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发展方向与文化审美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发展方向与文化审美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瓷工艺美术是经过陶瓷生产与利用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沿袭的文化内容,尤其是经过不断创新,乃至完善而形成的。所以,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仍然是富有表现力的创造及其积累。目前为止,与时代文化需要相适应的陶瓷工艺美术,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播手段相结合的陶瓷工艺美术文化。就现代文化环境而言,工艺美术在现代中国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有着独特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发展方向与文化审美

陶瓷工艺美术是经过陶瓷生产与利用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沿袭的文化内容,尤其是经过不断创新,乃至完善而形成的。它的成熟期发生在工场手工业时代,此时,手工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总结,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最为突出的是,陶瓷工艺美术是历史文化范畴,它是由相对于生产力发展要素综合构成的文化环境决定的。因为工场手工业时代结束之后,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标志就是以大机器的形式出现,并成为时代的主流了。一方面,工场手工业时代,陶瓷生产进入私人作坊,私人手工工场远远不同于小农经济时代的家庭作坊,不同于为封建各级政府所操持的作坊,它是有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是为了将产品作为商品顺利卖出去,以便在商品交流中获得相对丰厚利润的生产组织;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时代出现了较为激烈的竞争,它存在于整个工场手工业时代,并贯穿于工场手工生产的每个角落。首先是技术的竞争,谁拥有技术,谁就会在商品生产与竞争中获取优势,即得到丰厚的经济利润;其次,是生产成本拥有的竞争,因为拥有技术的人如果不能找到足够的生产成本,也只有依靠出卖劳动力,即技术来维持生计,而拥有生产资本便可以购买技术,然后进行生产。就是资金拥有者不买生产技术来经营生产者生产的手工业产品,也可以通过经销商品来操作,甚至控制商品市场。总之,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在社会生产领域展开了以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激烈的竞争。

对于个人掌握一门有用的技术而言,坚持庖丁“十九年如一日”的学习及习得方式,固然十分重要,然而,细想一下,就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而言,生命中又能有几个“十九年”。故此,长期以来,在工艺美术界,奉行的若干长时间的学习,即教育的学制应该值得思考。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对文化需求不断扩大的影响,在小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工艺美术及其文化产品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之的需求。为此,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就需要大批具有工艺美术创造能力、并具有特定专长的工艺美术队伍,作为现代陶瓷工艺美术的主创队伍。而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的方式,就显得十分滞后。

在陶瓷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不论是在陶瓷产区,还是在其他陶瓷制品应用的文化环境中,既发展现代陶瓷生产与应用,又发展传统工艺美术陶瓷的生产与应用,均是陶瓷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文化多元化的重要举措。

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运作模式的变化上看来,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模式及其运作方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技术传承。它源于奴隶制时代的“工奴”制度,在小农经济时代发展成为工匠制度,执行着“父子相传”的教育模式。直到工场手工业时代,手工作坊扩大,随之从家庭教育中的“父子相传”衍生出师徒相传。不论是“父子相传”,还是“师徒相传”,均采用实践第一的方式进行,即边操作、边领会、边掌握、边应用,直到学艺成熟,是为“出徒”。这对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显得学制过长,培养的人才数量也不足以适应现代文化的需要。

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途径较长,实践性强,经验性强。尽管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在生产流程上直接培养的人才,技术较为全面,但是,时间漫长且缺少应有的专业文化素养,这要与现代社会文化急需大批工艺美术人才相适应,是杯水车薪的。纵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素养与其他文化素养,也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这对于现代社会文化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质和量,是不相符合的。故此,建立现代社会文化环境需要的工艺美术教育体制,以培养大批的具有不同技术的工艺美术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生产力的局限性,传统工艺文化具有时代局限性,它是重视技术性的操作,而忽视了文化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欠缺,因而,导致了他们创造力不足。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发展鼎盛时期,家庭作坊与手工工场的教育仍然是保持在技术或技艺的传承上,而全然没有考虑文化素养的提高上。因为工场手工业时代所追求的是以技术为核心的商品的经济价值,只要掌握一门技术,便可以获得相对独立的经济价值,这就足够使拥有者获得发展的权利。这也是此时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总之,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是含有历史局限性的社会文化教育。

由于传统工艺美术是依据一定的法则而生产制作,与进行商业运作的,故此,在表现上具有一定程式化、模式化和概念化的“文化符号”内容存在。也就是说,在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育中,直接表现是文化内容较为单一的,并且,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流弊,例如,概念化的东西太多,独立风格的东西太少,最终,导致沿袭多而创新少。德化白瓷雕塑在明代成熟以后,表现的内容是佛、道、仙等传统文化题材,而造型形象则是“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甚至,连人物着装的衣纹都成为模式化的造型特征;有关人物的表情,诸如喜、怒、哀、乐等表情也无二至。因此,现代陶瓷工艺美术教育需要克服传统的弊端,充分发挥个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实际上,在人类文化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方式是在继承前辈文化创造的基础上进行沿袭,并于延续中更新。陶瓷文化的传承就是要靠时代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而发展的,人们通过一定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促进了陶瓷工艺及其文化内涵的丰富。陶瓷工艺及其文化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继承,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更新。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创造,正是因为不断的创造,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纵观陶瓷文化发展的历史,无不是创造填补了曾经有过的并且是被人已经发现了的历史文化的空白。这不论是从材料及其工艺,还是从造型形象及其文化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是因为历史上每个时代的推陈出新,才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内容,丰富了陶瓷文化的语义及文化内涵。所以,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仍然是富有表现力的创造及其积累。

目前为止,与时代文化需要相适应的陶瓷工艺美术,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播手段相结合的陶瓷工艺美术文化。从历史上看,陶瓷文化的技术含量,主要是科技含量,它是材料发明与利用中含量最高的文化领域之一。而且,以古代中国陶瓷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创造发明远播四方,有力地解释了科技与传媒并重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

就现代文化环境而言,工艺美术在现代中国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现代文化经济市场广阔,并且需求量大,对各种工艺美术品具有异常丰富的需求,即市场需求品种多样,因此,市场需求是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另一方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工艺美术文化传统,包括人们现实生活的习惯需要、生产制作工艺及技术、文化内涵的历史积淀,以及在工艺美术上的创新精神等,共同构成工艺美术持续发展的基础。此外,现实生产力资源的存在,是工艺美术发展所需要的必要劳动力资源的有力保障。

基于上述要求与客观存在的工艺美术文化发展的文化资源,因此,在现当代中国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并使之产业化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发展工艺美术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文化特征与工艺美术品种来决定工艺美术文化发展的方向。从全局文化条件考究,工艺美术教育是重要的举措,只有培养大批的谙熟工艺美术技术的人才,才能适应工艺美术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重塑陶瓷工艺美术教育,以现代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培养陶瓷工艺美术人才,发展陶瓷工艺美术文化。为此,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对陶瓷工艺美术文化内容进行细致研究,探讨所有影响陶瓷工艺美术文化形成及持续发展的因素;陶瓷工艺美术是以材料及工艺为物质基础的、以技术为支撑力的、以服务人们生产和生活为主要文化内容及意义的工艺美术种类之一。长期以来,陶瓷生产发展的主客观需要及其技术支撑,为陶瓷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综合条件。例如,在德化,不论是大集体时代的陶瓷生产,还是对外贸易所需要的陶瓷生产,乃至保持传统陶瓷工艺美术的陶瓷生产,均保留了陶瓷生产工艺。进一步讲,陶瓷文化的延续性仍然是德化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对陶瓷产品的需要及围绕陶瓷生产与利用所形成的文化,依然是德化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陶瓷工艺美术内容及其文化表现形式,是完全必要的。

第二,以学校为基本单元并将之作为进行陶瓷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阵地,与此同时建构一支合理的教学团队,使之成为执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陶瓷工艺美术之所以成为一个陶瓷产区持续发展的主导文化,实际上,就是陶瓷文化的传承保持了陶瓷工艺美术文化的发展与不间断丰富,进而扩大了陶瓷文化的影响力。陶瓷工艺美术传承的主要方式,是以陶瓷文化教育为途径的,并随着教育内容的丰富,陶瓷工艺美术也逐渐丰富起来。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学校教育成为社会文化习得、提高,以及传播的主阵地。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教育,尤其是工艺美术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在学校中坚持培养各级各类专门性的陶瓷工艺美术人才,以适应生产及文化经济市场的需要。基于当前与未来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状况,完全有必要从工艺美术文化的角度实施陶瓷文化教育,确定培养方向,主要依据教育内容、任务、教育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培养对象等方面,制订相关的培养计划。再者,陶瓷工艺美术是陶瓷材料在人们意识主导下存在形态的合理转化,这样的转化及其结果必须成为人们乐意接受并使用的物品,这是陶瓷工艺美术所包含的主要的文化功能。因此,生产制作多种陶瓷工艺美术品是陶瓷生产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就直接导致了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它应该采取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并在教与学的互补中得到全方位提高。

第四,学校不仅是执行教育及培养陶瓷工艺美术人才的阵地,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阵地。在现代学校,不仅需要搭建从事教育教学的平台,也要搭建教师进行陶瓷工艺美术创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平台,这就是时下所提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路。教育为生产服务,更广泛的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是以教学为核心的,是以教为主要形式,以学为目标,以学生为对象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是在研究、探寻中不断得到提升与取得进步的,当然,高等院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和任务,还包括科学研究,为社会文化服务。因此,高等院校是社会文化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院校所担负的社会任务的核心,是学校履行社会任务的集中反映。

总之,在现代高等院校建立相应的机制,促进其向文化教育与运作的主阵地方向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理应成为有利于教学、创造,以及科学研究基地,成为陶瓷文化创意发展的资源配置良好的环境。当然,在现代高等院校人们企图建立的陶瓷工艺美术教育阵地,是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适应陶瓷工艺美术发展方向的,也是为陶瓷工艺美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一切条件,并使之尽最大可能实现的陶瓷文化环境,——它仅仅是适合部分陶瓷文化发展的一个现实环境。

在德化陶瓷产区,陶瓷文化日益处在多元化文化影响下,因而,它正朝着现代和传统并重的方向发展,值得重视的是陶瓷工艺美术更具有文化战略的优势。这种文化战略就是在德化陶瓷产区长期保持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优势,并在今后陶瓷文化发展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扩大工艺美术队伍,进一步使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向着陶瓷文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一方面,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培养大批既具有不同种类技术又具有高文化素养的陶瓷工艺美术人才。在德化窑陶瓷生产中,陶瓷工艺美术的传承方式是以“父子相传”或“师徒相传”为主要方式的陶瓷工艺美术教育。这在如今的德化陶瓷界仍然是重要的文化教育方式之一,子承父业、师徒相传对于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延续与发展,它有效地实现了陶瓷制作技术的传播和继承,可以说,它是陶瓷文化教育的优秀历史文化,其中,许多经验值得保留。与学校教育并列而行的“父子相传”和“师徒相传”的教育方式仍然在德化陶瓷产区发展着,并成为一种民间的特色文化,它既为工艺美术事业培养了人才,又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然而,民间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学校教育,才是现代陶瓷文化教育的主流,它不仅适应培养大量人才需要的现实,也将产、学、研等文化结合起来,更加富有创新意义。

另一方面,就德化陶瓷工艺美术教育而言,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已经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随着德化现代陶瓷产业跌宕起伏的变化,陶瓷文化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逐渐暴露出来。从优劣对比中看,德化陶瓷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是,属于现代产业化发展的文化硬实力明显不足,尤其具有现代化市场经济运作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组织生产的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商品营销策划人才,以及高级的文化创意策划人才等人力资源,比较欠缺;在现代工业企业组织生产与经营管理方面,德化陶瓷产区的绝大多数公司采取了“家天下”的管理与经营模式,“宗主制”和“家长制”十分明显,在公司内部存在着亲戚、朋亲等关系,致使公司的文化运作受到一定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德化陶瓷产区的现代陶瓷公司在企业生产与文化运作中逐渐走向靠订单生产,而没有将注意力,或者是生产经营的目标和方向投向富有文化创造的产品设计上,并通过产品品牌开辟市场,这就使得德化陶瓷产区现代陶瓷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缺乏应有的竞争力,与应有的活力。另外,由于德化陶瓷产区处于德化县城,县城人口少,人力资源欠缺,尤其是富有现代文化素养的高技术人才欠缺,导致了德化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力资源受到限制,而现代陶瓷文化产业必须与其他文化并行的文化环境没有形成,因而,德化陶瓷产区的现代工业企业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工业企业的性质。(www.xing528.com)

然而,德化陶瓷产区的传统陶瓷文化积淀深厚,并富有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在发展现代工业企业的过程中,由于德化的现代陶瓷生产在生产工序上基本采取了传统手工艺技术来完成,因此,尽管德化的现代工业企业发展不成熟,但是,它为陶瓷工艺美术培训了不少技术人才。

即便如此,这些均与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尤其与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具有很大的差距。

在现代多元化文化环境中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对陶瓷工艺美术创意与制作,还是产品的品种及产量,均大大超过传统商品经济时代的需求。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各种装饰用品到陈设品,甚至收藏品,均在质和量上,有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开辟层次不同的文化市场,也需要各个文化层次上的多种工艺美术人才进行积极的创造。为此,在社会文化创作领域需要大批的工艺美术人才。

对于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一直以父子相传、师徒相传的方式来完成,进而达到社会需求的目的。这是传统小农时代与商品经济时代所奉行的教育方式,它以适合社会需要的缓慢的步伐前进并为社会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然而,时代在巨变,文化需要早已在质与量上突破了传统文化的需要。尤其受到产业化文化的影响极其丰厚的物质刺激,现代社会文化生活对于各种现存的文化产品,均有巨大的需求。为此,培养与造就成千上万的陶瓷工艺美术文化人才,是社会化文化的需要。

在客观上,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工艺美术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需求,尤其在手工艺劳动力大量存在的传统陶瓷文化产区,存在着十分丰富的工艺美术文化因素。就德化陶瓷产区而论,一是由于传统的陶瓷制作技术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二是由于陶瓷的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在长期的陶瓷生产发展中,由于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代产业文化的因素的影响,早已将小农经济时代与工场手工业时期陶瓷生产工艺做了肢解,于是,在陶瓷生产领域中很难找到技术全面的工艺美术人才。所谓技术全面的陶瓷工艺美术人才,是针对陶瓷生产工艺的全过程而言的,它旨在造就从材料配制、产品创意、造型构建、产品制作等工艺为基本要求的工艺技术人才。与这样的传统陶瓷工艺美术人才相比,现代陶瓷生产线上的生产者,是单项技术掌握者,每一个人仅仅掌握工序中的一种技术,这叫作专门化,或专业化。换言之,现代产业化的陶瓷生产是由专业化或专门化人员通过分工协作的组织形式建构的,他们分别承担着生产工序中的一个环节或一项专门性的技术,只要每个环节中的承担者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便可以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反之,就会影响陶瓷生产的顺利进行。显而易见,陶瓷工艺美术与现代陶瓷的产业化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发展陶瓷工艺美术文化必须严格区分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工艺美术文化环境与现代产业化主导下的陶瓷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建立属于现代文化环境的陶瓷工艺美术文化发展的基础。

据现代市场文化环境状况分析,不论是属于物质性的产品需求,还是属于信息化的产品需求,乃至属于智力性的人才需求等,均随市场嬗变而变化。在市场需求下,一方面,有时需要这样的技术人才,有时需要那样的技术人才。就工艺美术技术的全面性必将能够适应这样的市场需要。另一方面,工艺美术制作的要求是全面的,而非专门性的。特别指出的,是凸显陶瓷工艺美术制作创意与制作完整性的,是由个人支撑的与独立完成的生产,而不是分工协作式的生产。在工艺美术文化时代,凸显着材料与技术、技术与功能、技术与审美、技术与经济价值的紧密结合,彰显着一个综合的文化价值观。这从本质上与现代陶瓷产业化及其文化意义区别开来。

为此,结合工艺美术文化的特征与现代文化需求,发展现代工艺美术文化,须建立在现代文化环境中,必须深刻反映下列文化特性。

第一,必须彰显个人在陶瓷生产工艺程序上的过程性与创意思维及其行为表现方面的全面性。工艺美术是展示技术与审美紧密结合的造物文化,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早已形成一个举世公认的文化范畴。就工艺美术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及其生产的技术支撑范畴而言,它体现着“家天下”的文化创意精神,例如,天津“泥人张”的工艺美术文化品牌;宜兴“大彬壶”的紫砂陶文化品牌;明代德化窑的何朝宗的“何氏瓷塑”品牌;清代,德化窑以苏学金为代表的“蕴玉瓷庄”品牌,等等。只要翻开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卷册,不难看到这些文化品牌独具文化魅力的个性化创造及其在各个工艺美术文化领域中独到的文化价值。

在德化窑传统瓷塑中,一件瓷塑作品的完成凝聚着一个瓷塑艺人辛勤的劳动和富有创造性的智慧,就一件瓷塑而言,从创意到材料配制,从造型构思到造型制作,均是一个人思维与技术的反映。因此,工艺美术文化是彰显个性技术与实用相结合的文化。

第二,必须彰显一个人技术与创意及其审美上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就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文化范畴而论,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工匠在技术及其技巧的全面性。同时,也展示了制作者创意及其表现的完整性。对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文化进行研究表明:技术的源头、延续与发展,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线路,它在吸收中完善自身,在创造中树立自我。例如,苏学金在早年的成长历程中,积极吸收了泥塑、木雕、石刻等工艺技术,并将之用之瓷塑创造中,进而形成了自家言。进一步讲,传统文化的家天下,不是永恒的“一言堂”,早年所形成的“家风”是随着时代嬗变而逐渐变化的,但是,不论如何变化,在任何时候,仍然展现着技术与创意,以及审美上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例如,“蕴玉瓷庄”的第二代传人苏勤明,在继承“苏家”瓷塑与吸收“许家”瓷塑的基础上,发展了其父之风,将“蕴玉瓷庄”瓷塑推进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就苏勤明创作的反映20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生活的《上山下乡》而论,早已远离了其父的工艺美术风格,即该作品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现实,讴歌了城市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文化。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工艺美术不是静止的造物活动,而是不断更新的适应时代文化需要与反映时代文化主题的工艺美术创造。

第三,工艺美术必须彰显个性化特征,反映主创者创造的独立性与反映创造者的个人情感。

随着专制主义政治文化的削弱,不仅在纯审美文化中张扬着个性文化创造的精神及其文化魅力,在工艺美术文化创造中也高扬着反映个性化特征的旗帜。前文列举的天津“泥人张”的工艺美术文化品牌、宜兴“大彬壶”的紫砂陶文化品牌,以及明代德化窑的何朝宗的“何氏瓷塑”品牌和清代德化窑以苏学金为代表的“蕴玉瓷庄”品牌等,均是展示个性化特征的工艺美术的光辉典范。

随着社会进步与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展示,工艺美术逐渐显示出现代应有的特征,即以反映主创者的个性特色为主流。例如,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德化陶瓷产区,恪守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文化阵地的苏清河、许兴泰和邱双炯分别展示着自身的个性,苏清河的瓷塑细腻、柔和,许兴泰的瓷塑玲珑、巧妙,邱双炯的瓷塑开阔、舒展。就是这样,一个个性化的工艺美术文化时代逐渐开启了大门,让一股清新的空气冲进了家门。

第四,必须彰显与时代文化主流紧密结合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造精神。文化的发展,在于永恒的创造。尽管陶瓷工艺美术文化是历史文化厚重的积淀,但是,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不论是从中国陶瓷工艺美术文化史上看,还是就当前短暂的现实文化状况看,富有生命力的工艺美术文化创造,是陶瓷工艺美术丰富多彩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德化陶瓷工艺美术疾步发展的30多年中,由恢复属于民族文化的陶瓷生产到外向淘金,再到对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广泛思考,无不证实陶瓷工艺美术是在嬗变中发展的。

综上所述,在德化陶瓷产区仍然具有发展传统陶瓷工艺美术的良好的文化环境,仍然需要不断地创造以丰富陶瓷工艺美术文化以扩大其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