湘营[28],对其颇为倚重。转战于楚、粤、江、皖,所向克捷。[29]咸丰七年,攻克崇阳、通山,被擢升守备,开始在湘军中独领一营。后增援江西、转战于安徽一带。安徽肃清后,加封为皖南镇总兵。[30]同治四年,担任甘肃肃州镇总兵。曾国藩督师剿捻后,奏请以刘松山独统湘军从征。捻军张宗愚部流入陕西后,刘松山毅然自任,率师西向。六年,擢为广东陆路提督。[31]转战扶风、岐山间。捻军平定后,因功赐黄马褂,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32]左宗棠率师西征后,刘松山加入了西征部队。在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中屡著战功,深受左宗棠器重。左宗棠盛赞“其治军严,不尚苛察,其临财廉,不肯苟取。其布阵方圆平锐迭用,得古人静如山、动如水之义。其居心仁厚,而条理秩如”。[33]这支老湘军部队共有步队十三营,马队五营,罗泽南旧部二营,加上淮军敬字三营。

3.卓胜军。郭宝昌所统带,也是湘军旧部之一。

郭宝昌,安徽凤阳人。由武童投效临淮军中,从战数有功。后改隶陈国瑞楚胜军[34],兼充全军营务处。[35]咸丰十一年,随陈国瑞镇压捻军起义,因冲锋陷阵有功,擢守备,并赏换花翎。[36]同治三年,调援湖北,与陈国瑞分军,名曰卓胜营,独当一面。[37]四年,随僧格林沁转战湖北、河南交界地带,奏保提督记名。后因犯军令,被发戍守新疆,因曾国藩等奏请,获免留营效力。六年,从乔松年赴陕西,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捻军与陕西回民起义军麇集乾州临平镇要地,他偕广东陆路提督刘松山会师临平,一鼓下之,未三旬而各城皆下。[38]捻军平定后,因功以提督简放,予骑都尉世职。左宗棠率师入陕后,奉命赴军营效力。其所统卓胜军步队十一营,马队六营。

4.蜀军。黄鼎所统部队。

黄鼎,字彝封,四川重庆人。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以诸生倡办团练。[39]同治元年,太平军进攻叙永厅,他亲率所办团练,援助清军。二年,松潘少数民族起义,川督骆秉章檄令黄鼎精选骁勇五百人,组建蜀军鼎字营。[40]四川布政使刘蓉抚陕后[41],黄鼎随从入陕。会同陕西驻军一举消灭了汉中一带的捻军余部,收复了诸多县城。西安灞桥之役,与湘军刘厚基等会同作战。湘军和地方部队均受挫深重,惟黄鼎所带鼎字营获胜,由此威名盛著。刘蓉称:“微彝军,西安几不保。”[42]复又率部转战陕南,回军东援襄樊,并沿渭河追击流窜捻军余部,力保甘肃巩、秦、阶一带安宁。四年十二月,刘蓉率部与西捻军首领张宗愚决战,黄鼎率部力战,拱卫了西安城的安全。[43]六年,西捻军覆灭后,随从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其军大约步队二十营。

5.湘果军。刘厚基所统部队。

刘厚基,湖南耒阳人。太平军兴后,骆秉章督师援蜀,刘厚基仗剑从征,效湘果军,隶步军前锋,所向克捷。[44]石达开率部攻陷南安等府,厚基拔帜入阵,克复南安。一年之内转战数省皆捷,得六品顶戴。[45]咸丰十年,率部援剿云南李永和起义军,因“手刃渠魁”擢升蓝翎把总加千总衔。[46]同治二年,进剿陕西捻军有功,擢升总兵,并赏戴花翎。[47]后入甘肃镇压回民起义,因克复阶州有功,赏赐头品顶戴并以提督记名。四年,赏西林巴图鲁勇号。[48]和刘松山同时调赴陕西。左宗棠督师陕甘后,随从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

以上是左宗棠进入陕西之前的驻陕部队。其中刘松山所统老湘军、郭宝昌所部卓胜军、刘厚基所率湘果军原系曾国藩湘军集团,西北局势危急之刻,征调进入西北,成为湘军较早涉足西北的军事力量。其部队随着左宗棠湘军势力的深入,在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中,追随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收复新疆、办理善后,逐渐融合为主政西北的湘军集团的重要力量。其中不少将领自始至终为左宗棠所倚重:如刘松山,在镇压太平军、捻军和回民起义的过程中,多次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尤为曾国藩和左宗棠所赏识。金积堡一役阵亡后,左宗棠亲为致祭,并奏请为其在甘肃各地建立专祠,以彰其功。除最早入陕的湘军势力外,黄鼎所统蜀军,尽管在地域归属方面并不属于湘军集团,但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组建团练,并在骆秉章授意下编练蜀军鼎字营,后随从刘蓉赴陕西镇压捻军起义。左宗棠进入西北后,又归于左宗棠麾下,受其调遣和节制,并不遗余力的镇压回民起义、参与收复新疆等。可见,黄鼎所部自组建后就一直在湘军系统内活动,并最终成为湘军集团中的重要军事力量。

主政西北之湘军集团军事力量构成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左宗棠进入西北前原驻甘肃部队。这些武装,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

1.多隆阿旧属。由穆图善、雷正绾、陶茂林所统带的鄂军、金顺所带礼字和英字营,其中穆图善等所统驻守河州和泾州一带;金顺所部则驻守宁夏。

2.杨岳斌旧部。包括驻守在兰州一带的蒋凝学部和甘州的杨占鳌部。

此外,军事力量构成中,还有在回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支甘肃土著武装力量——董福祥甘军。甘军在回民起义爆发前后活动于陕甘宁交界,早期仅为一个比较散杂的团练组织,后来经过逐渐发展,部属不断壮大,军士数目达二十万之众。董福祥投清后,部众经收编精选,为董字三营,董福祥将中营,张俊将左营,李双梁将右营,并确定了军事编制。部队完全按照湘军编制,有长夫、步队、马队等,隶属于刘松山。刘松山阵亡后,又归刘锦棠节制。自投效湘军后,董福祥所部死心塌地追随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收复新疆,成为湘军可资利用的重要力量,在两次重大军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湘军集团在西北吸纳的一支地方武装。

此外,主政西北的湘军集团因战事的不断推进和军事的需要,通过招募、补充、遣散及其内部编制的重新整合,军事力量构成进一步多元化。

同治九年四月,甘肃回民起义军分股攻陕,军情吃紧。英桂、卞宝第联衔上疏,奏请派员募勇赴陕甘助剿。左宗棠认为,募勇赴甘助剿实属必要之举,但军饷维艰,开支浩大,加之湖南勇丁多在本籍,其流寓鄂者久染军营恶习。[49]为了节省军费、保持湘军集团的纯洁度,左宗棠决定派总兵刘明灯[50]、杨芳桂各在本籍精选一营。[51]刘明灯在湖南澧州永定招募勇丁一营,杨芳桂在湖南宁乡招募勇丁一营,外加三哨,于九月二十五日抵达平凉。左宗棠亲自点验、核查后,认为均能恪守营规,故编入湘军,由其招募将领统带,开赴军营,会同各军进剿。同治十二年,关外战事紧急,黎献奉乌鲁木齐都统景廉之命[52],由楚募勇赴哈密助剿。黎献回籍招募楚勇一千二百五十名,开赴哈密,会同湘军作战。

除重新招募外,为了保持军队士气,也遣散一些部队。同治十年,道员刘锦棠向左宗棠禀陈,所统部队自选练整理以来已达十年。该军肃清直、东,奉檄出洛趋晋,由晋入秦,镇压捻军起义和回民起义,屡立战功,但在历次战争中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各分统、营官随已故提督刘松山先后死事者,十居其四,将士阵亡者约千数百名。[53]此外,尚有许多伤残成废和积劳成疾者。对于这些勇丁,他认为“留其在军,不能出力而徒耗军食,亟应分别撤遣回籍,重新选补,以期士气常新”[54]。经左宗棠允准后,刘锦棠回籍并撤回伤残病将弁勇丁,同时在湖南原籍选募有根着的保勇丁补缺。[55]

综上所述,左宗棠率部进入西北后,以湘军和楚军为基干,吸收了原驻陕西和甘肃部队,经过优化、组合,形成了一支掌控西北政局的湘军集团。和曾国藩湘军集团相比,军事力量构成更为复杂。将领的地域归属已不局限于湖南一隅,而随着军事活动的转移逐渐辐射到其他地区。在这一庞大集团中,湘系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对此,秦翰才也认为:“文襄公在西北的主力部队,骨子里还是湘军,特别是老湘军。”[56]此外,以左宗棠为核心的湘军集团,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力量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能够容纳各种有利于控制和稳定西北局势的力量,使其为湘军集团服务。这样一个比较庞大的集团,尽管队伍混杂,但均能围绕镇压回民起义和收复新疆这一主题,聚合在左宗棠周围。军事行动的规划、军事任务的执行、军事部署的决定,皆由其领导人物裁决,服从左宗棠个人调度和指挥。而左宗棠作为首要人物,也在这个庞大的集团内部发挥着主轴作用;诸如官员的升迁、军队的裁遣、军事后勤的布置等方面,均能以审慎的态度应对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这是他维持这一庞大军事集团的重要原因。正如他给朝廷的奏疏中所说:“臣自咸丰十年忝任军寄,军中事无巨细,均出亲裁。营务人员非别将一军,独当一路,遇有军事,皆须咨禀而行。”[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