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师哥郭宝昌提携张艺谋、陈凯歌

大师哥郭宝昌提携张艺谋、陈凯歌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电影制片厂最有实力的人,就是北京电影学院1964年导演系毕业的大师哥——郭宝昌。他兴奋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张艺谋、肖风、何群三人。正是有了郭宝昌导演的这句话,有他日后对年轻人的种种大力支持,才有了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等人的处女作电影《一个和八个》。大师哥郭宝昌一言九鼎,挺身而出,全力支持,力荐推举,表示愿意当这个电影的艺术顾问。因养母姓郭,遂改名郭宝昌。

大师哥郭宝昌提携张艺谋、陈凯歌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还有一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但是,我认为,所有的英雄,都是有出处的。

78班“第五代”是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在1983年前后,电影《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都是从最边远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破土而出的。也是这样从朱辛庄转战到广西电影制片厂的,然后,走到了陕北的黄土地,走向了世界

我认为,78班“第五代”的成名,应该牢牢铭记着一个人——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郭宝昌,没有他的提携,就没有78班“第五代”。他应该永远被铭记。

要说任何时代的机遇,都是需要有伯乐的发现和提携。广西电影制片厂最有实力的人,就是北京电影学院1964年导演系毕业的大师哥——郭宝昌。毕业后,这个北京人人生坎坷,几经辗转才到边陲的广西厂。厂里重视他,他也拍了几部好片子,成了广西厂的中流砥柱。

当时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是我们国家西南边陲一个相对比较小的电影制片厂。作为一个新的电影厂,创业之初,没有资深人士和论资排辈的思想,禁锢和约束相对比较小,有利于年轻的电影人早日出人头地。

导演系张军钊(新疆)、摄影张艺谋(陕西)、摄影系肖风(浙江)和美术系何群(北京),唯独缺少一个录音系的同学。1982年毕业时,这四位同学被分配到广西厂,基本就可以搭成一个拍摄电影的主创班子。

1965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第四代电影人,著名导演郭宝昌

大学毕业分配前的三个月,同学们很少说话,都在互相揣摩,四处打探,谁被分配到什么地方,从而给自己心理参照和安慰。其实,那时是所有78班同学人生经历的最低点时刻,大家都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历史就是这样发生的。在出现分配的情况下,个人的心理,总是会发生一些变化的。

78班第五代电影人跟郭宝昌导演是师兄弟的关系。郭宝昌(原名李保常),1940年8月出生于北京。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是著名导演、编剧

1983年春节,张军钊发掘到根据郭小川长诗改编的电影剧本《一个和八个》。他兴奋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张艺谋、肖风、何群三人。大家认为符合自己的口味,可以玩儿出力度、气魄、感觉。剧本被大刀阔斧地重新改写,大家开始轮番工作,说服领导、耐心解释;感动领导、要求成立青年摄制组,立军令状,保证独立完成、责任自负、甘受惩罚。

1983年,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这些新中国第五代电影新人,第一次找到并完成剧本,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有想法、有胆气、更有魄力。他们想拍自己的东西,就申请成立了一个“青年组”,剃头宣誓,准备独立成立摄制组,完成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拍摄,并邀请郭宝昌指导。

而那个时候,78班张艺谋等人,还只是出了学校大门不久的年轻人。虽然拍摄了电影《红象》,但是还没有什么名气。

郭宝昌

郭宝昌入学通知单

然而,郭宝昌却极力支持:“年轻人,他们拍一部戏不容易。修改一下,还是可以的,可以上演!”就这样,在大家的帮助下,电影最终上映。郭宝昌真的认可78班在创作艺术上和主题思想上的能力,在看到拍出来的电影《一个和八个》时,郭宝昌在电影厂,在回到北京后,私下对很多人都讲:“中国电影要出大师了。”

郭宝昌的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对母校、对师弟们的认可和信任,也是电影前辈为后辈开启的一扇成功的大门。正是有了郭宝昌导演的这句话,有他日后对年轻人的种种大力支持,才有了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等人的处女作电影《一个和八个》。

大师哥郭宝昌一言九鼎,挺身而出,全力支持,力荐推举,表示愿意当这个电影的艺术顾问。初见曙光,郭宝昌导演的保驾护航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电影《一个和八个》的主题中,张军钊、张艺谋、何群、肖风找到了参照的镜子,找到了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也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契机,这些转化为了创作的冲动,他们决定大干一场。(www.xing528.com)

更让人激动的是,5月,广西电影制片厂领导召开大会,宣布成立青年摄制组,下达了生产令:拍摄《一个和八个》。张军钊任导演,张艺谋、肖风摄影,何群任美工师。可以说,没有郭宝昌,就没有电影《一个和八个》。广西电影制片厂让北京电影学院大学刚毕业不满一年的学生们独立主创拍片,从前没有先例。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四个年轻人,在大会上用削发的形式明志,并宣读保证书,立誓如果失败,永不再独立创作,说明对电影创作的重视。

在早期的电影创作上,“第五代”奋勇开拓,创业上齐心协力,创作上兼容并包。终于制作完成,眼看“多年的媳妇快熬成婆”了,但其成品并没有完全得到厂领导的认可。这四位,实在是胆儿太大了,很多大家想拍、却又不敢拍的东西,他们全都创新地尝试。郭宝昌只好四处给他们找关系、说好话,希望获得审批。有时候,领导让他们把某一段剧情或者结局改一下,结果,他们嘴上答应改,也用改完的东西上报审批。但是,上映的时候还是未改之前的版本,弄得郭宝昌经常跟着“背锅”。

电影,完全是视觉语言。电影《一个和八个》及《黄土地》,表现在电影观念上、影像上的突破。以突出的造型风格和哲理内涵,表现了新时期对电影的认识。

这才是北京电影学院78班第五代电影人公认的标志。因为,其他78级的同学在1983—1984年也拍了自己的处女作。而只有《一个和八个》及《黄土地》的问世,才引起了电影流派、风格意义上的反响。在反复和矛盾的争论下,迅速地获得了中国电影界的充分肯定:一种新电影在中国出现了。

59 班导演系郭宝昌在田风同志诞辰100 周年活动上发言

大宅门剧组合影

1940年,郭宝昌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困的工人之家。2 岁时父亲冻死街头,他被母亲以80 块大洋卖给河北沙城火车站站长吴家,改姓了吴。后其三姨借钱,将他赎回,转手以200 大洋卖进同仁堂。因养母姓郭,遂改名郭宝昌。郭宝昌自幼聪颖,5 岁能唱戏,8岁写文章,12 岁进北京五中,16 岁开始动手写家族题材的小说《大宅门》。

1959年,19 岁的郭宝昌得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田风的慧眼相识,力荐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期间,在老师的支持下,他开始动笔创作《大宅门》的文学剧本。

1998年以后,郭宝昌导演多次到北京电影学院开会、上课,其间谈起自己的过去的遭遇和不幸。

我在1964年,当时是大三学生,结果被打成“反动学生”,差不多写了三分之二的小说《大宅门》被没收。罪名是为反动资本家“竖碑立传”。更可恨的是,我获刑三年,随后被发配至北京南口农场劳动改造。最艰难时我曾试图自杀,结果没有死成。1966年“文革”开始后,又是罪加一等,被判无期徒刑。这期间我依然写作《大宅门》,不过再次被人发现,《大宅门》又让红卫兵给全烧了。1969年3月,我到张家口4619 部队干校,继续接受劳动监督改造。那会儿,我还是痴心不改地重新开始写《大宅门》。

1973年,郭宝昌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工作。1979年7月,郭宝昌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随后,他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证书(正常毕业时间为1965年)。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郭宝昌作为电影人,已经是广西电影制片厂的一名导演兼艺术总监,在中国电影界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1983年,在广西电影制片厂任艺术总监的郭宝昌,大力支持和扶植新人。在他的支持下,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先后推出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作品,奠定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基础。后来,北京电影学院78班所有毕业生都称郭宝昌导演为“宝爷”。在他们眼里,比他们年长的郭宝昌,一生饱经风雨,人生坎坷,但性情却依然像个孩子。他与78班之间的情感,一言难尽。或许,我们只能从他们后来的交往中,感悟这份交情的深浅。

1984年以后,因为工作忙,郭宝昌导演和78班的同学们很少见面。十年过后,199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组织了一次聚会。当得知郭宝昌要开始筹备电视剧《大宅门》时,有人建议,大家到时都去帮忙,在戏里客串角色,给宝爷助助威。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积极响应。讨论到最后还决定,拍摄期间,每人来一天,提前三天打招呼,自己带车、带油、带饭、带酬金、带服装。78班第五代导演们要给郭宝昌一个承诺:“一天”的概念,不是正常的工作时间,而是24 小时,24 小时内,任宝爷随便指挥、随便用!

生活中的郭宝昌导演,他为人正直、豪爽、善谈,14 岁学会喝酒,而且非常爱喝酒,他认为酒不仅是一种物质,还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与人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还得再次重复:好人、好报。78班能认识郭宝昌导演是78班的大幸,郭宝昌导演的存在和他对年轻人的支持,也是中国电影的大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